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理论”在高校学生党员管理中的应用
——以惠州学院为例

2021-03-08 01:33
文教资料 2021年20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入党党员

王 婷

(惠州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0)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的核心工作是加强党员质量管理,需要严格坚持相应的党员选拔标准,始终将政治标准置于首要位置,全方位地加强整体工作建设,切实有效地提高发展党员的整体质量[1]。高校学生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经过发展党员的五大阶段和25个程序,在严格的发展制度和路径中选出能在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中起到引领和标杆示范作用的优秀学生代表。高校学生党员存在重发展、弱管理的情况,影响党员发展后期的管理质量,无法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一、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种理论,是过程型激励理论之一。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2]。管理者在组织日常管理中经常运用强化理论,结合正强化、负强化、消退三种强化类型方式,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组织目标。强化的主要功能是按照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规范和修正人的行为,人们根据反馈结果不断调试自己的行为。高校学生党员的管理主要通过强化理论建立奖惩机制,增强约束作用,强化正面行为,弱化不合适的行为,让负面行为自然消退。调动学生党员主动性、自觉性,引导学生党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培养具有先进性和思想纯洁性的优秀党员。

二、高校学生党员管理现状

高校学生党员管理指的是党员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和发展党员后的学生党员群体管理,严把“入口关”,在党员吸收上建立严格的标准和制度,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提高党员整体水平。建立“淘汰”机制,把好“出口关”,提高党员留存质量。高校学生党员群体管理在“入口关”和“出口关”的把握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某些学生入党动机不端正,趋于功利化

当前高校学生性格特点鲜明,个性张扬,自我意识较强,缺乏理想信念,思想和价值观念趋于多样化。受社会环境和功利化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端正,入党带有目的性,入党的“好处”驱使他们入党,将入党与毕业后的职业选择、职业规划结合到一起[3]。部分学生认为党员身份能增加就业机会,特别对于有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计划的学生来说,甚至把党员身份当成实现职业目标的门槛,这些观念影响着学生,逐渐形成功利化的入党动机。

(二)党员发展过程中考察不全面,约束力不足

发展党员流程复杂严格,分为五大阶段25个程序。发展党员流程一般由学生党支部书记把关并组织开展,一般由学院辅导员担任。辅导员日常忙碌于事务性工作,无法细致全面地完成发展党员流程,一般由学生党支部委员协助发展。高校党员发展存在错位性,这种“错位”情况既体现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又体现在学生入党前后的教育管理上[4]。由于发展党员程序多、要求严,学生至少需要到三年级才能成为一名正式党员,再加上毕业换届等原因导致支委委员工作交接不顺畅,党员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约束力不足、考察不全面等情况。由于正式党员多为高年级毕业生,党员管理工作的开展受限,教育管理存在较多不足。

学生党员考察流于形式,“三会一课”等活动未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学生没有真正学到心上、思想上。组织谈话停留在表面,未能了解学生真正的思想动态和变化。

(三)学生党员管理缺乏机制

学生党员管理包含思想及行为上的管理。思想上,学生党员自我管理意识不强,由于没有严格明确的制度约束,思想松懈不求进步,学习热情不高,理论知识薄弱。理论学习分为集中研讨学习和分散自学两种学习模式,集中学习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讲话精神、时事新闻并开展讨论交流,学习容易停留在表面,进行理论的简单填鸭,只传递不思考,未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未能激发学生党员的深入思考和理论应用。分散自学对学生党员的自觉性要求更高,但部分学生党员学习热情不高,课余时间更愿意追剧、追星、刷微博,理论学习时间投入很少。动机影响行为,入党动机不端正的学生党员在行为上更容易懒散懈怠,学生党员服务意识不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不高,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强化理论在高校学生党员管理中的应用

