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围绕新时期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三大核心理念中的“产出导向”理念及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中有关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的内容,以及打造特色优势专业的要求,针对新时期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跨界融合能力不强、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且缺乏有效转化、人才培养体系与数字创意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文章提出产出导向“一跨二融三化”数字媒体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及多维评价机制改革,从跨界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实践与探讨,以期为构建“四新”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跨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随着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发布,以及《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提出,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叉融合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的主流方向。因此根据国家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对标“双一流”建设目标,结合学校专业实际情况对学科专业进行结构优化组合,主动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成为新时期专业内涵建设的要求。对于综合性、实践性强的交叉学科专业如数字媒体技术、动画、视觉传达等更是如此。
2016年,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但兼通数字艺术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达150万,因此如何让数字传媒和数字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新时期产业需求,有效解决相关专业中存在的学生专业能力单一、与数字创意产业复合型人才需求脱节、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且缺乏有效转化等方面的问题,且利用多学科互动和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培养出“厚基础、宽视野、善创新、高素质”且符合“四新”要求的跨界人才成为亟待解决问题。为此,我们要面向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人才需求,依托学校优势特色学科,通过计算机学科与设计学科优势互补,从专业协同、课程提质、培养模式、成果转化与评价方面着手,推进“人文为体、艺术为法、技术为用”的专业内涵建设,构建以跨界融合创新为驱动、知识产权转化为核心的数字媒体专业群(数字媒体技术、动画、视觉传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此实现培养高素质数字创意产业人才的目标。
国家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针对传统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跨界融合能力不强、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且缺乏有效转化、人才培养体系与新兴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对相关领域的人才提出了“跨界、融合、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的新要求。同样的情况在动画、视觉传达、数字媒体技术等技艺结合的专业更为突出。因此我们通过对相关专业进行协同构建专业群的模式,推进“人文为体、艺术为法、技术为用”的专业内涵建设。跨界创新型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注重跨界合作,完成从创意到产品落地全过程综合能力培养。因此我们需要将“技艺互补、跨界融合、创意转化、产业应用”的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更好适应当前国家及社会对数字创意产业人才的要求。
要实现这些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明确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及实施路径。为此,我们提出了“产出导向、产教融合、成果转化、多维评价”的培养理念,重点围绕产出导向,以“创新+实战”复合人才培养为抓手,以成果目标为驱动, 建立跨学科协同(一跨),专业融合、产教融合(二融)以及创意产品化、实践实战化、评价多维化(三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实验—实践—实习—实战构成培养跨界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实战能力的闭环,以多维评价推动和促进学生成长,最终实现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
长久以来,动画、视觉传达等传统专业过度强调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缺乏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不利于达到创新型数字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对此,我们需要从数字创意产业所需的知识链构架出发,以“人文+艺术+技术”模块化课程知识体系对接数字创意产业知识需求。通过“跨专业课程互选+实践项目互助+毕业设计互动+一流课程互建”来推进数字媒体专业群多专业联动。专业群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岗位需求对接,构建“学业导师、企业导师、双创导师”多方培养及“校—企—师—生”多维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解决复杂设计问题的创意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专业教学面向行业产出,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化。
通过“一跨二融三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将专业课程与企业实际项目内容结合起来,将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学习成果进行转化输出,不断优化专业教学内容与方法,实现“跨界创新、融合、创意转化、产业应用”。实践项目的企业实战化,如通过企业自设课程与桂林力港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临界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桂林市领域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共建数字创意产业学院,开发数字媒体相关电影、广告、纪录片、商业游戏等产品并公开发表在各种媒体平台上。通过逐步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有效提升学生跨界融合的能力,解决学生综合能力不足的问题。
