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华 山西省灵石县王家大院 山西 晋中 031308
文庙亦称孔庙或夫子庙,封建时代,只有县城以上才有,寄托着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人生希望。而今,文庙也和其它大多数庙宇一样,完成了其应有的历史使命。静升文庙为我县现存的乡村孔子庙,2013年3月5日,静升文庙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静升文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静升村腹部。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据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版《灵石县志》及庙内碑文记载,静升文庙始建于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历经四载,于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竣工,是一座具有地方特色,堪同府州县文庙媲美的乡村先师孔子庙。历经明清及民国年间多次修缮,至今保存元代风貌。该庙为四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由前向后依次排列着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尊经阁等,左右排列有廊庑。东南角建六角四层魁星楼一座。东院有赈济堂、义仓等建筑,西院为明伦堂、义学,单独成院,内设学宫。文庙前的“鲤鱼跃龙门”石雕午壁壁心22.8平方米(高3米、宽7.6米、厚1米),壁心用50块青石镂刻拼砌而成,双面同一规格,同一图案,经专家考证为元代建筑,有宋代遗风,弥足珍贵。
静升文庙历史悠久,已有682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建构在乡村的体现。庙内有明清碑碣10通,古柏6株,在村镇中有如此完整规模的文庙建筑极其罕见。
在静升文庙前有一座石雕午壁,又称万仞宫墙或鲤鱼跃龙门影壁,建于元代,整体保存完整,双面用50块青石镂刻拼砌而成,壁心面积22.8平方米,里外同一图案,构图有藏有露,有隐有显,体现了同一时间与空间鱼龙蜕变的全过程。高1.76米的石彻须弥座坚托其下,两旁花墙对称,为琉璃庑殿顶,有宋代遗风,弥足珍贵。
影壁两侧为东西牌坊门,东门匾额为“德侔天地”,西门匾额“道冠占今”,这两座门是文庙的左右入口,均保存完整,是文庙的第一道大门。
棂星门是文庙的第二道门。该门坊为四柱三间式,四根汉白玉石柱拔地挺立,顶部雕刻有“望天吼”。
棂星门后紧跟着是泮池,泮池上设有状元桥,因年久失修,2001年对其进行了修建。过了状元桥,便是大成门,大成门是文庙的第三道大门,又称戟门,整体保存完整,该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三架梁带前后廊式结构。前后檐均施隔扇,建筑面积72平方米。在大成门东西两侧,为“敬止”“沐心”二房,是达官贵人儒家子弟拜见孔子时更衣、沐手、祭祀、放祭品之地。
穿过大成门,就可看到杏坛前有古柏6株,已有近七百年的树龄了。杏坛上置有石案和石刻香炉,杏坛前设有御路“金翅鸟”石雕图案,并有二龙戏珠、四福齐来的装饰。杏坛北,是文庙的主题建筑大成殿,大成殿整体保存完整,建筑面积为96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檐插廊,单檐悬山顶,殿顶简板瓦覆盖,前檐施隔扇。檐下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对后单前梁,通檐用三柱,雀替是龙象雕饰。
走进大成殿,可见正中悬挂一“万世师表”横匾,至圣先师孔子塑像供在神龛之中,其金身头戴12冕冠,身穿12章服,手执镇圭,享天子之礼,孔子两侧,是“四配”与“十二哲”。面阔五间的东西两配殿供奉着历代先贤先儒156人。
大成殿后为无梁殿建筑,整体保存完整,共五间,中间三间为寝殿,供孔子夫人亓官氏;东为崇圣祠,供雍正元年追封王爵的孔子上五世祖,即肇圣王木金父、裕圣王祈父、诒圣王防叔、昌圣王伯夏、启圣王叔梁纥;西为启圣祠,供孔子父亲启圣王叔梁纥、母亲启圣王太夫人颜征在。
寝殿前的东西两廊内,有记载孔子一生主要活动及言语的圣迹图。寝殿后为尊经阁,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阁内藏有不同版本的四书五经及大清典律等儒家著作百余本。
魁星楼位于文庙东南角,高20米,建于窑洞之上。六角四层飞檐,底层东、南面设木结构回廊,二层楼身为砖砌,北面设门,余皆施圆形望窗。三、四层均为木结构楼阁,楼内中空,有木梯可攀登至顶层。1996年对其进行整体修缮。
魁星楼后为赈济堂,俗称义仓,位于文庙东侧,整体保存完整,是静升镇当时村民自发性扶贫济困救助组织。前院北厅为赈济堂,东房为帐房,后院三孔窑洞为赈济堂仓库。仓库结构特殊,地底修有防潮湿通风巷道30多条,高0.4米,宽0.2米,巷道上铺有0.2米厚的砂岩石条,石条上又铺一层青砖,既有科学研究价值,又有社会历史研究价值。
