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君 江苏省方志馆
地方志事业方兴未艾,方志馆建设初具规模,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新生场馆,方志馆要深入开发利用方志资源,积极从其他文化场馆的发展中汲取经验并建立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人才交流,为方志馆提升公共服务职能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不断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多样性需求。
近年来,随着地方志事业的迅速发展,江苏方志馆建设也初具规模。目前,江苏已建有省级方志馆1家,市级方志馆8家,县(市、区)级方志馆12家,还有2家单位正在申请国家方志馆分馆。方志馆作为收藏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展示地域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融入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其他文化场馆建立良好互动关系,实现“1+1>2”的效果,江苏各级方志馆与当地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场馆建立合作关系,共谋发展。
方志馆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全面展示地域特色方面有着自己的定位和优势,但仅凭一个馆的力量很难满足社会大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当前,协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新常态下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支持协同创新已成为产学研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方志馆作为新生场馆,更应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主动与发展较为成熟的文化场馆建立深度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共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1990年初,浙江方志馆成立,新华社通稿称‘我国第一家专门收集社会主义时期第一代方志的方志馆最近在浙江省建立’。以此为标志,拉开了新时期全国各地方志馆的建设热潮。”而江苏筹建最早的方志馆是苏州市方志馆,筹建于1995年12月,1998年9月开馆,为专业收藏苏州地方志书、地情文化书籍,传播苏州地方文化的公共文化机构。此后江苏省方志馆、南京市方志馆、常州市方志馆等相继开馆,方志馆开始在江苏公共文化场馆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面对星罗棋布、发展相对成熟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文化场馆的同质竞争,方志馆有较多不足。受限于政策、资金、场地等因素,方志馆建设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馆藏资源不丰富、公共服务不到位、功能开发不健全、人才队伍不专业、场馆利用率不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等问题。这就要求方志馆从其他文化场馆的发展中汲取经验并建立合作机制,为方志馆提升公共服务职能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方志馆有志书、年鉴等地情文献,也有志书原稿等档案资料,还有地情展、方志文化展、历史文化展等展览,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场馆的功能有交叉性和互补性。并且它们的主体属性相同,都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都在寻求以开放合作的理念拓展事业空间,构建新的发展平台,创新提升服务品质。
地方志包罗万象,“无论天文地理、名胜古迹、资源物产、民族、宗教、风俗以及政治措施、军政机构、典章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科学、著名人物、重大事件以至方言俗语、金石碑刻、天灾人祸、故事传说等等,只要和这个地区有关,统统属于它的记述范围。”这也为方志馆开发利用方志资源,与其他文化场馆寻求合作奠定基础。
方志馆与其他文化场馆的合作并不是简单地与其融合到一起,而是遵循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发挥各自的作用,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扩大社会效应。
合作建馆一般是市县级地方志部门与其他场馆合建方志馆,但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如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方志馆就坐落于县图书馆四楼地方文献室,结合涟水本地实际情况,考虑到本县已有博物馆、文化馆,再单独投资建设一个大规模的含地情展示的县级方志馆,会造成投入巨大而利用率极低的资源浪费,于是将方志馆建设重点放在馆藏和利用上,与县图书馆签署协议,联合共建方志馆。图书馆虽有地情书籍,但连续性不强,较为分散,而在图书馆内开辟专门的区域作为方志馆,更具针对性、专业性,为前来图书馆查阅方志文献资料的读者提供便利。与此类似的还有丁蜀镇将方志驿站设在东坡书院内,有许多方志书籍和工具书可供大众查阅。这种合作建馆的模式对市县级方志馆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资源共享就是把各场馆的馆藏资源整合起来,加快资源流动,充分发挥、放大各自优势,促进各场馆服务范围的扩大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江苏省方志馆作为省级方志馆,积极“走出去”,与其他场馆建立合作关系。江苏不少旧志的原本分散藏于各类图书馆、档案馆、研究所等单位中,并且大多被列为重点保护的“可移动文物”。江苏省方志馆在进行旧志整理的过程中,为收集这些珍贵旧志,积极与有关图书馆、地理研究所、档案馆洽谈合作,“与南京图书馆建立协作关系,扫描旧方志121种,其中包括32种稀见江苏方志;与沭阳县档案局合作,扫描清康熙《沭阳县志》(抄本)和孤本旧志《民国重修沭阳县志》(原抄本)。”这也为后期整理出版《江苏历代方志全书》这项文化工程打下基础。《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出版以后,江苏省方志馆也向这些文化场馆进行捐赠,并以此为契机,建立馆际交流协议,定期提供江苏省地方志系统公开出版的各类志书、年鉴、地情资料等相关信息,并视情赠送相关书籍。其他场馆与方志相关的古籍、稿本等,也可以向方志馆进行文献传递和复制,这就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双方藏书全面系统。
协同服务就是方志馆与其他文化场馆共同开展活动,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增加服务内容,扩大社会影响。例如南京市方志馆就在寒暑假与南京市档案馆联合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验”活动,邀请学生参观方志馆和档案馆,让学生体验方志图书的分类和管理以及档案的收集、归档管理和修复。方志与档案的碰撞、融合,让学生有更加全面、丰富的活动体验。这也是方志馆打破单一封闭的服务模式,转向与创新、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跨界合作,并充分利用各自亮点业务,探索新的服务方式。
为进一步整合全省方志馆资源,提升方志文化影响力,参照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联盟的经验和模式,江苏省方志馆也在积极吸纳各级各类专业场馆经验,组建全省方志馆联盟。联盟不仅包括各级方志馆,还包括高校校史馆、高校图书馆、镜见律师博物馆等各类场馆。联盟将进一步突破部门限制,充分利用地方志点多面广的优势,吸引更多场馆融入进来,并通过定期举办文化沙龙、地情讲坛、非遗展演、学生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集合各场馆的优质资源,扩大品牌效应,为大众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参观时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这一指示为方志馆与博物馆进行创新合作指明方向。二者都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博物馆展览以实物为主,方志馆馆藏以文献资料居多,双方如能深挖地方志资料,进行学术研讨,共同策划展览、编写大纲脚本,充分展示馆藏文物资源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有利于增进人们对于地方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认知。
方志馆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志书、年鉴等地情书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检索查阅。与其他场馆的数字系统进行互联互通,整合各自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检索入口,实现电子文献共享,为读者查阅资料提供便利。
方志馆要有计划地开展人才交流和业务培训,组织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到其他成熟场馆学习、借鉴业务工作和管理经验。如到图书馆学习图书编目、上架、借阅、数字化建设,到博物馆学习讲解、策展、举办活动,到档案馆学习档案的编目、统计、研究利用等,利用各类场馆的人才优势和专业特长,对方志馆人员进行“传、帮、带”指导,有利于提高方志馆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更高质量开展方志馆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