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高职教育作为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产教融合是一种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将生产和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企业的生产实践有效融合。
新时期以来,深化产教融合一直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旋律,建立科学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了切实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助力高职院校从高速扩张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探索研究“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分析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现状,提出构建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并从六个维度构建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指出评价后要注重反馈机制,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优化评价指标,最终使高职院校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高等职业教育企业和学校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原有的教、学模式随之进行适应性调整和优化,国内外多名学者在探索、研究新的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英国的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有效提高了教育质量。早在19世纪初,德国就开发了一种双重教育体系,19世纪中期,以意大利、瑞典、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为了满足企业对各种技能工人的需求纷纷学习德国模式,至20世纪初,全球职业学校都将德国教育双元模式作为职教界典型学习。1969 年,首部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法》颁布,它为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奠定了法律基础,此后开始制订职业院校质量评价等级表。1990年《帕金斯职业教育法》颁布,该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和工业各部门需要打通连接,并要求各州制订评估计划和拟定绩效指标。在日本,职业学校必须履行教育质量评价义务,评价时要采用内、外部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这些探索和实践进一步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
2021 年 2 月 1 日浏览中国知网(CNKI),以“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为关键字检索,共有44篇文献;以“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为关键字检索,共有25 篇文献,其中涉及“quality evaluation”“quality assessment”相关研究的论文并不多。上述论文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质量体系的评价,如陆理民、蒋晶容、祝海珍等在2019 年分别针对各自专业,提出了产教深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探析。另一方面主要集中研究产教融合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如王莉、高慧、姜泽许、刘鸿飞等分别在2018年与2019年提出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的探析和构建。
通过分析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可知,针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在近两年已经得到一定的重视,但相关文献总数不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尤其在国家职教20条出台后,建设双高校背景下进行的相关研究很少,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处于起步初期阶段。由于各国家、各行业、各地区、各学校、各专业情况不同,完全复制外国、外校经验并不可行。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督导评估制度,并指出建立职教质量评价体系五大核心内容: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就业质量,校企合作水平、产教融合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曾提到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形成全过程、全方位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监控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在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突出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构建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提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水平,将大大提高产教融合的质量,推动职业教育大步向前。
在双高校建设时代背景下,保证以上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深入探索研究“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教融合质量评价要遵从系统性原则。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具备高技能、适用型、应用型人才。高职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多样的,包括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家长等。在设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时,要考虑多个评估主体的不同利益需求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构建一套整体的可反馈调整的评价体系。
产教融合质量评价要遵从有效性原则。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要通过搜集有效的数据,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由第三方机构进行公平且公正的判断,保证评价结果有效,可以真实且客观地反映职业教育质量。
根据双高校建设任务要求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17条提出的要求,完善行业、政府、学校、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应该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基于此,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应该包括行业、政府、学校、企业、家长、第三方机构等维度评价。其中由于各维度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充当的角色不同,利益诉求不同,每个维度又可以细化为多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在产教融合推进进程中,行业要给予产教融合教学充分的指导来推进产教融合工作计划的实施。政府要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切实提高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同时给予资金扶持,评价技术人员服务社会的情况。学校在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明显,特别在当前大力提倡三教改革背景下,应该从校企合作教材建设、教师发展状况、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二级层面进行评价。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绝对的话语权,企业可以从技术人员技能熟练度、综合素养、工匠精神等方面评估。另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家长对学生培养情况的满意度反映了社会对就读学校、专业乃至职业教育的满意度,由于家长对技能掌握情况不能专业评判,因此可以从德育层面评价产教融合质量过程中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情况。另外,评价过程中有必要引入第三方机构,避免有些评价主体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况,需要对各评价维度进行客观评估。
根据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系统性、有效性、反馈性等特点,从不同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出发,探究将某专业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指标分为三层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各主要观测点。
一级指标,主要是各评价主体,包括行业评价(A1)、政府评价(A2)、学校评价(A3)、学生评价(A4)、企业评价(A5)、家长评价(A6)。二级指标主要将一级指标细化,将行业评价(A1)细化为社会服务(B1)、工学结合(B2);政府评价(A2)主要关注财政条件保障到位情况(B3);将学校评价(A3)细化为师德师风(B4)、结构梯队(B5)、教师发展(B6)、实训实习(B7)、建设任务(B8)、制度保障(B9);学生评价(A4)侧重学生的反馈(B10);企业评价关注素养目标(B11)和能力目标(B12);家长评价关注子女成长(B13)。
观测点是将二级指标细化为更具体的三级指标。社会服务(B1)观测点为:“1+X”证书考核站点、校级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工学结合(B2)观测点为:行业参与专业建设情况。条件保障(B3)观测点为:地方政府经费配套情况、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校级及以上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发改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师德师风(B4)观测点为:校级及以上教学团队、先进工作者等;校级及以上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等。结构梯队(B5)观测点为: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双师型”教师比例、拥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比例。教师发展(B6)观测点为: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教师教学团队建设保障制度。实训实习(B7)观测点为:订单班数量、校企合作基地数量、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校内校外实习实训总体情况。建设任务(B8)观测点为:课证融通的探索、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制订完善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新教法及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及预期。制度保障(B9)观测点为:实训实习制度制订与执行情况、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反馈(B10)观测点为:学生对教师总体评价、学生就业情况满意度。素养目标(B11)和能力目标(B12)的观测点为工匠精神、劳动纪律、职业素养、学生操作技能水平。子女成长(B13)观测点为学生道德品德、家长对孩子就业情况满意度。
目前多数院校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指标仍处于摸索、构建阶段,少数院校虽然已经构建指标,但整个体系仍处于开环状态,产教融合评价指标多,实施改进少。在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应用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反馈机制,使评价体系形成完整的系统闭环。比如,通过用人企业的满意度评估情况,可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进学生培养过程,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用人企业的满意度。同时,通过评价反馈可以调整评价维度的细化指标,使整个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系统性。
职业教育是提高就业数量和培养大国工匠的途径,是推动中国制造更上一层楼的重要基础。当前职业教育中本科职业教育正处于改革浪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能仅停留在表层,而应该深层次融入,合作形式要多样化,比如订单班、现代学徒、编订校企合作教材、创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各专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的合作方式。当前,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宏观大背景下,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呼喊声中,仍需要继续探索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