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凯 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
高校的学风建设对于营造健康积极、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良好的学风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管理水平,推动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落地落实。
高校的学风建设事关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成败,事关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是衡量高校教学科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实现高校高质量发展及推动“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培育新时代高校优良学风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推动“三全育人”,贯彻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宗旨的重要措施。
高校的学风建设不仅是高校发展改革、建设一流本科、建设一流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培育优良的学风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关键环节。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优良学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体现[1]。
高校的学风建设对高校内部治理、教学管理水平、师资水平、社团组织管理等有着重要影响。优良学风离不开高校顶层管理、教师教学、学工管理等方面的共同支持。努力形成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课堂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的优良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制度措施环境、管理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等等,以培育优良学风为切入点,最终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全新格局[2]。
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面的问题,还在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塑造、培养学生爱国奋斗、追求卓越的精神及弘扬诚信的道德风尚,具有积极的作用。明确大学学风建设目标是搞好大学学风建设的前提。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的最终目的在于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入耳入脑入心,转化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促进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目前我国国内探讨学风建设的文章一般从学生自身、学校、教师、制度等几个层面来探讨建设学风的重要性。培育优良学风需要学生自愿参与、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积极引导、学工严格管理,示范榜样带动,协同合作。
中南大学刘新庚教授在其文章《大学生学风建设途径新探》当中认为:当代中国的青年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培育与培养,必须顺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遵循现代教育的大规律,大力拓展教育教学的新途径。高校的学风建设,应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切入点,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培育大学生勤奋、严谨的学习品质;并以现代教学活动为主要渠道,建树大学生自主创新、追求上进的学习理念;以督学管理机制的建设为关节点,养成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泰山医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赵守政在其文章《大学生优良学风培育途径探讨》当中认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学风状况不仅反映了高校的教育育人、科研质量、人才培养的水平,并且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成长进步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代青年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培养首先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并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影响、制度建设的完善、学生社区的管理、就业指导课的影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等途径进行有意识的倡导、教育和培养。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王迅在其文章《对新时期高校优良学风建设路径的思考》当中认为,高校学风建设的好与坏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优良的学风建设这项工作具有持续性、艰巨性,需要不断地探索与研讨。本篇文章试图以狭义的学风——学生的学习风气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新时期的学风建设的新特征,探讨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3]。从高校建立优良学风建设的教师引领优良学风和科学管理学风等方面进行科学的探索,建立优良学风建设工作长效工作机制。
东南大学吴小军在其文章《新时代高校优良学风培育研究》当中认为,培育新时代高校优良学风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工程,高校要把学风建设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工作,在充分认识加强学风建设重要意义的基础之上,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拓宽培育思路,强化培育重点,提升培育实效。
大学生的本职是学习,按时上下课,本该是学生的第一任务,但在高校,学生迟到旷课的现象却频频出现。极个别大学生有过逃课的经历,只是次数不同、频率不同而已。更令人担忧的是,逃课心理很容易扩散,易一个人带动一个寝室,一个寝室带动一个班级。一些本来按时上课的学生看到身边的同学逃课,很容易也变得懒惰。在某些老师较少点名的课上,甚至会出现人数不足一半的现象。造成大学生迟到旷课的原因有很多,如熬夜玩游戏或沉迷其他娱乐导致早起困难、对某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因忙碌其他活动而缺席课堂。
