浅析苏绣的传承与创新

2021-03-08 08:46:35陆秋澄苏州城市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32期
关键词:苏绣刺绣传统

陆秋澄 苏州城市学院

苏绣作为四大名绣之首,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其技艺还是特征,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成熟。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传统的审美发生着重大的改变,苏绣的生存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文章通过对苏绣发展的梳理,现状的分析和创新的归纳,为传统苏绣更好的发展提供借鉴和依据。

苏绣的发展历史

苏绣位列四大名绣之首,是享誉东方的一颗明珠。苏绣历史悠久,起源于有 “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其发展和吴地先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史记·吴太伯世家》《事物纪原》中均有记载,吴地先民有着“断发、文身”的习俗,这一习俗往后推演,逐渐变成画服,直至绣服,最后便形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苏绣。

从考古资料中可以发现,吴越民族从新石器时代便开始饲养家蚕;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纺织工具中,也有编织纹和蚕纹图像;江苏吴江梅埝出土的新器时代的陶罐,底部绘有一对蚕纹;苏浙交界的吴兴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也曾发现家蚕丝带和绢片。众多事实表明,江南地区的养蚕和丝织业早在7000年前就孕育而生了。历史记载中,苏绣最早出现于汉代《说苑》中,书中描述了当地丝织品行业的繁盛,写到“有绣衣而豹裘者”。六朝时,南朝梁武帝提倡佛教和刺绣,宫廷中有罗绮、刺绣匠师等500多人。除此之外,还有关于齐、梁刺绣锦裙和法被的记载,由此可以发现,此时的刺绣已经得到了不错的发展,其辐射范围也逐渐扩大。

再到唐宋时期,苏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运用不仅仅局限于生活起居,开始延伸到书画方面,出现了“画绣”这一新的形式,即将书画作品用刺绣的方式展现出来。画家提供稿件,艺人将稿件制作成刺绣,这种画绣蔚然成风,为了使画面效果更加逼真传神,刺绣的技巧在很大程度上经过了调整改进,从而推动了平绣针法和设色处理技巧的发展。当时的苏绣风靡一时,就连苏州城内街巷的命名很多也和苏绣有关联,如“绣花弄”“绣锦坊”“绣线巷”等。这一时期的刺绣开始分为两大流派,其中一类是由绣制佛像转化为模仿名人书画的画绣;另外一类是以日用品为主题的刺绣作品。画绣的制作细腻入微,日用的刺绣也具有较高的表现力,两个流派相辅相成、蓬勃发展,这期间,新的针法相继问世,表现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如在建隆二年,出土于虎丘云岩寺的丝织物经帙,虽与现在时隔千年,其图案仍然清晰明丽,针法均匀平顺,画面效果古朴大方,静丽秀美。出土于瑞光塔的北宋刺绣经袱,画面的织造已经采用了三线晕色,精致秀美。出土于金坛茅麓周瑀庙的绛罗贴绣牡丹纹褡裢,织造时先用贴绣的工艺进行制作,然后采用辫子股针绣来制作花叶的轮廓和花茎。这些被发掘的珍贵的实物,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是仍然难以掩盖其昔日的辉煌,还佐证了江苏刺绣昔日的精美灵动,为刺绣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绣发展到了元代,此时绣局和罗局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刺绣的发展也逐渐贴合艺术化的审美和功用。由于此时的皇宫贵族推崇藏传佛教,从而使佛像的绣制日趋精美。目前馆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刺绣观音像》,其作品采用了丝绣、发绣相结合的方式,整体画面端庄大气,工整肃穆,多种技法相融合,制作已日趋成熟和精良。到明清时期,苏州出现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这一行业也成为苏州女性广泛从事的行业,随着行业逐渐稳步发展,商品逐步发达,形成了“绣市”,随着绣市的不断拓展,苏绣的贸易逐步延伸至海外。伴随着行业的发展,苏绣的技法不断创新更迭,出现富有新意的洒线、蹙金、缉线、绒线绣、发绣等,并逐渐形成了“精、细、洁、雅”的地域风格。苏绣作为传统刺绣中发展卓越的一个类别,不仅在国内广受消费者的喜爱,还受到了国外人士的青睐,国外的订单纷至沓来,常有求购者花重金购买。

