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民俗文化活动多样化发展的研究

2021-03-08 09:37黄添英广东工业大学
文化产业 2021年19期
关键词:岭南民俗文化民俗

黄添英 广东工业大学

兼收并蓄、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岭南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除了礼仪民俗、节日民俗,还有庙会节庆、民间艺术民俗、生产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饮食民俗、工艺品制作等等。这为民俗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样化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对保护与传承岭南民俗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丰富民俗文化活动形式,以更加贴近人们现代生活的开展方式,让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更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并作为一个区域的文化象征,加强岭南人民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岭南民俗文化活动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岭南民俗文化经过长久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一是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岭南民俗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人文条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大量民俗文化被忽视甚至消失;二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多都停留在学术性的保护与研究阶段,未能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度。[1]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遗产,需要由传承人代代相传。遗产工作者若仅对遗产进行教科书式的保护,而不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变保护策略,这种思路是不合理的;三是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中出现重开发、同质化的现象,民俗旅游一味迎合某些游客的口味,有关传统礼教的民俗趋向商品化,对民俗文化进行过度开发,致使民俗文化旅游只运用了民俗文化的某些表面特征,并没有结合民俗文化真正内涵。

推动岭南民俗文化活动多样化发展的意义

(一)有助于传统民俗文化焕发时代新活力

多样化开展意味着突破传统,让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举办方式与时代内容相结合,主要是以多种方式开展、用多种渠道宣传民俗活动,努力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迎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5G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数字投影等都为民俗活动的开展注入新动力。通过数字化手段,契合时代特点、民众审美,使其与百姓生活结合,推动岭南民俗文化的传承推广和创新发展,在共同的文化脉络中感受包容、多元的岭南文化。

(二)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

岭南民俗文化丰富了日常生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自信心。推动岭南民俗文化建设有利于深入挖掘和创新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展示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使民俗文化活动更具生机活力和地方特色。在民俗文化的传播中根植人们对民风民俗的认知,开展民俗文化技艺学习工作坊和民俗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等,让各个阶层、组织和个人都参与到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加强对民俗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创新,突破人们对非遗的传统观念和固有印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得到活化。与此同时,促进文化与商业相结合,推动民俗文化、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非遗的活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生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三)有助于活化文化遗产,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

世界上多个国家对文化遗产实行“活化”保护,即让文化遗产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中,使人们能够在与历史文化的对话中增长知识、增添智慧、丰富心灵。体验是旅游的核心,也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表现。举办万众参与的民俗文化活动,推动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弘扬传承岭南传统风俗和地方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民俗文化活动对文化生活的丰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产生了广泛的拉动功效。比如,岭南文化节、乞巧文化节、广府庙会等活动,以及各地民俗文化旅游节日庆典活动,既有助于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助于带动经济的发展。[2]形成更加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活化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创造就业条件,促进文化匠人就业创业,让民俗文化真正有保障地“活下去”。

推动岭南民俗文化活动多样化发展的方法

(一)利用网络技术,打造线上民俗文化新模式

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可获悉,2020年3月以前,中国网络人口规模达到9.04亿,在世界稳居第一。中国网民的年龄趋于年轻化,退休人员仅占4.7%,而占据大头的是学生群体,占比达到26.9%。特别是90后、00后已成为主力军。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岭南民俗文化创新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首先要提升民俗文化的产品价值、增强民俗文化体验感。利用VR、AR、MR等技术依托网站开设民俗文化虚拟体验中心,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让不能亲临现场的人获得如临其境的沉浸体验。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平台,特别是充分利用如今以传播速度快、收看方便、互动性强、受众广泛等为特点的直播、短视频平台。搭建“云上展馆”、开展“探寻民俗文化之旅”系列直播、举办抖音挑战赛等多项“线上”活动。通过直播、短视频创作的形式进行民俗文化活动体验和游戏联动,推动传统文化数字创新。最后形成系统化的线上参与管理机制,减少线下工作压力,系统整合参与者的具体信息。不断提高线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保证参与人员信息获取的及时性,畅通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反馈渠道,准确把握群众文化需求。

(二)多样化组织线下文化活动,丰富现场活动形式

民俗表演是展现民俗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现在我国各地民俗景区景点的经典旅游项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首先建议政府扶持群众自办、政府组织民间承办等多种方式开展民俗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通过捐赠、设立基金等方式,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唤醒包括传承人及全体民众在内的文化自觉,形成社会认同和民俗文化保护合力。其次推动建设岭南民俗文化体验馆,参观老物件、体验传统手工制作,增强人民群众的切身体验感,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文化传承的接力人。文化体验馆不仅要关注民俗文化活动内容的质量,还要注重文化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统一的岭南民俗文化体验馆形象识别系统,提高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创造力。[3]提升区域地方文化的形象与气质。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能的提升能更好地彰显区域特色和地方文化品牌。最后是于中国节日期间在特色地段常态化开展民俗活动,特色地段可选取人流量大、知名度高、旅游业发展好的街道。如于2019年入围全国首批11条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名单的北京路,具有浓厚西关建筑风格与商业氛围的上下九步行街等。结合民俗活动的同时,在该地段售卖特色文创纪念品及参展文化纪念品模型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使城市印象在游客的文化精神体验中得以深化。

(三)重视民俗文化专业队伍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指导,当前民俗文化研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有些民俗文化逐渐被遗忘。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在民俗文化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将优秀的、具有民间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编入相关教辅资料,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民俗文化活动。支持区域高校艺术类专业、文化企业等积极参与重大文化活动、文化赛事,展开非遗项目研究、创作、保护等,使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有效拓宽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途径。其次是大力支持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民间艺人参与民俗文化活动,共同进行民俗文化活动的策划。培育本土文化人才,为民间艺人建立一个可以展现自我的平台,如民俗文化展、全民才艺比赛等,加强对民间艺人的挖掘。最后,要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打造多元化的人才培训模式,以激励机制带动传承人致富发展。多领域保障传承人的权益和发展利益,使民俗文化在保护与发展的同时实现中实现“惠民”“富民”。推动传承人与文化产业的对接,为文化自信的建设工作提供人才支持,使文化产业在开发的同时,也让传承人的文化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猜你喜欢
岭南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忆岭南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雨岭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不辞长作岭南人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