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1-03-08 01:33:27
文教资料 2021年20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院校

李 莉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与其他课程相比,英语课程有丰富的人文性和课程思政功能,实施“课程思政”赋予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更高的育人标准,对其课程思政施教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有效推进英语“课程思政”,关键在于英语教师有没有足够的课程思政能力,因为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最终要靠英语教师落实。

一、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施现状

(一)教师思政施教意识薄弱

受传统教学模式及课程性质观固化的影响,部分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培养,在主观意识上忽视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在教师问卷中,有15%的英语教师不太了解“课程思政”理念,10%的英语教师认为开展“课程思政”意义不大,5.71%的英语教师认为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源于学校要求,5%的英语教师认为完全没必要在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这些都表明部分英语教师思政施教意识薄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到位,导致英语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缺失,难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

(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欠缺

与省内部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访谈时了解到,大部分英语教师有课程思政意识,并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但是教学效果不佳,育人效果不显著。在学生问卷中,52.14%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当前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程度一般,对于“在英语课中,你是如何感受到思政融入的”这一问题,28.01%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师有简单的、泛泛的概念提及,没有具体的内容讲授;在教师问卷中,20.83%的教师不太能够把握德育教育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7.08%的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难以找到切入点,23.94%的教师希望现场观摩优秀示范课的教学过程,23.94%的教师希望获得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上的帮助。此外,部分英语教师长期接触英语文化,忽视自身政治素养的提升,缺少“思政”敏感度,未能及时察觉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给“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和推进增加难度。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欠缺。

(三)对传统文化认同度逐步降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世界多元文化对“三观”还没完全形成的高职学生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在问卷调查中,40.94%的学生对西方文化感兴趣,96.96%的学生更愿意过西方节日,49.48%的学生选择观看欧美大片、日本动漫和韩国电视剧……由此可见,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逐步降低,给推进英语“课程思政”带来了困难。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提高课程思政能力的必要性

(一)促进英语课程思政改革

当前,高职院校部分英语教师学术背景单一,他们的政治理论知识不成体系,基础薄弱,无法满足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需要。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尚在摸索试验阶段,英语“课程思政”工作开展效果不够理想。与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分布较零散无序,英语教师要先挖掘再整合。目前,英语教师还没能有效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因此,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十分有必要。

(二)应对多元文化挑战

语言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载体,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意识形态内容,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不同价值观的冲击,如不加强引导,很容易是非不辨、良莠不分,盲目接受西方文化,思想观念容易出现偏差。提高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文化对比、现象观察、批判性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采用批判性思辨的方法,正确看待中西方差异,提高文化认同,克服西方不良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1](138-140)。

三、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构成要素

课程思政是一个完整体系,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要结合所教英语课程、所教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设计与规划,协同推进所教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合力[2](80-83)。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现有的教育教学能力,笔者认为,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政治方向能力

准确把握政治方向能力是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必备能力,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党中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保持高度一致。要具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判断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想,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的问题和思想困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多元文化,防止出现立场问题,保证英语教学的正确方向。

(二)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意识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这表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全体教师的职责所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坚持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将语言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将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使英语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实现立德育人。

(三)挖掘思政教育元素能力

思政教育有机融入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要寻找可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的内容,使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这要求英语教师注重英语教学的“隐性德育”功能,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思政点,如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对比、职业素养、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教学实践中将其转化为育人资源,在夯实语言知识中加强思政教育。

(四)把握最佳德育时机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主动把握好德育时机,在恰当的时候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讨论、课后作业、课外实践、课间互动交流等环节,达到最佳育人成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关注学生内在的德育需求,在潜移默化的相处中使学生认可和接受英语教师进行的思政教育。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授课内容有意识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学习We Can Make a Difference一文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德育教育时机,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培养学生参与环保的社会责任感。

(五)课程思政内容融合能力

课程思政内容融合需要巧妙设计,不能生搬硬套。要固化进行课程思政的知识点、育人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融入的思政元素等形成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案例集,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运用体系式学习、可视化呈现、融合式讨论、互动化传播等手段,为不同的思政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会、系统感知,引起学生共鸣,让思政教育更有趣味性,更富成效,使思政效果达到最佳。