要打造理论输入到产业输出的培养闭环,需要将“技艺兼备、跨界思维、创新能力、产业应用”新文科高质量人才培养要素有机融合。因此我们通过数字媒体专业群对标“新文科”建设要求,构建了“1+1+X”协同育人模式,即“1年专业群基础”+“1年产业基础”+“若干产业需求的实践环节及认证”。基于产出能力模块融合创新思想,构建以成果转化能力为核心的一流课程培养体系。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基于创意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动画+视觉传达”创意产品输出能力; 二是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设计任务驱动的创意实践能力;三是跨专业协同创新能力。
构建“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产业(链)需求、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和“艺术基础、数媒融合、创意转化、产业应用”四大课程群,夯实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提升成果转化能力,适应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和社会文化需求。课程OBE教学和质量评价是“打造金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基石。因此在推进课程建设上,围绕数字媒体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特点,建立协同育人中心(第一课堂工作室)、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改造学习环境为企业工作模式;将企业项目引进第一、第二课堂,将企业实战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实施课程大作业项目制、组长负责制和团队考核制的多方式课程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中引入企业模式,建立考勤、互助、交流环节。也可设计采用一览表的形式,包括质量控制点、负责人、执行人、执行项目内容以及监督人、监控内容等,实现日常监控、定点监控、公众监控;将企业技术主管纳入师资队伍参与教学过程,并让高年级学生去带动和帮助低年级的学习,培养职业精神,打造实战能力培养闭环。
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和成就感。因此通过建立和完善学生自主知识产权权益分配制度及多维评价体系,以“自身成果有效转化”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自身兴趣和学习方向相结合。把“要我做”转变为“我想做”和“我要学”,同时通过引导进阶式的成果实战化方式,激发学生成果转化的兴趣,解决专业兴趣缺乏和专业信心不足的问题,从而提高设计成果转化能力。因而专业群建设要坚持“产业转化、成果共享”思路,建设开放的专业群协同育人教学中心与企业深度融合,把企业的需求(产品研发、产品预研、联合攻关等)引进学校,让学生在解决真问题中磨练真本领。依托产业联盟、企业合作、创意集市、创意文化节等平台,将知识产权固化、产品化、商品化,把成果推向市场;定期举办成果联展,开展企业自设实践教学、课程答辩点评,通过多方协同“实验——实践——实习——实战”无缝对接,实现成果共享。
学院通过制定《艺术与设计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试行办法》,将学生的设计创作进行知识产权入库,构建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库,同时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培养,完善学生设计作品版权权益分配的制度机制,引导学生通过创意文化节、线上创意集市等途径转换和固化其设计作品,有效促进和提高学生参与设计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便解决了学生综合设计能力薄弱、与创意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专业群与相关企业签订教学实习基地13所,通过与广西期刊传媒集团联合共建省级联培基地,与深圳临届动漫有限公司、桂林杉帝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专业协同育人中心与产品转化中心,将企业引进校园,把项目引进课题,以企业的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创作,并在近年来形成知识产权40余项。形成了以科教、产教融合支撑创新创业,创新创业驱动科教、产教融合的双向互动机制,解决了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由动画、数字媒体技术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构成的专业群获得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群认定,动画创作中心成为区级实验示范中心,设计类虚拟实验中心成为区级实验示范中心,《泛动画角色类动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地域文化考察》《数字化时代的摄影视觉艺术》和《智能包装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一系列项目获广西一流本科课程认定;专业教师建设的微课教学资源在全国多媒体教学大赛中获得11项一等奖、4项省部级奖;组建了由教学名师、优秀双创导师、优秀青年企业家等构成的教师团队。这些成果形成了优质资源的集群优势,在地方和区域高等教育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各类有关专业竞赛的参与率、获奖率和获奖质量在逐年稳步提升,设计产品转换率不断提升。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各项赛事中获奖350余项,包括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获奖等级和总数在广西高校中名列前茅,学生参加学术竞赛和双创竞赛项目的人次每年以30%的幅度递增,学科竞赛获奖居区内前列,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在不断拓展提升,实战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本文围绕“人文为体、艺术为法、技术为用”的数字媒体专业群内涵建设,对标“四新”人才培养的“跨界、融合、创新”要求,探讨了“一跨二融三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新途径,同时针对新时期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跨界融合能力不强、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且缺乏有效转化、人才培养体系与数字创意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从专业协同、课程提质、培养模式、成果转化与评价的具体方法及改革等方面进行论述,为进一步推进跨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完善“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期待对综合类院校新型人才培养有所帮助。为了改革继续推进,相关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