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兴国 湖北省图书馆
农家书屋作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的一项国家重要工程,自开展建设以来,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弊端,直接影响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均等化功能的发挥。文章结合湖北省创建农家书屋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村级所有,乡镇管理,县文化出版部门辅导和监管的发展管理机制”的发展模式策略。
农家书屋作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的重大文化工程,自2007年3月中央文明办联合新闻出版总署等中央八部委,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兴建农家书屋以来,农家书屋已经遍布农村,在扶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建成后的农家书屋可否完成兴建初衷,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功能还未可知。通过湖北省各地建设农家书屋的调研考查,目前书屋建设存在着一系列普遍性的问题和弊端,这些问题和弊端直接影响到农家书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均等化功能的发挥。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两个不明确、三个不注重的问题:
1.书屋建设重要性不明确
有些村组干部对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认识,建设主动性不强,具有“怕麻烦”“怕一阵风”和“短期”的双重意识。有人认为,网络、电视基本普及,建农家书屋是领导层之上的“拍头奇想”,这种突发奇想在现实中不必要,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实际作用和可行性存在质疑的理念;部分人则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一个政绩工程或一阵风工程,虽然省政府对于农家书屋建设的意见中明文规定,农家书屋建设应归入干部考核任务,纳入包括村委会在内的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指标,但在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态度搪塞,作风虚委,导致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实效性差。
2.书屋管理归属性不明确
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投入巨资兴建的农家书屋,已成为投入农村的宏大资产项目。包括图书和电脑在内的大量农家书屋的巨额资产,产权归谁,由谁监管,目前尚无明确的划分和归属。如果要由政府管,就必须明确哪一级政府负主体责任;要由部门管,就必须指定是哪个部门的主体责任,划分好管理责任。宜昌市远安县按照要求建成了115个农家书屋,通过几年的运作,主管农家书屋建设任务的县新闻部门主要负责人说,书屋的建设难以协调,触及范围广,同时因为所有权不清,产权不明,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公共文化的设施规范化、均等化职能,急需一个明确的管理归属,以便农家书屋在新时期乡村振兴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1.不注重设施规范
湖北省在颁布的建设农家书屋的文件中,规定了农家书屋的建设规范,包含使用面积,桌椅、书柜、电视机、DVD播放机等公用设备,图书文献、报刊、电子音像制品的保护收藏,以及相应的运作规章和选址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范。然而建设效果并不乐观,不少农家书屋出现了“五有五无”的现状,即有屋无人(没有图书管理员)、有柜无书、有桌无凳、有借无还、有盘(电子音像制品)无机((DVD播放机)。长此以往,前景堪忧。
2.不注重人员规范
前期农家书屋的建设是依照村民自助服务的形式实行运行管理的。湖北省关于实施农家书屋建设中,提出村民自主选任和推荐图书管理员,或聘用乡镇原村组的离退休干部、职工、教师。可是事实情况是,书屋的管理主要是“三性”,即志愿性、业余性和兼职性,致使书屋管理人员呈现三大现状:成员复杂、流动性大、专业管理常识奇缺,不少上岗的书屋管理员不达标不专业。
3.不注重制度规范
因为书屋缺少专门的、全职的管理,相关制度尽管贴在墙上,却无人遵守。书架上的图书,图书分类、图书著录、读者借阅台账等都很不规范:图书分类不明确,随意搁置,长时间不买书也无新增藏书,不少农家书屋没有具体的借阅明细台账,图书损坏丢失成为常态。一些兼职管理员的责任心不强,懒得清扫,书屋布满灰尘和污垢,还有的书屋常年难于开门,成捆的书籍扔在角落里甚至没有打开封条。
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应高度注重农家书屋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推进和完善书屋后续发展。同时抓好常态点和建设点及终极点三个节点,进行精准建设,积极推行“一二三发展模式”,完善健全农家书屋建设应对策略。“一二三发展模式”即抓住一个核心(公共文化设施均等化职能),理顺两项体制(所有权体制和投资体制),抓住三大环节(服务、管理和建设),完成遍及我国农村的文化工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农家书屋兴建的初衷和使命。
书屋建设的初衷,是建成遍及我国农村的文化工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标准化均等化功能,实现农村农业的全面复兴。
建成后的农家书屋投资体制和所有权体制。所有权不明确,各部门一起管,最终难管,无人管;投资体制不明,最终无部门投资,后继发展没有保证,最终将人去房空,书屋倒闭。
1.所有权体制:农家书屋建在各村,主要为各村农户提供文化信息服务,书屋资产应归各村级人民政府所有,将书屋的资产造册登记,归入村级固定资产,村民民主推选管理代表,成立“书屋管理委员会”组织,协调帮助村委会治理;县级文化、出版、新闻等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对本乡镇书屋实行监管。每个县应成立县级书屋审计指导小组,进行书屋包括图书、电子设备的财产审计管理,使书屋实现“乡镇管理,村级所有,县出版文化部门监管辅导”的监管方式。
2.投资体制:农家书屋的建立和运营将产生卫生、水电等费用,书籍和材料的更新、设施和设备的维护以及服务模式的升级,也需要经费保证和投入。为保证其活动的正常开展,可以参照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有关法规要求来进行,以期保证书屋发展持续性和功能显著性。
1.建设环节
农家书屋的基础点是首先要把好建设的关键精准点。必须建设标准规范,设备设施齐全的农家书屋,方能打好书屋功能发挥的基础。要进一步细化书屋建设规范,更加注重书屋建设的有效性,以更好实现书屋的可利用性,让书屋的可利用性能在建设目标中发挥作用。
2.管理环节
农家书屋的常态点是要把好管理的关键精准点。书屋一方面要建好,另一方面还要管理好,才能确保建成后的功效。管理好就是要抓好书屋的开放形式,严格细化图书的设备设施等财物管理,保证书屋运转开放的长效性、常态性。
3.服务环节
农家书屋的终极点是要把好服务的关键精准点。创立书屋的终极目的,是要正常开放、运行,通过各种形式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服务,为新时期农村复兴振兴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农家书屋是广阔乡村的公共基础文化设施,其开放、建设和使用状况,应作为各级政府考核的评估范畴和目标任务。农家书屋的建设要避免粗放式建设,不能只是摆上几张桌子一些椅子,书架上放着几本相关单位捐献的与农民生活毫不相关的报纸杂志。农家书屋的建设必须和农民生活和生产相关联,与当今的数字化、现代化发展形式紧密结合。而且要紧密围绕农家书屋建设的均等化功能,抓好建设的精准点,让农家书屋这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在农业农村建设中发挥好作用,真正让农民享受到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的均等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