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安徽合肥 230091)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禽类急性、热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ND 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须通报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1]。近年来,我国坚持预防为主的防控策略,切实落实免疫、监测、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使ND 疫情暴发次数明显减少,防控成效明显。但是局部地区NDV 污染仍比较严重,持续呈地方性流行[2]。安徽是全国养禽业大省,也是家禽调出大省,年出栏量在12 亿羽左右,居全国第7 位。日常生产中,广大养殖场户对ND 的免疫工作很重视,均按程序进行疫苗接种,但“非典型”ND 临床病例时有出现。为了解安徽省ND 流行状况,2010—2020 年,安徽省连续11 年开展了ND 病原学监测。本研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科学防控ND 提供依据。
统计数据来自2010—2020 年安徽省各年度的ND 监测结果。根据各年度国家和省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要求,安徽省16 个地市结合当地养殖情况,采集家禽咽喉/泄殖腔样品送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采用荧光定量RTPCR 方法进行NDV 病原学检测。2010—2020 年共检测4 115 个场点(2 096 个鸡场、249 个鸭场、112 个鹅场、1 129 个家禽交易市场和529 个散养村),每个场点20~30 份样品。其中:2012 年未检测鸭场、鹅场和散养村样品,故缺乏监测数据;2017 年因H7N9 流感疫情,增加了采样检测频次,导致监测场点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年份。具体样品来源场点数量见表1。
若某群体检出阳性样品,则该群体为阳性群体;群体阳性率为阳性群体数量与被调查群体数量的百分比。同时,采用卡方检验(χ2)对数据进行分析。
表1 样品来源场点数量 单位:个
在被检测的4 115 个群体中,检出阳性90 个,总体群体阳性率为2.19%。
由表2 可见:鸡场、鸭场、鹅场、交易市场、散养村的群体阳性率分别为1.67%、1.61%、4.46%、3.54%、1.13%,鹅场群体阳性率最高。经卡方检验:交易市场群体阳性率与鸡场、散养村差异显著(0.01 <P<0.05),与鸭场、鹅场差异不显著(P>0.05);鸭场群体阳性率与鸡场、散养村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交易市场和鹅场感染程度高于鸭场、鸡场和散养村。
表2 不同场点ND 群体检测结果统计
2010—2020 年,群体阳性率总体呈波浪状变化趋势,介于0~5.87%。其中2012 年和2018 年群体阳性率为0,2019 年最高,为5.87%(图1)。
图1 不同年份ND 群体阳性率变化曲线
统计结果(表3)显示:2010—2020 年,鸡场群体阳性率为0~5.61%,有9 个年份检出阳性;鸭场群体阳性率为0~6.25%,有4 个年份检出阳性(2012 年无样品);鹅场群体阳性率为0~40%,有4 个年份检出阳性(2012 年无样品);交易市场群体阳性率为0~8.00%,有7 个年份检出阳性;散养村群体阳性率为0~5.26%,有3 个年份检出阳性(2012 年无样品)。由此可见,鸡场、交易市场的检出频次高于鸭场、鹅场和散养村。
统计结果显示,安徽省ND 总体群体阳性率为2.19%,处于较低水平,说明安徽省ND 防控效果较好。但防控效果并不稳定,变化起伏较大,如从2016 年开始,连续3 年群体阳性率逐年下降,到2018 年甚至降为0,但2019 年又直线上升至2010 年以来的最高点,达到5.87%。究其原因,可能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从2018 年第4 季度开始特别是2019 年,生猪产能满足不了广大消费者需求,禽肉需求量大增,增加了许多新家禽养殖场户,导致家禽养殖量直线上升,使得整体饲养管理水平下降,进而引起禽群ND 阳性率上升。
随着ND 疫苗的普遍使用,过去那种典型性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大流行ND 已在我国得到了有效控制,由过去的季节性流行变为现在的常年性散发[3-4]。同时,由于安徽省家禽养殖数量巨大,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较低,饲养管理水平良莠不齐,饲料、兽药、禽产品等交易频繁等因素,造成ND疫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和“非典型化”,这给ND防控带来了很大困难。建议进一步加强免疫、监测、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的综合防控,切实提高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水平。具备条件的养殖场,特别是种禽场,可开展ND 净化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本病的困扰。
表3 2010—2020年不同场点ND群体阳性率统计 %
统计分析发现,交易市场(3.54%)、鹅场(4.46%)群体阳性率较高,说明这些场点存在较高的NDV 感染风险。莫胜兰等[5]2015—2017 年对广西东兴市活禽市场开展了NDV 流行状况调查,发现该活禽市场NDV 整体阳性率为2.43%(其中2015 年最高,为6.06%),在鸡、鸭和环境样品中均检测到NDV(其中环境样品阳性率最高,为5.85%),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似,也充分表明活禽交易市场散播NDV 的风险较高。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活禽交易市场的监管,严格执行“一日一清洗,一周一消毒,一月一休市,过夜零存栏”的“1110”制度。
传统观念认为,鸭、鹅等水禽是NDV 的贮存宿主,仅感染而不发病。但1997 年以来,陆续出现了鸭、鹅等水禽感染NDV 并出现死亡的报道[6~9],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发现,安徽省鸭场和鹅场的群体阳性率分别为1.61%和4.46%。这应引起广大从业者的高度关注,在养殖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生物安全制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进行综合防控。相比于鸡场,水禽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较低,且大多在露天水面养殖,与野禽接触机会多,生物安全水平普遍较低,因而ND 疫情发生风险较高。本次监测的样品全部来自临床健康水禽群,表明水禽的NDV 隐性带毒现象很普遍。
相对于鸭、鹅等水禽,鸡对NDV 更易感,同时安徽省家禽交易市场交易的绝大多数是鸡,故鸡场、交易市场的检出频次要高于鸭场、鹅场。随着时代发展,目前安徽省农村散养家禽养殖规模很小,养殖环境得到改善,因而相对于鸡场、交易市场等高密度养殖场点,散养村家禽的ND 检出率要低很多。
由于各年度采样检测时,未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抽样,导致监测结果可能与实际有偏差;且采样家禽日龄,因采样信息不全无法统计,导致监测结果没能反映出不同日龄家禽的ND 流行特征。但本统计结果能基本反映出安徽省家禽ND 总体流行特点和状况,对于全省ND 防控策略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统计分析认为:安徽省ND 总体防控效果较好,但不稳定;家禽交易市场、鹅场的ND 流行和散播风险较高。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养禽场的免疫、监测、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控,切实提高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水平,积极开展ND 净化工作,同时加强交易市场监管和消毒,以控制ND 的发生与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