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对新世纪以来新疆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2021-03-08 06:59陈佳成湘丽
新疆艺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探险新疆国家

□陈佳 成湘丽

《中国国家地理》对新疆的报道截图

作为我国权威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所塑造的新疆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影响并引导着目标受众对新疆的认知。在《中国国家地理》的18种新疆地理标签分类中,地质地理和文化地理都以出现50余次的高频率稳居第一。以杨镰、李学亮、王铁男、尚昌平、刘湘晨、刘亮程、沈苇等为代表的新疆著名学者、作家、行者、摄影家以对新疆文化的长期建构在很大程度提升了新疆形象的人文向度。在自驾游成为内地游客饱览新疆美景的重要途径的今天,《中国国家地理》已将“探险”与“挑战”打造成为新世纪新疆旅游的新的耀眼名片。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前身是创刊于1950年的《地理知识》,1998年改版,2000年10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秉持“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的办刊理念,《中国国家地理》已成为当今中国最负盛名的科普杂志之一,它在地理知识普及和旅游胜地的引领方面能力出众,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做得尤为突出,无论在专业性还是普及性上都具有极高的权威与知名度。作为一本办刊近70年的老牌杂志,历经风雨后依然能在纸媒式微的当下吸引受众回归深度阅读,这与其团队的强大、内容的权威、选题的敏锐、图片的精美和读者的热爱密不可分。

作为一本科学性、人文性与审美性兼备的优质杂志,无论是对于自然风光的大幅跨页全航拍,还是对于人文景观管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微小呈现,《中国国家地理》对于我国各类景观的抒写有着一以贯之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追求。它一直致力于做中国自己的“国家地理”,报道我国各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之美,致力于向大众科普中国的美景名胜与地理奇观。比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2005年的专文《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中曾发布了中国最美五大湖、最美十大峡谷、最美五大沙漠、最美十大森林等,其中新疆的喀纳斯、天山库车大峡谷、塔克拉玛干沙漠、轮台胡杨林等多地美景入选。

2001年至2018年《中国国家地理》中有关新疆文章的标签分类

从2001年至2018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共出刊215期,其中新疆专辑共2期(2002年第1期《新疆》共19篇文章,2013年第10期《新疆》共31篇文章),这两期专辑从新视角、新景观、新发现的角度塑造了全新的新疆。与新疆有关的西北专题共3期,如2005年第8期《航拍西部》、2005年第10期《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中新疆荣登排行榜11次、2007年第10期《塞北西域》中有9篇记录新疆的文章。18年来与新疆有关的文章共计181篇,其中直接记录新疆故事的文章共166篇,间接记录新疆故事的共15篇。

一、以地质地理和文化地理为主导的新疆地理形象

新疆最大的优势便是其资源优势,资源类型极为多样。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资源分类系统,新疆地文景观类、水体景观类、生物景观类、古迹建筑类、休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及民族风情类资源齐备,至少拥有56种基本类型(共68种),占全国实体旅游资源总量的83%,种类极为丰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官方网站将文章从内容上分为18种标签,这是杂志社依据文章的内容属性将每篇文章进行不同类别的归属,而摸查出新疆文章的标签分类趋势便可以得知某些高频热词及其关注重点。

在2001年至2006年期间,地质地理以出现17次之多位于第一,其次是出现14次的文化地理与各出现9次的水文地理与生物地理,其中地图地理、地理人物、天文地理、工业地理、基础地理出现次数均为0次。在2007年至2012年5年间,地质地理依旧以出现31次之多位居第一,其次是出现17次的文化地理与各出现11次的土壤地理、气候地理、考古地理,其中军事地理、地图地理出现次数为0次。2013年至2018年,文化地理以出现20次之多位于第一位,其次是各出现9次的生物地理与地质地理,其中化学地理与土壤地理出现0次。