四、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路径

(一)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强化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理念,实现教书与育人统一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需要英语教师发挥作用,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与能力决定了英语“课程思政”融合的程度与效果,因此英语教师首先要自觉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与思政课教师开展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思政素养,增强课程思政施教意识和相关育人能力。要充分认识英语课程的隐性思政优势,强化思想引领责任意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英语教师要利用各级各类各层次的课程思政培训、讲座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让“课程思政”真正成为高职英语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还可整合思政教师、英语教师、辅导员等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优势,组建“课程思政工作室”“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通过教师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保障课程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实现教书和育人统一。

(二)深挖潜在思政元素,增强课程思政内容融合能力,实现显性与隐性相融合

课程思政内容融合是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效果。“课程思政”不是生搬硬凑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而是强调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高职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和章节都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梳理,可以发现其与思政教育有关的素材,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中需要注重教学设计。可根据英语课开课专业,深度提炼、整合不同专业及英语教材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借助情景模拟、主题讨论、话题辩论、汇报演示等,将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或多个学习任务,师生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4](30-34),实现思政元素与英语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

比如在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中,通过微视频、话剧表演、中西文化对比等融入诸如传统节日、茶文化、礼俗文化、建筑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在土建类专业的英语教学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充分挖掘港珠澳大桥、故宫等建筑典范和鲁班、李冰等优秀人物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素材,弘扬土建行业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话题辩论、主题讨论、网络平台等,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公民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5](54-60);在上酒店管理专业的英语课时,结合时政热点“新冠肺炎疫情”,引导学生思考酒店行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度过危机,酒店复工后如何应对行业现状,引导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的过程。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程思政亲和力和说服力,实现传统与新兴碰撞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感不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的运用,信息化教学成为趋势,高职英语教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让传统与新兴之间碰撞出灵感,进一步强化思想教育与英语教学的融合,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可借助学习强国、China Daily等App,依托第二课堂和英语社团、英语文化艺术节,围绕学风、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主题,定期开展英语写作、演讲、配音、话剧比赛等活动,利用职教云、雨课堂、MOOC等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手段与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

利用信息化技术,根据英语课程特色和教学内容探索适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把教材和学生关注的社会事件、学生身边的事结合在一起,增强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可感性。还可坚持英语课时事小课堂制度,利用5分钟时间用英语分析或评论社会热点,或结合自身实际和单元教学内容进行英语演讲,加强师生互动,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四)加强师生积极互动,营造维护课堂教学氛围,实现理性与情感并举

课堂教学是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课前备课环节,教师将搜集到的体现思政教育的素材、案例、视频等融入课前讨论、问卷调查、小组PPT、视频学习、教学课件学习等课前任务中,课前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政教育情境,并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时反馈。课中教学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工作,将课堂打造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心灵磁场[5](54-60),巧妙运用角色扮演、配音、互动游戏、汇报展示、头脑风暴等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全身心地融入各种体验情境,营造具有良好道德感染力的课堂文化氛围。教师要提高思政敏锐度和观察力,及时捕捉、灵活利用课堂上那些不经意产生而稍纵即逝的思政教育机会,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熏陶。课后实践环节,教师应及时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反思、巩固、内化并拓展思政内容,将课前、课中所学的德育思想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实现思政教育内化于心。

(五)加强能力建设,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引起知识与思想共鸣

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教师本身也是很好的思政教育素材。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认同,才能在课程教学中有效传递给学生。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加强能力培养,强化思政施教意识与思政执教能力。可通过参加各级各类课程培训、示范观摩听课、积极申报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

可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课程共建人,以教学共建团队为基础,开展学术沙龙、主题实践、集体备课、研讨交流等活动,指导英语教师深入挖掘课程及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讨论“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式,总结“课程思政”的成效得失,形成完备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真正实现理解、体会与共鸣。

五、结语

通过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让英语教师挑起“思政担”,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中加强思想引导、价值引领,构建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思政教育新格局,更好地实现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