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鑫 刘 洁 罗 静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同志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继续加强对党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1]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一些大学生的思想不坚定,理念信念受到影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史教育具有必要性。党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大学生加强党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党的历史,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自觉抵制腐朽、错误思想的侵蚀。党的历史中有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优良传统。通过学习党史,学生可以感受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与品质,自觉继承良好的精神品格与优良传统,积极承担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
2020年1月,教育部等六个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加强高校教师“四史”教育,规范学时要求,在一定周期内做到全员全覆盖[2]。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知识素养,教师才能讲好党史知识。从教学准备来看,一些授课教师由于过多承担不同的公共课程教学任务,例如一些教师既要准备本科生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又要准备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无多余时间深入挖掘教材,并结合当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导致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不足、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以讲授为主,偏重知识灌输,没有做到启发性和灌输性的统一。要想更好地讲好党史知识,高校党史教育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大学生处于思想文化交流与交锋的前沿,高校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作为开展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组织缺乏凝聚力,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举办的党史教育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盲目追求规模效应,感召力不强,大学生群体参与热情低。其次,三者工作开展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党支部、团支部及学生会往往处于割裂状态,一体化建设有待加强,应积极探索党团班集体学习模式,努力提高党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从高校教育教学的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来看,高校的经费支持较少,人力投入中专业人士不多。从制度建设上看,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党史教育实践体系,导致这项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与规范化还有待加强。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对学生党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求这一评价指标的缺失使党史教育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质效果大打折扣。由于现存的评价标准难以真实评价学生对党史知识的内化程度,一些学生对党史知识的了解只浮于表面,甚至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记忆混乱。建立一个使党史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可视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对于有明确利益驱动的谣言,学生分辨起来相对容易。但有些历史谣言与现实谣言不同,难以直接辨认。一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利益关系;二是大部分学生并非历史专业,对历史的了解并不透彻。多数人不会因为一到两个流传的历史小故事认真求证,更多时候是看个热闹,面对历史谣言,部分学生缺乏防范意识和防范知识。学生如果受到谣言的误导,价值观就可能发生扭曲,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
首先,充分发挥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作用,切实发挥党员教师和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高校党委宣传部、组织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及学生党支部要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作用,将党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构建高校党史知识教育工作体系。具体来讲,校党委宣传部和组织部要做好宣传和组织工作,如开展“教工党员示范性党史培育项目”和“学生党员示范性党史培育项目”等。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要积极整合学科队伍,调整学科方向,提高学科实力,努力把党史学科建成重点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提供学科支撑[3]。
其次,加强在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党史教育能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引导大学生学习党史知识的教育主体,因此高校要重视对教育活动主体力量的定期培训。一方面,从观念和意识上提高教师对党史教育的重视。只有重视党史教育,明确其重要性,才能促使教师扎实学习党史知识。另一方面,高校各部门应定期开展教师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教学水平及信息技术能力。各学院每月开展党史知识专题沙龙活动,邀请党史专业方面的专家和在读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畅谈党史。教师还应学会借助网络平台与学生积极互动,创造平等开放的教学空间,在教学中找到与党史知识相结合的切入点,有利于党史教育的开展。
最后,强化党史教育评价机制与保障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环节。为了保证党史教育的有效开展,学校必须加强监督评估工作,制订严格的考核方案。例如,在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后,学校可以进行有计划的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对学生党史知识学习效果、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和考核,将学生自评与互评、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等评价方式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进行及时的改进与调整。当前高校还需要重视大学生党史教育活动的教育活动条件供给配置,加大党史教育实践活动的经费投入、场地投入、平台投入与人力投入,制订一套完善的教育制度与规则,力求将大学生党史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发展轨道[4](104-105),为党史教育实践奠定坚实的教育主体基础。
教育环境主要指在教育活动中影响教育客体场所的外部环境因素。多途径创造高校教育环境,有利于提高党史教育的实效性,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内容审核,从源头上抵御不良信息的入侵。鼓励建立干预机制,分流平台上的信息推送,精选内容。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定期审查,对于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频文章等内容平台通过行政管理强力干预[5]。二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坚持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融合的原则。相对于显性教育直接性和灌输性的特点,隐性教育更强调间接性和融入性。隐性教育是将教育内容和目标等隐藏在教育客体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教育主体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运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传统媒介,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
一是有效挖掘地方党史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高校与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挖掘党史教育资源的重要性,明确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党史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重视本地重点党史人物和事迹的研究,邀请老党员、老领导来学校开座谈会。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毕业于中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课上教师通过讲述恽代英如何从一位普通的爱国青年成长为一名具有坚定信仰的共产主义者的故事,让学生看到一个青年追寻真理与信仰的奋斗历程,引导学生向恽代英同志学习。高校充分利用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还可以激起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引导学生学习先烈的精神品质。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举办“红色阅读达人”评选活动,鼓励学生阅读红色经典著作,加深对党史的了解。举办抗战影片专场,讲红色故事比赛,参观红色旅游景点、革命遗址等活动。在视觉听觉上,对学生进行党史知识的全面洗礼。例如全国大中小学学生用网络微视频接力献礼建党百年活动,自2020年12月初启动以来,目前已覆盖全国10多个省份的百余所大中小学,相关微视频播放量超过1亿次[6]。
三是创新开展网上党史教育。各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哔哩哔哩等平台定期推送党史小知识,鼓励大学生制作党史知识科普小视频、设计党史知识闯关答题小程序、历史谎言侦察等活动方式进行自我党史教育。高校可以通过这些具有趣味性、科技性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和传播正能量。
高校是进行党史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党史教育已经取得卓越成果。尽管如此,大学生党史教育工作仍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需要高校在各个方面发力,增强主体协同性,构建多元一体育人大格局,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文化素养,完善党史教育评价机制,营造党史教育氛围,全方位多层次构建保障机制,切实增强党史教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