在《中国国家地理》的18种标签分类中,地质地理和文化地理都以出现五十余次的高频率稳居第一,历史地理、水文地理、气候地理、土壤地理、考古地理都出现十余次之多,而军事地理、化学地理、地图地理、地理人物、军事地理出现次数都在5次之下。随着近年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地质遗迹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倍受游客的关注,而新疆作为坐拥中国最大面积的第一省区,丰富齐全的地质类型、稀缺的典型地质遗迹是新疆地质资源的显著特征。杂志所侧重的新疆地质主要集中在戈壁、沙漠、雅丹、盐碱地、泥火山等,所侧重的新疆文化主要有玉文化、饮食文化、民族文化、习俗文化等。由此可知,旅游的文化性、科学性、探索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官方标签外的其他标签分类

除了这18种官方分类外,还同时出现了17种其他分类,例如,山地、河流、沙地三类标签均出现十余次,戈壁、峡谷、湖泊、古道、古城、绿洲、草原这7类标签均出现5到10次不等,还有林地、岩石、遗址、冰川、湿地、盆地等标签也都出现。

二、通过新疆文化名家塑造有深度的新疆人文形象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拥有很多优秀的专职摄影师和特邀作者,他们以绝美的摄影照片、专栏文章、特约游记等支撑起这本久负盛名的杂志。《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文章选题纷繁多样的同时,却总也不忘寻找那些真正了解新疆文化之根的作家。每年有无数个摄影爱好者、游客、科考员、运动爱好者出入新疆,他们每个人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写出他们独特的新疆故事,也许故事精彩纷呈,但他们看到的是新疆的某一侧面,往往是那些长期在新疆工作的人与土生土长的新疆作者能写出真正具有新疆味道、新疆灵魂的作品。

我们大体可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的作者分为四类:特约作者、运动爱好者、地质科考工作者、征投稿社会作者。《中国国家地理》的特约作者多为新疆文化界的名家,如刘亮程、杨镰、李学亮、陈丹、胡文康等;运动爱好者多为骑行、徒步、旅游者;地质科考工作者多为中国国家科学院的考察专家或地理科考员;征投稿作家多为编辑网上征稿或社会自由投稿的作者。2001年至2018年,《中国国家地理》中新疆题材文章作者一直以特约作者和社会征投稿作者为主,2001年至2006年,本社特约作者以发表24篇新疆题材文章居于首位,社会征投稿作者的作品为20篇。2007年至2012年,社会征投稿作者共发表25篇文章,特约作者共23篇。2013年至2018年,社会征投稿作者的文章多达32篇,本社特约作者创作27篇,运动爱好者3篇。18年来,讲述新疆故事的文章作者构成结构为:社会征投稿作者77篇、本社特约作者的文章74篇、地质科考工作者与运动爱好者各3人,其中也有少数文章来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旗下的《中华遗产》与《博物》的作者。

值得注意的是本社特约作者和社会作者中,很多都是长期生活在新疆的新疆本土作家,还有一些则因工作原因等长期在新疆考察。这些作者的构成也极为多样,有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主席王铁男,新疆著名纪录片导演、文化学者、作家刘湘晨,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炳华,已出版多部新疆游记的著名文化行者、原《走遍中国》主编尚昌平,新疆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陈漠,原《西部》杂志总编、著名诗人沈苇,新疆自治区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阿拉提·阿斯木、新疆社科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叶尔克西·库尔班拜克以及新疆作家艾贝保·热合曼等。

《中国国家地理》介绍新疆专题

《中国国家地理》文章中地点的出现情况

著名作家刘亮程自2001年至2018年,在《中国国家地理》上发表的文章有三篇,分别是2005年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大漠的血脉》、2013年的《博格达峰,与五岳同尊》《驴知道世界上的路——渐行渐远的驴车景观》。刘亮程的作品可以说是给了人们一个了解新疆的内部视角,刘亮程曾在演讲中说:“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会客的地方,它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那么多优秀的文化在新疆相遇。新疆是四大文明的集合地,那些在东西方各自区域内发展成熟的文明,跋山涉水到遥远的新疆相遇,到塔里木相遇,到准噶尔盆地相遇,它本身就非常有诗意。”①刘亮程在文学中认识到新疆的包容性,认识到中华大地上这独具魅力的一方土地。人们常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这不仅仅是在新疆看到了地域上的中国之大,更重要的是这片广袤地域的厚重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内涵。