在文庙西侧前设有义学,后院为明伦堂,义学为村人集资携手筹建,供静升诸乡无力攻读者就学。明伦堂是庙内教育人的地方,也即庙学,清光绪后期废除科举制度后,称学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改名为“灵石县第二区区立高等小学校”,现整体保存完整。
静升文庙整体布局完整,各建筑主体结构稳定,无损坏、缺失情况。文物本体面临自然和人为的风险:一是年久失修,二是其他人为因素。
静升文庙创建于元至顺三年到至元二年(公元1332年——公元1336年),是由乡民南塘倡议,率领众乡民起殿三楹四桷,基高柱檽,不陋不华,准之县学制,塑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像于其中,左右配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又伐土建东西庑,并建大成门、棂星门、午壁“以御中外,子午甚称”。
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生员王大纪纠工增建东西配殿两座。
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乡民王迪等修缮大成门、东西廊庑并围墙。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村民们集资增建起文庙魁星楼。
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乡民王斗星独立大规模修缮文庙,形成现有规模,并改街路于午壁之外。
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重立魁星楼灯杆。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村民集资重建魁星楼。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静升文庙之庙学之设更名为“灵石县第二区区立高等小学校”。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魁星楼大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文庙建筑群、人文景观、环境都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保护。
1963年,文庙被灵石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7月2日,文庙又一次被列为灵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6月,静升镇人民政府投资20万元修缮文庙魁星楼。1996年1月12日,静升文庙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界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划归灵石县王家大院为专门管理机构、树立保护标志、完善保护档案。2000年6月,灵石县人民政府投资430万元,对静升文庙进行了整体修缮。2001年8月18日,静升文庙正式对外开放。2013年3月5日,静升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静升文庙是保存完整的一座元代乡村庙学,它集中体现了元明清建筑艺术发展及建筑艺术的特色,是儒的规矩的集中反映,是中国式的以礼为基调的礼乐和谐之美的实物典范。具体有二点:1.静升文庙是元代乡村文庙的典范。府、州、县立孔庙,始于唐代,由皇帝下诏建庙,建造文庙,不仅在尊孔,而且也是祈求文运,企求本乡本土,通过建造文庙并香火不断,是当地对文化昌盛的企盼。及至元代,重武轻文,废除科举。在这样背景下,静升村于至顺三年到至元二年(公元1332年——公元1336年)创建起文庙,而在当时,文庙止立于郡邑,而乡村绝无仅有,唯静升有文庙,并准之县学制,小而全,小而精,已有682年的历史,诚然不易。2.静升文庙是研究元、明、清建筑艺术与庙学之设的完好实例。静升文庙建筑群体的平面布局,呈中轴对称态势。一正两厢,前朝后寝,缀以廊屋为其基本配置方式,显得十分肃穆严谨。集中体现出了一种伦理的规定,一种人文的秩序,一种序列空间的整体和谐美感。其文化意义,首先表现为崇拜兼审美的双重性质和内涵;其次是在平面或立面,采用中轴线对称之法;第三是文庙作为祭祀性礼制建筑,其精神是通过建筑符号的象征得以表达的;第四是作为文庙来说,文运、教化之昌盛,是其又一重要主题,文庙既是崇祖的,尊孔的,又是浸透了儒学精神的。从静升文庙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发展沿革的一个粗线条。
综上所述,静升文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尤其是“鲤鱼跃龙门”石雕午壁,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重视,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