与此同时,明代复建苏州织造局,也为苏绣技艺蓬勃发展创造了契机。明代中期,无锡尤仲骥妻俞氏家境贫寒,为了养儿糊口,不断钻研苏绣,发明了堆纱绣针法。明嘉靖年间,苏绣也逐渐衍生出不同的派别,在毗邻苏州的上海,“顾绣”逐渐展露头脚,发展壮大。顾绣以进士顾名世孙媳韩希孟为代表,绣艺精湛,名冠江南。

顾绣追摹古画居多,画理和刺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仅符合当时主流市场的喜好,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品牌,引领了社会风尚。顾绣对刺绣作品艺术化地处理和加工,对当时的刺绣作品有着极大的影响,使其受到了广泛的推崇。以至于当时的绣庄多冠以“顾绣”之名。虽然顾绣风靡一时,但是其发展和至今仍蓬勃发展的苏绣不能同日而语。值得一提的是,嘉靖年间,发源于昆山的昆曲不断壮大成熟,流传甚广,跃居各腔之首,从而对有精美刺绣的戏衣的需求急增,也推动了刺绣的进一步发展。在技法上,除了上述提到的相关技法外,苏绣在此期间还出现了“闺阁绣”“仿真绣”和“双面绣”,将苏绣技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发展到民国时期,由于受到西方油画的影响,创立了“乱针绣”,其原理是借鉴油画层层叠叠堆砌的立体效果,利用多层的短线交叉叠加,使作品更有层次,效果更加逼真,画面更加柔和。后期由于政府格外注重保护和传统手工艺的推广,从而苏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在原有针法的基础之上,创立了“虚实乱针绣”和“双面异色异样绣”,无论是技法上还是空间上,都是对传统的苏绣技艺进行了新的突破。苏绣技法精巧,图案细腻生动,享誉国内外,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绣的发展现状

虽然苏绣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但是在传承方面,并不容乐观。面临着诸多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苏绣的发展环境逐渐恶化。苏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传承至今,和苏州人杰地灵的地域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苏绣的生存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首先,伴随着城市的诞生,苏绣发展的自然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让原来的农耕文明备受冲击。在古代传统的生存环境中,男耕女织,构成了老百姓生活的常态。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化机器效率高、成本小,从而逐步取代传统手工业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因为市场的萎缩和大环境的改变,很多乡间务农人员选择外出打工,打破了原有传统的生活模式,苏绣从业人员逐渐减少,导致了蚕桑养殖业大幅萎缩。

其次,苏绣周边的人文环境发生着变化。对于传统题材的产品,其市场欢迎度已不复往日。目前市场上,苏绣的创新产品不多,题材偏于老旧,大多是以传统字画或纹样为模版,通过刺绣的表现形式,进行复刻。即便是少数以现代创作为底稿,进行复刻的产品,因为绣娘的文化程度和审美能力的限制,其呈现出的效果大多艳俗,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除此之外,随着文明不断地发展,艺术创作的表达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人们的目光,被不断变化的,光怪陆离的新兴产品所吸引。从而局限于传统题材,苏绣因为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产品,愈发被人们所遗忘,原本百花齐放的苏绣行业,逐渐步入寒冬,其传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再次,在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苏绣行业的低迷让产业的从事人员日渐减少,不仅如此,因为刺绣行业回报周期长且不稳定,所以很少有年轻的高学历的人员加入到刺绣的传承中。随着老一批手艺人的逐渐减少,苏绣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后备力量薄弱。从事人员的减少,不仅仅阻碍了刺绣行业的发展,还降低了苏绣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和创新的效率。除此之外,年轻人的减少也是削弱苏绣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导致苏绣行业日渐没落的关键因素。如何通过创新让刺绣市场焕发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加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苏绣的创新路径

为了打破原有模式的桎梏,通过创新让刺绣焕发新的生命力,笔者将苏绣的创新路径归结为以下几点:

突破原有生产模式,让产品更加贴合于当下人们的生活,更具实用性

现阶段,通过走访镇湖绣品街、各大商场和淘宝店等区域可以发现,市面上大多数苏绣艺术品居多,如刺绣书画等。这类产品偏高的价格和过于传统的图案,让苏绣产品只能满足小众消费者的需求。若想让苏绣产品走进更多消费者的需求范围,首先得根据时下的审美和物质需求,更新苏绣的产品。

如家具生活类、首饰类,都是苏绣很好的创新载体。这方面,苏绣大师姚建萍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她将苏绣和中式沙发结合创作了作品《兰意》,通过几枝兰花的勾芡,让原本素色的沙发组合平添了几分东方韵味。结合简约的产品线条,素雅大方,不仅突破了原有苏绣的载体的束缚,还让日常家居陈设现代更具艺术性。除此之外,姚大师还与苏州博物馆联名打造了一系列刺绣首饰,通过设计,巧妙地让苏绣和其他材质融合在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作品中通过将刺绣和金属材质的结合以及一虚一实的表现手法,让传统题材迸发出了新的活力。将成本高昂刺绣和金属相结合,不仅降低了成本,让价格适合于普通消费者,还给传统的苏绣作品注入现代气息,简约大气,广受消费者好评。

创新苏绣作品内容,突出文化内涵,提高核心竞争力

目前市面上的苏绣产品,主题大多是以围绕传统元素为主,少有创新,难以迎合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需求。在创新的刺绣品牌中,潮牌服饰“ONIARAI”(鬼洗)是较为有特色的,其以刺绣为标志性元素,将传统的刺绣图案和现代审美进行揉合和改造,让消费者在眼前一亮的同时,体会到来自传统文化的熟悉和慰藉感。除此之外,还有将苏绣和耳机品牌合作的刺绣手艺人,通过科技的碰撞,让苏绣成为耳机新品的卖点,通过创意将传统元素和现代产品相衔接,让苏绣行业迸发出新的可能性和火花。苏绣取材广泛,其内容大多是吉祥祝福,有良好寓意的纹样,将这些图案加以提取和凝练,通过重新设计,用在产品的外观上,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方式。例如故宫出品的《蝠鹤佳音》系列睡衣,就是将传统元素中的仙鹤和蝙蝠纹样进行再设计,再在局部刺绣。整套睡衣舒适大方,寓意美好,款式新颖,是现代化设计和传统元素完美融合的优秀案例。

通过技艺的解构,结合现代科技,让传统苏绣焕发出新的可能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直致力于将传统工艺进行解构并再创造,他们要求绣娘们在同一个基本型中,运用不同的刺绣手法,将形状填满颜色。最后将这同样形状的基本型一字排开,让设计师能够直观地区分不同技法带来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他们还让绣娘解构刺绣作品,了解不同物品通过不同技法展现出的视觉效果。通过深入了解,再结合现代设计技巧进行重组再创作,这也是苏绣创新的途径之一。除此之外,澳洲设计艺术家Meredith Woolnough的创新方法也很值得学习,他将水溶布与传统刺绣相结合。水溶布,又称非织造绣花布,是可溶解于温水的非织造衬布。这组刺绣作品的制作方式是用水溶布替换原有的刺绣底衬,并模仿珊瑚树叶及其他自然元素的造型,进行刺绣创作,绣于水溶布上的刺绣作品,经过温水处理后,底衬便会消失,从而呈现出三维立体的效果,别致且富有新意。

小结

苏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也是苏州的特色名片之一。随着快节奏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和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苏绣在当今的发展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思维桎梏,多方面突破创新,发展苏绣。通过新的生活用品的种类和苏绣的碰撞、现代潮流审美元素和苏绣的交融及新兴材料和苏绣的结合,打造一批实用性、新颖性和艺术性兼具备的产品,让苏绣更广泛地走入人们的生活,使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猜你喜欢
苏绣刺绣传统
苏绣咖啡:可以“喝”的苏绣,可以“赏”的咖啡
华人时刊(2023年9期)2023-06-20 08:31:30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6:44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苏绣,“秀”出奇迹
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 01:27:18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清新唯美的刺绣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海峡姐妹(2017年12期)2018-01-31 0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