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菲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在我国,乡土文化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对农村空间的认识及对文化传统的珍视,这都是乡土文化发展传承的机遇。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不断深化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在经济发展和保护传承中寻找平衡。
乡村振兴的目的是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传统乡土社会向现代乡村社会的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破了过去农村相对封闭的状态,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乡村社会正在发生变化。乡村的封闭性被打破,或被动或主动地融入到更大发展空间中。外部力量强力介入乡村空间,乡村的人力向外输出,同时廉价的商品和多元文化向内输入。近些年在政策引导下,这种不对称的内外互动现象有所好转,一部分人力资源向乡村回流带动发展,农村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也被重视。但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依然表现出城乡间的明显差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鸿沟依然存在。
乡村要振兴,农民要富裕,发展是硬道理。农村社会必须融入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并且在这样的进程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乡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乡村产业的发展,还是乡村社会治理,对乡土文化的挖掘都是重要且必要的。近年来乡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
文化在产业中的价值是巨大的,文化本身的价值和其附加的价值在产业发展中往往更容易形成品牌特色。在多数观光农业、旅游业以及相关文化产业发展中,乡村生态、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产业有机的结合,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具有市场价值的特色产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创业,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的发展。随着现代化中科学技术、全球化及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乡土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危机。
乡土文化与乡村的发展紧密相关,在市场化中,逐利性催生文化产品化,能够被产品化的文化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而对产品性弱的文化关注少。在现实的过程中也出现各种问题,例如在市场逐利性的驱动下,重形式轻内容、“包装”造假等现象无疑使乡土文化的发展更加艰难。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化两个概念有相同的定语就是“乡村”“乡土”,乡土文化价值不仅是物质价值,更重要的是文化价值、精神价值,这需要对乡土文化产业予以更多的包容与认同。因此,必须准确理解“乡村”和“乡土”两个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乡土文化的价值。
现代化一般指传统的农业社会或发展中的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乃至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转变的历史过程[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相应发生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相适应,调整与适应的过程既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乡土文化是把文化特定于乡土社会,是乡土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乡土文化和现代化的内涵看,两者都是历史范畴的概念,并非一对反义词,乡土文化并不处于现代化的对立面。乡土文化随着历史变迁不断发展变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乡土文化也在经历着发展变化,现代化的进程包括乡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在我国,文化有着延续性和包容性,其中传统农业社会中基于血缘、宗族的礼法影响是深刻的。费孝通所著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对农村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中提出的 “差序格局”“礼俗社会”等都不难看出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传统乡土社会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而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在这些现实语境下的封闭被打破,农村社会人力、物力向着更大更广阔的空间流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乡土文化受到比较激烈的冲击和影响。传统的物质、精神文化遭到现代物质、精神文化的冲击, 乡土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被边缘化[2]。
在一段时间里,尤其对于乡土社会来说,其文化经常被放在城市现代化对立方向去比较。生产力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形态被简单地作为一种标准。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认为现代化有四个特征,即理性、计划化、社会和经济的平等化、社会制度(体制)的改善和人们态度的转变。这是对现代化的一种认识,但是不是唯一的。现代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种整个社会的进化趋势,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现代化的进程是不相同的,同一国家不同阶段现代化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从根本上来讲,都是要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并能够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思考乡土社会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也应该立足于这样的视角。
当前研究中不少学者认为:乡土文化面对来自现代化以及消解危机时,需要文化重构。乡土传统文化产业化导致文化的重构,不同的目的导向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与社区内部的自卑和羞耻结合,将断送乡土传统文化的未来。乡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乡土文化在冲击中面临解构的危险,但是传统文化的深刻性、根源性让它不可能被轻易打破。乡土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它的作用同样也很大,现在我们不可能违背一些规律。以家庭血缘为单位的关系纽带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生活在乡土空间的人来说,文化的重构其实是乡土文化发展中的一条近路,或者是一种适应调整,是为了让它更好的保留和发展。乡土社会在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乡土文化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以更好适应人们的需要。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乡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挑战,但它并未消亡,也不可能轻易消亡。现代化是趋势走向,两者并非对立,但是确实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从现代化的多样性来讲,多元文化存在是一个特点,对乡土文化来讲它存在的空间是合理的。同时从需求来讲,在现代文明之下乡土文化有着存在的必要性,乡村产业发展不论是从人的视角,还是产业的视角,与乡土文化都不可能分割。乡村发展和乡土文化的发展都需要以人为核心,同时将产业、环境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乡土文化要以农民作为主体,培养和塑造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普及必要的宣传。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坚持,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农村教育水平。此外,增进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保护的自觉更需要从实际出发。乡村文化的发展必须更有利于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价值,能够让农民更好地认同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文化自信更容易被树立。同时,培养整个社会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也非常关键,从需求出发纠正偏差,让乡土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要把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乡村产业发展影响乡村原有生态,同时对乡村经济具有带动作用。在发展中必须大力保护原有物质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政府推动下以更高的重视程度加以保护。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环境类的法律法规,增强农村人民的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文化需要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这种保护不是一成不变、固守传统,而是创新发展。传统只有与现代化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重构的过程是动态的,有碰撞也有融合,最终实现一种有序的衔接。城乡间的融合建立在彼此自信的基础上,保留彼此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