三、聚焦户外游和探险游打造新疆旅游新名片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常以发现鲜为人知的胜地吸引人们的好奇心,再加上该杂志的工作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地质科考工作者、运动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等,杂志的内容要求与这些工作者的工作性质造就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冒险与探索性。近几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户外探险旅游逐步进入人们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与传统旅游的轻松愉悦、逛吃逛喝相比较,人们开始追求挑战性强、无强制消费的旅游方式,而旅游探险既可以获得传统旅游带来的感官体验,也可以挑战身心的野性,突破传统旅游的限制。②

在蜂窝旅游网与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壮美西北:中国省域自由行大数据系列报告之西北地区》中,对网络上与新疆有关的搜索热词进行调查,报告调查的热词排名为:湖泊、自驾、胡杨林、沙漠、魔鬼城、包车/拼车、草原、美食、星空。一种标签热词是《中国国家地理》的总结,一种是蜂窝旅游网对网络搜索热词的总结,从两种不同的调查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差别。《中国国家地理》的前三个热词为山地、沙地、河流,《壮美西北》报告中的前三个热词为湖泊、自驾、胡杨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驾游已成为内地游客饱览新疆美景之重要路径。

《中国国家地理》中对新疆城市或景观地点的选题,也间接代表了该地的地质或人文资源。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读者对新疆的印象,也为新疆城市经济、文化的展现等方面有着宣传作用。新疆在哪些方面更吸引人们前往与探索呢?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决定了它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中国国家地理》的热门地点出现频率在前三位的为天山一脉、伊犁地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2001年至2006年,和田地区与伊犁、天山均出现3次,和田常以美玉和古城的形象出现,而伊犁以河谷、草原、夏特古道的形象出现。2007年至2012年,天山出现4次,吐鲁番、准噶尔盆地、帕米尔高原也都各出现了3次。2013年至2018年天山出现5次,喀什地区凭借其古城特色出现了4次,伊犁、阿勒泰、哈密各出现3次,2001年至2018年,《中国国家地理》中新疆地点的选题,天山一脉出现12次之多,其次是伊犁、阿勒泰、喀什、准噶尔也都各出现了6次到8次不等。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的天山常与大峡谷、冰川、云杉、雪峰相联系。新疆是我国冰川规模最大和冰储量最多的地区,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就像是沙漠翰海中的冰川王国,也像是新疆的血管,每年通过融雪将近百亿立方米冰川融水输送到各条河流之中,造就出山麓南北的无数绿洲,而流域内的中华文明的众多分支构成也在这源源不断地流淌中孕化而出。天山山脉全长约2500公里,而新疆境内分布的天山东西长约1760公里,东段主峰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西段主峰托木尔峰海拔7443米,南北宽约250-35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③《中国国家地理》主编单之蔷在2013年第7期的《地球只有一个天山》中说到,当时他为十月刊的《新疆专辑》做准备,“制作《新疆专辑》,天山不可能不做的。不写天山,还叫《新疆专辑》吗?”

