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矿3021综采面顶板覆岩破坏特征研究

2021-03-07 12:20王正达
现代矿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离层电法电阻率

王正达

(山西省能源发展中心)

山西某煤矿3021工作 面内主要有3条断层和1个层滑变薄区。为很好地反映不受断层影响的裂高发育情况,选择较为完整的地段进行施工。结合地面钻孔所处位置,现场是选择本工作面中部地段,距切眼距离1 380 m位置进行井下钻孔施工。2号煤层顶板为26 m厚的砂岩,2号煤至3号煤之间为60%的砂岩层,厚度达80 m,因此可以判定3021工作面顶板为坚硬顶板,结合3021工作面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顶板垂直“三带”分布特征及裂隙发育情况,可以判定钻孔的水平控制范围不小于80 m,竖直控制范围应在80 m以上,同时钻孔施工完毕后,应连续观测裂隙的变化情况。

1 网络并行电法技术

通过最新的网络并行电法技术[1-5]对由采动而引发的顶板覆岩层的破坏或变形进行探测,其监测系统如图1所示。其中网络并行电法仪即为图中数据采集仪,该仪器数据采集效率与传统电法仪效率相比提高很多,是电法测试技术方面的又一次升级,这种方法在国内被优先使用。它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在任意一处电极供电,剩下所有电极可同时进行电位采集,可清楚地反映探测区域的自然电位和一次供电场电位的变化情况,例如,测线上设有64个电极,利用网络并行电法采集时,在任意一处电极供电,剩下63个电极可同时进行电位采集,数据的采集效率至少提高63倍。而且电法仪装置可以自动依次切换电极,获得不同的电法数据,不但可以呈现直流高密度电法探测(如温纳二极、三极、四极等)数据的变化情况,而且可呈现高分辨的电阻率变化。此监测系统还可以进行远程数据采集,利用数据Modem、专用软件系统和电话线的连接,进行电法数据的全面远程监控,减少现场测量,提高工作效率[6-7]。

图1 网络并行电法监测系统

2 钻孔施工与安装

根据3021工作面实际条件,确定在工作面回风顺槽施工钻孔5个。井下回风顺槽监测钻孔选定在巷道1 380 m处。在巷道中1 380 m处施工一监测钻场,分别向顶、底板中施工各个测试钻孔。

根据现场经验,为防止塌孔,实施单孔成孔、单孔安装;自2008年3月5日开始进行1#孔的安装工作,于4月10日结束安装,共完成1#、2#、3#钻孔的安装工作,各类传感器的安装工作已完成。监测钻孔探测区域控制平距约为93 m,控制垂距约为80 m,完全满足探测需求。表1为各个钻孔的现场安装情况一览。

表1 探测钻孔安装情况

根据测斜资料可对钻孔轨迹进行描述,各个钻孔空间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顶底板各个钻孔空间分布

3 数据采集

完成各个钻孔安装后,进入相关调试与测试状态。当2008年4月21日工作面回采至1 260 m时,开始进行钻孔观测,此时工作面与监测位置的孔口之间距离为120 m,将此时测试的值定义为背景场值。考虑到工作面的推进度较大,因此需要对数据采集密度进行调整,直到5月21日由于工作面因检修而停采,此时工作面停止在1 387 m位置,已推过孔口约7 m。5月29日停止现场数据采集,其时工作面推过孔口90 m。表2为数据采集时间表及工作面回采进度,其中每天中的1组以上数据未列入。

表2 物探数据采集时间表及工作面回采进度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根据现场钻孔中电极的安装情况,生成三维反演空间,通过三维空间的反演得到探测区域内的电阻率分布情况。由于监测采集的数据量大,2#~3#孔和1#~3#孔的跨孔剖面反映较为全面,可直接进行剖面提取处理与分析对比[8-10]。

4.1 2#孔~3#孔跨孔处理

2#钻孔偏向工作面内侧,与巷道指向工作面切眼方向夹角40°(N40°E),仰角40°,其内侧控制平距59 m;而3#钻孔平行于巷道轴线,倾角为-21°,通过2#~3#孔的数据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工作面顶板的电阻率分布状况。

在2#~3#孔钻孔探测中,初始背景场的电阻率一般在30~80 Ω·m,通过对比分析,该值较小,这也表明在该区域范围内的顶板有裂隙存在。在探测范围内顶板的电阻率均呈现上升趋势,此时3021工作面的采位为1 323 m,距离监测钻孔孔口57 m,先期离层发育,特征明显;考虑到工作面回采较快,5月2日和5月4日的探测范围内出现了超过初始背景值15倍以上的高阻异常区域,同时这些值不是一成不变的。该高阻区域受回采位置控制呈2个片状分布。5月2日工作面位置前方平距25 m垂直上方22 m处先期发育离层,而工作面后方平距7 m垂直上方45 m左右发育较高离层,且呈整体垮落趋势特征。5月4日监测揭示,覆岩整体垮落发育滞后工作面平距20 m左右。2008年5月7日工作面已回采至1 366 m处,与监测孔口相距约14 m,所探测范围呈现大密度高阻反应,可看出其分段垮落现象及其垮落步距,且上部离层发育现象明显。5月10日,工作面已推过孔口7 m,此时裂隙发育相对较为稳定,其上部裂隙带高度在46 m左右。

4.2 1#~3#孔跨孔处理

1#钻孔偏向工作面外侧,与巷道夹角20°(N20°W),仰角40°,其外侧控制平距32 m;3#钻孔平行于巷道轴线,倾角为负21°,通过1#~3#孔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工作面外侧的煤层顶板电阻率分布状况。

通过4月21日的背景场测试,1#~3#孔联合探测区域内的电阻率均在80 Ω·m以下,在5月1—4日,工作面回采速度较快,探测区域内出现高阻区域,且该高阻区域随着工作面推进不断变化。其间不同位置离层段发育特征不同,工作面前方平距25 m上方离层发育,工作面后方平距30 m处上方离层高度43 m左右;5月4—10日监测揭示结果与其类似。其中5月7日探测结果显示相对稳定高阻区域,其位置在工作面顶板上方46 m处;5月10日探测区域中的高阻区域已发展稳定,其中高阻区域基本稳定在顶板上方约45 m处。

5 结 语

通过网络并行电法技术探测发现,2号煤层开采过程中,顶板岩体破坏状态明显,其顶板岩体的裂隙发育成动态变化特征,采空区上方离层的顶板岩体首先发育,离层强度逐渐加大。在工作面50 m范围内,离层发育主要的表现形式为老顶砂岩垮落,此时垂高为9~22 m,则为竖直“三带”中的垮落(冒落)带;工作面采后25~30 m,此时顶板岩体成整体垮落状态,即为离层裂隙带的表现形式。

猜你喜欢
离层电法电阻率
WBY-10型顶板离层仪的优化设计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高密度电法在建筑用石料勘查区遴选中的应用
基于防腐层电阻率的埋地管道防腐层退化规律
高密度电法在寻找地下水中的应用
动力灾害矿井巷道顶板离层特征研究*
济宁三号煤矿采场顶板离层水对生产的影响
基于NIOSII的高密度电法仪采集系统设计
随钻电阻率测井的固定探测深度合成方法
海洋可控源电磁场视电阻率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