(一)利用消退理论端正入党动机

消退(也称衰减),指撤销对某种行为的积极强化,以终止该行为或降低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的方法。对一些不良行为,在不便采取惩罚措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撤销对其行为的积极强化,使这种不良行为逐渐消退。采用消退法能避免强制性惩罚,但本质上仍是一种惩罚措施[5]。惠州学院发展党员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学生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确定为积极分子这段时间内存在负面行为,学校会逐步撤销对该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强化,不断端正入党动机。各学院学生党支部结合新生入学教育,组织开展“端正入党动机,争做合格党员”入党宣讲活动,让大学生从入学便了解入党流程,对党和党员的先进性有初步了解。学校利用多媒体平台,让入党启蒙教育更加生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通过“党旗飘飘”平台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学习,通过基础理论、综合测试、结业测评等模块的学习强化理论基础。定期反馈学习效果,及时更新公布已完成平台学习的学生名单,学生在横向对比和自我反省中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足,逐步纠正原来的行为。组织开展面向全校、全院的志愿服务活动,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公开表扬积极参加的同学。定期与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展开谈话,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及入党的原因,在谈话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在思想上接受和掌握党章的基本精神,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二)设置积分制度量化考察流程

学校各二级学院学生党支部通过设置积分制度,主抓“三会一课”、志愿服务活动、党日活动等党建基础环节,每个环节设置一定比例的分数,通过积分制度量化党员的表现,根据强化理论中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加强党员管理。每位党员每学期有20积分,根据学生党员是否参加党支部大会、支委会、党课,是否请假及参加次数记录学生党员得分。参加“三会一课”是党员考察的基本要求,无故不参加的1次减1积分;“三会一课”执行质量的考察具体到交流会上的发言次数、发言质量、党课到课率,党课上的互动表现及课后的感受撰写,每一项内容根据登记的次数计算得分,发言1次加1积分;交流过程中能将理论知识内化表达自己观点的加1积分;课堂上积极互动的加1积分;课后有自己的思考的加1积分。除了党章规定的“三会一课”外,还通过组织开展丰富的党建活动强化党员的服务意识。组织党章时事知识竞赛,以赛促学,同时从学生知识的把握程度上考察学生的思想是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是否加强理论学习。考查学生是否在行动上入党,组织开展迎新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等,实行志愿时长登记制度,根据每次活动的参与广泛度、影响力等设置志愿时长,根据参加志愿活动的时长辅助考察学生是否具有服务意识。

(三)利用奖惩制度管理学生党员队伍

正强化指的是通过奖励、表扬等措施认可学生的行为,强化鼓励学生加强原来的行为。负强化指的是通过惩罚、批评、处分等措施否定减弱学生的行为,弱化学生原来的行为。

1.表彰先进树立标杆,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

学生党支部书记一般由辅导员担任,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支部书记的工作认可度和自豪感。惠州学院通过组织学生支部书记案例宣讲比赛、“样板党支部”评比活动,在比赛、评比中引导学生党支部书记加强工作总结,关注学生党员队伍管理,提高业务能力,奖励先进,引发思考。一位学生党员是一面旗帜,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能起到引领作用,加强学生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树立党员标杆。通过多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宣传党员先进事例,各二级学院学生党支部利用公众号开展党员活动宣传,全院每年年底开展民主评议和优秀党员评比活动,同时在平时工作中对学生党员的工作持肯定态度,给予更多的称赞和鼓励,增进学生党员工作动力。

2.加强党员工作分工,增强学生党员荣誉感和归属感

学生党支部设立支部委员会,除此之外,将党员工作划分为不同的工作模块,明确工作职责,调动更多学生党员参与党员工作,增强学生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党员工作划分为党员活动组织、学生党员档案整理、党务系统更新维护、收缴党费等,各学生党员各司其职,熟悉明确党员工作,增强归属感和参与感。同时为学生党员颁发聘用证书,每年年底根据学生党员的工作表现组织开展先进党员评比活动。

3.实施淘汰机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在学生党员管理“出口”方面,建立健全“党员淘汰”机制,基层党组织在实践中探索党员分类标准,积极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提高党员队伍质量。结合积分管理制度,分析党员得分低的原因,公布积分过低的党员名单。约谈不积极主动参加党内活动的党员,对情节严重、违规违纪的学生党员进行党内纪律处分。把握好党员“出口关”,对不能履行党员义务的预备党员延长转正期,对正式党员进行党内通报批评,对违反党纪党规、不参加党员活动的党员进行纪律处分,严格规范党员思想行为。

在新形势下,各高校应当加强党建工作,加强学生党员质量管理,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各高校更好地发展。各高校在党员发展和质量管理过程中,应该结合管理学中的强化理论,运用积分管理制度、奖惩并用手段和淘汰机制,加强党员的继续教育与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党员的引航作用。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入党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憨娃入党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入党志(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