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聪
(凤阳琅琊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我国资源种类齐全,矿产品自给率约占80%;但我国小型矿山比较多,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监管困难,在开发和利用中存在开采破坏性大、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不但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同时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1]。
部分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法律意识淡薄,存在快速回收成本,未认真履行企业的主体责任,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等相关责任执行效果较差,未做到边开采、边治理,造成矿权到期,企业消亡,生态环境破坏,地方政府买单的现象。废弃矿山将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造成矿区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及其含水层破坏等,损害了生态环境,破坏了人类的生活环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观。
(1)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监管,促进矿山升级。在治理修复废弃矿山的同时,结合当地供给关系的现状,在满足市场的基础上,控制资源型企业规模,淘汰生产及设备落后企业。强化监督,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认真履行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同时明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返还管理与验收标准制度,做到源头控制引导[2]。
(2)加快矿山环境治理技术的科研与转化。利用现阶段矿山发展的优良时机,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展尾矿利用研究,回收尾矿中其他有价元素,把尾矿加工成高附加值及高技术的新型产品,进一步挖掘矿石的剩余价值,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3)鼓励产业集群发展,提高矿产资源核心价值,提供治理经济基础。非建筑类的矿产资源,逐步加强资源整合,优化核心资源的配置,主动引导下游产业进驻资源产地,实现深加工产业链。对于核心原料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增加整合力度,实现资源规模化生产。根据资源特色,建设以矿产开发利用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从研发到集中生产构建较为完整齐全的产业链,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产资源的价值,逐步形成开发、利用、治理的良性循环。
露天矿山要按照边开采、边治理的开采思路,积极向恢复自然生态的治理方向迈进。开采过程中企业要更好地提供人力、物力,保障地质环境治理效果。现阶段我国采用的边坡治理方式主要有生态袋柔性边坡绿化防护型、缓坡覆土型、分层台阶型、植生袋植生盘型、堆土袋型、客土喷播型,其他还有四旁绿化法、藤本攀缘法、暗台阶复土法、框架法、直升飞机喷播法、原生植物移植法以及复草皮法、抗侵蚀被、网席法等多种形式[3]。
某露天矿山最终边坡采用了客土喷播绿化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成果,边坡坍塌等地质灾害基本得到了遏制,达到了青山绿水的良好生态效果,其治理前后对比见图1。
图1 某矿山治理前后对比
露天矿山在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时,首先要防止边坡坍塌及其地质灾害的发生,然后才是复垦绿化,最终达到生态治理修复的目的。露天矿山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露天矿最终边坡成型后,高且陡,高度一般几十米到几百米,走向一般为数公里,因而边坡暴露的岩层多,一般坡面角大,多为陡坡,少部分坍塌后会与地面垂直或呈伞檐状。
(2)露天矿山最终边坡是自上而下逐步形成,矿山服务年限越长,上部最终边坡裸露时限越长,受到自然侵蚀破坏越严重,同时下部边坡则受到的压力越大,因此上下部边坡的稳定要求不相同。
(3)露天矿山地质环境复杂,矿石中常伴有夹石层、夹泥层,导致形成的最终边坡坡面结构不均匀,裸露状态下受到雨水冲刷遭到的破坏程度也不相同,软弱处极易产生崩落、散落、座落、坍塌和滑动等地质灾害。
(4)露天矿山最终边坡成型方式一般有光面爆破、预裂爆破或机械修整等形式。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岩石应力场产生扰动,改变了岩石的应力平衡状态,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降低了岩体强度。同时,使岩石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受风雨的侵蚀,进一步导致最终边坡产生变形破坏,致使岩石易失稳坍塌。
结合矿山的具体情况和地质条件及施工现场的可行性等因素,喷播工程设计主要原则为:
(1)消除灾害、安全优先的原则。通过工程治理,治理区存在的或潜在的崩塌等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治理,基本消除矿山边坡的地质灾害隐患,保证矿山的边坡稳定。
(2)因地制宜、技术可行的原则。根据边坡坡面的具体情况,针对现有的地形条件,采用适合各个地段特点的技术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3)坚持技术导向的原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案和先进的工艺技术,探索适合本地气候条件、地质环境条件等综合因素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4)生态效益统一性原则。通过科学有效的治理,把治理区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体系。
3.2.2 坡面清理与敷设金属网
某矿山最终边坡坡面呈阶梯状,坡度较陡,不宜采用机械清坡,使用人工清除斜坡表面松散块石、浮土,确保坡面整洁干净,适合植被乔木灌木生存。采用镀锌铁丝网,规格为φ2.0 mm,网孔5 cm×5 cm,网宽200 cm。将镀锌铁丝网向坡顶上方延伸80 cm以上,用锚固件固定。坡顶固定好后,自上而下挂网,搭接距离不小于10 cm;网面和坡面间应均匀一致保持4~5 cm空隙。坡面岩质采用铁质锚固件;土质或碎石坡面采用木质锚固件。
3.2.3 喷射混合基材
(1)培养基。当地土、砂、有机质按一定比例掺和搅拌,形成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好的改良土壤,经高稳离子反应后确保土壤培养基质量。根据治理区岩质酸碱性,采用对植被无损害的弱酸碱性的物质中和,使培养基更有利于植被生长。
(2)植物纤维及复合纤维料。为了增加土壤培养基的强度和保水性,同时增强适合植物生长的缓释肥,加入复合性纤维。植物纤维吸水性良好,添加后使土壤颗粒的连接作用更加紧密,对土壤培养基起加固及稳定的作用。
(3)土壤稳定剂。土壤稳定剂由天然植物性油脂的诱导体组成,施工时对混合基材反应起促进作用,形成稳定的土壤培养基。
(4)种子。根据不同的绿化目标,选择不同种子的配合比,多选择抗性好、对环境承受能力强、适合本地生长的乡土种子。采用冷季型草和暖季型草结合,豆科和非豆科结合,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结合,外来种与乡土种恰当组合,主要以灌木为主。栽植植物按适地适树原则混合分散种植,以营造自然野生式景观。
(5)客土喷播作业。将喷播材料通过相应的机械设备分层喷播到坡面上,喷播厚度为8~12 cm。喷播作业完成后采用无纺布覆盖,保证通风的前提下防止暴雨冲刷。
3.2.4 养 护
喷播后边坡一般养护2 a,主要任务是通过洒水、施肥及扫除病虫害,保证治理区苗木成活率,达到坡面稳固的目的。养护期结束后,主要依靠植物自身生长能力。边坡面的植被覆盖率及灌木与草本的合理搭配,可增加本地植物的生长侵入力,使复绿成果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最终达到与生态环境相一致的目的。
每一个地区的植物生长都有自身特点,它是经过长期优胜劣汰选择的结果,生存下来的植物更符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因此,矿山边坡森林化植被构建的物种选择,必须对周边山体植被的物种组成与结构进行仔细的调查研究,优先选择周边山体的乡土物种,这是矿山边坡森林化构建的重要基础,也是矿山边坡人工复绿趋近于自然、免养护或少养护和生长相对稳定的根本保证。复绿植物选取原则如下:
(1)强适应性。部分边坡坡度较陡,覆土及有机质厚度有限,土壤存水率不高,因此对植物生长要求也较高,应选择以灌木为主,同时要求灌木种类有耐寒、耐旱、耐贫瘠的生长特性。
(2)美观性。在复绿过程中,应选取部分园林景观植物及花卉,点缀坡面及平台,使复绿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3)根系发达。增强坡面的稳固需防止雨水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植物需有发达的根系生长进入岩石裂隙,稳固岩石,增加坡面的整体性。
(4)常绿与落叶结合。边坡复绿在达到地质灾害治理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社会生态环境,在秋冬季节有部分常绿植物,提高矿山的观赏性。
(1)矿山的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技术、组织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做好矿山的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工作,能够消除边坡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较大程度地改善矿区视觉环境,提升矿山的安全水平和环保形象,但前期投资一般较大,需要矿山企业进行不断投资,治理过程需要政府不断地督促及政策地鼓励。
(2)在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中,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是最迅速有效的方式。客土喷播技术作为新兴工艺,就目前来看,施工方便、见效快、成果好,在露天矿山边坡恢复治理项目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3)不同的地质条件、气候特点适用不同的生态修复方法。只有不断地摸索适宜矿山的生态修复措施,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统一协调发展,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