通识基础课传授了大学生应当掌握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基本理论、数电物化等课程的基本技能。基础课有其重要性、必要性,当今大学生通常重视专业课,而部分同学把专业以外的其他课程称为“水课”,这种错误想法导致学生常常完成了一整个学期的学习,却仍然对这门课不了解。思政课等课堂上,学生缺勤的现象明显多于专业课,玩手机、不听讲的情况也更为严重,更有甚者直接把笔记本电脑带去课室,明目张胆地上课分神。即使学生在学习,也经常是忙于学习其他科目的内容。
四年当中学业成绩固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但成绩好却不一定代表系统掌握了知识。纵观大学生平常的学习状态,可以发现部分大学生听讲的专注程度不高,一节课堂往往并没有能够接受大量的知识点,而是通过课后做作业、背例题的方式来学习。没有注重每一步的积累和每一日的提高,寄希望于考前的几日几周临时突击,对于瞬时记忆而取得的成绩心满意足,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并不追求深入学习知识。懂做题,但是不懂原理,不懂知识,这个现象在每个专业都存在。
当代的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处于“三观”的形成关键阶段,纷繁复杂的信息大量涌入校园,微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无疑会使当代青年大学生在信息加工处理当中出现各种问题倾向,比如一些青年大学生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倾向,部分学生甚至信奉学习无用论;一些大学生仅将大学生活作为踏入社会的缓冲跳板,在大学期间过于放纵自己,无所事事,将宝贵的时间用来休闲和游戏等,结果可想而知,浑浑噩噩度过四年,导致自己拿不到毕业证。这些无疑阻碍了大学教育功能的发挥。
以上原因造成一些大学生在校园内无法安心地求学生活,并影响其探索专业技术知识,对自身前途命运充满忧虑、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对父母的超高期望无法完成的焦虑、对教师要求的抵触都会形成学生学习的阻碍。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浮躁与忧虑,是整个社会大环境浮躁的一个缩影。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工作的推进实行必须要有制度的保驾护航。高校的学风建设尤其需要制度来保障实施,这就需要高校的领导层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顶层设计,来制定学风建设的相关贴合本校实际的措施。
我国高校应当积极树立“以本为本,时刻秉持立德树人的宗旨,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驱动创新为动力,以学生学习质量为生命线”的学风建设思路,加强学风、教风的培育。
在高校师生当中积极开展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清廉教育等,让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的价值观对自身学习生涯乃至今后人生道路产生巨大影响;让广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在于创造自身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到大学时光的重要性,大一到大四的四年时光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要求他们珍惜时间,把有限的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发挥学习的最大效能。
大一是新生入学培育优良学风的重要阶段,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对新生的大学生活至关重要。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除却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训练以外,应该举办一些关于大学生学习方法、职业规划、理财规划等系列主题讲座,以丰富大一新生的课余生活[4]。大一是学风养成的重要阶段。良好的习惯一旦真正养成,就会给大学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进而使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定好基调。学校通过举办各种校园主题文化活动、新生主题班会、新老师生交流会的形式,加强对新生的学风教育。进一步探索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也要相应开展教育活动,如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新生谈心谈话等,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阶段性问题,为学习活动的展开排除身心的阻碍。
高校的党建工作比如学生的入党推优等工作,对大学的学风建设工作具有政治引领的作用,而学生党支部建立在学生生活的社区当中,充分发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学风建设中发挥自身力量,在社区工作中处处亮明身份,表明态度,树立典型的榜样,积极带领学生建立良好的学风,营造良好和谐的社区环境。高校的党建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有力抓手,学生是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主体和内部的动因,我们应该把在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把政治立场坚定、学习优秀、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充实党组织。而社区育人则是党建在学生居住的社区发展作用的另一平台。学生社区是学生居住的场所,高校在学生社区设立学生社区的党支部,让党旗高高飘扬在学生居住生活的第一线,把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纳入学生社区党支部的再次管理中,让他们在社区的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带领广大学生按时熄灯,不晚归等等。再者让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担任学生社区楼层的层长和楼长,开展夜晚巡楼志愿服务,提醒学生按时熄灯,保证良好睡眠,为第二天的学习工作养精蓄锐。学生社区党支部在社区的各项工作发挥引领作用,让党建引领社建,促进学风的良好形成。
高校要制定关于学风建设的相关制度措施。在新生刚开学时,应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通过新生主题班会、学生年级大会等形式告知新生,如发现有违规违纪的行为会及时处理并予以公示。并严格要求学生的行为规范。教师、辅导员更应该以身作则,积极发挥自身引领作用,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将规章制度贯彻到底。将“全员育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同样落实到学风管理。
积极培育高校大学生的优良学风是一项艰苦且长期的工程,需要各部门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学校行政层面及学生日常管理的有机有效的结合,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有机配合,上下共同关注、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