此外新疆还有“死亡之海”之称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更是探险旅游者开展活动的天堂。或可以说,《中国国家地理》将“探险”与“挑战”与新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新世纪新疆旅游的一张耀眼名片,相关文章有《考古是探险》《探险新疆一百年》《寻找神秘古城疏勒》,还有2008年第12期专辑《触摸极限》中的《艾丁湖——挑战极热》《“死亡之海”的动脉——塔克拉玛干沙漠》。

《中国国家地理》新疆专辑

《中国国家地理》主编单之蔷曾以杨镰的《探险新疆一百年》为例,指出“在新疆,早期的考古与探险合二为一,难以分清二者之间的区别。这正是新疆独特和神秘的地方。”新疆作为杨镰先生的第二故乡,他着重探究新疆的人文地理,并将“关注的焦距定在各族群众的生活状态之上。人文情怀,是我一次次进入戈壁荒漠的动力。感受文明,传承文明,则是我为自己设置的感情脉搏。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探险发现成为我打开全新境界的启动机制。”④探险,即发现,发现,即探险。在新疆大地,发现,是杨镰写作的不变的主题,也是他的宿命。正是因为杨镰屡挫不败的冒险精神才使他与《中国国家地理》结缘,这正符合中国国家地理每一位作家、科考员勇于冒险的精神,在探索中发现未知的文化。杨镰先生以温润、内敛、随性的文笔描述着他与新疆的探险故事,其在2001年至2012年发表在《中国国家地理》上的有关新疆探险史的文章还有《他们让世界知道新疆》《阿不旦的故事》《走进库鲁克塔格》《不能忽略的三位探险家》《草原丝绸之路-倾听亚欧草原通道的驼铃》等。

再如“古城”,古城在中国的民族统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古城不仅是一个城市在时间跨度上的变迁,更是反映着文化思想的发展。在新疆,有许多散落在荒原和绿洲上的古城废墟,其数量之多,历史之深厚,备受瞩目。目前,除了吐鲁番的交河故城享有盛名外,还有一些古城尚未受到普通读者的关注。《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3期《寻找神秘古城疏勒》一文中写道,“中国的史书上,西域有两个古城最著名,一个是楼兰,另一个是疏勒,分别是天山南北文明走向的路标。如今,楼兰名扬天下,而疏勒则鲜为人知,一直迷失在史册的书页之间,甚至连具体地点也无定论。”⑤2016年第7期《曾经的西域腹心,今天的新疆边陲—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伊犁九城’》中写到,清王朝时的“伊犁九城”曾是新疆集经济、政治、军事为一体的卫星城,但到了现代它从腹心走向了边缘,这是一座城市从军事要塞向塞外江南的转变过程。《中国国家地理》对古城的推介也给了我们一个全新视角,它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新疆的悠久历史,并因此而热爱新疆。

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深刻而准确地捕捉且引领着读者的内心需求,以华北、华东、东北、西北、西南、华南自然区域地理板块为坐标,不断塑造着一个又一个各具特色又多元一体的区域形象。新疆自然景观神奇独特,冰峰与火洲并存,瀚海与绿洲相邻,沙漠与湖泊相伴,草原与雪山同在,除了大自然的馈赠,多民族文化的融汇贯通使这里散发着独具魅力的人文气息,鲜有涉及的西部秘境和险绝之地,旅游故事与神奇地理的完美结合,都会毫无悬念地激发读者的旅游情怀。《中国国家地理》努力在个人经验和社会共识、新奇创见和众望所归、个体体验和文化积淀之间取得平衡,并以其地理权威和人文情怀召唤人们去感受新疆、认同新疆、体验新疆,不断地点燃读者内心的渴望与热情,让他们迈出坚定的脚步,去踏上祖国西部这片广阔的土地。

注释:

①刘亮程.新疆给了我一个看全国的视角[J].新疆新闻出版,2014(4):76-77.

②陈子豪,薛柯,刘思聪,简佳馨,马睿贞.国内户外探险旅游的发展现状及绿色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2018(8).

③单之蔷.地球只有一个天山[J].中国国家地理,2013(3).

④张瑞田.永无回程的远行——忆杨镰[J].中华读书报,2016,12,7

⑤耿菲琳.寻找古城疏勒[J].中国国家地理,2008(3).

猜你喜欢
探险新疆国家
一场关于书的探险
去探险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跟踪导练(四)6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第一次探险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