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东栋,陈彬彬,谢君君
(海南医学院,海南海口 57119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是我国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决心的体现,是促进世界经济开放与繁荣的关键举措。新时期新形势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将世界不同文化形态间的歧见与障碍消除,有利于不同文化形态间冲突的化解,可促进不同文化形态间具备通约性文化共识的形成,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文化智力表示个体对新文化有效适应的能力,属于个体差异性能力。培养文化智力能有序地进行跨文化沟通、 缓解跨文化冲突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理念之一。为了尽快适应和服务于海南自贸港建设,培养大学生文化智力,推进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该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入手,以文化智力理论为指导,探讨了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不仅能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领域的有效拓展,而且能帮助大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全方面提升。
从字面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即为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能力。究其内涵而言,主要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关键能力之一[1]。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逐渐形成了更密切、更深入地文化交流活动,但是由于交流者所处文化背景可能各有差异,他们在语言交流中不但存在语言交流障碍,且因文化差异可能会产生“跨文化交际问题”。而通过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则能将上述缺陷与不足弥补。基于此,高校教师需要着重关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文化认同的运用下促进此项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实现多种文化间的顺利沟通。以人际沟通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也是建立在多种文化基础上的沟通。沟通的参与者在面对方文化时需要结合自身文化去理解、接受,促进多种文化间沟通的实现[2]。面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间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便是在个体沟通交流中促进不同文明间理解与包容、交融与碰撞的实现。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需帮助学生了解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对象沟通、交流,明晰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视。
当前社会,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化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而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文化治理水平的高低同样属于基础条件,通过后天培养能够提高文化智力。文化智力基本上由认知层面、动力层面、行动层面等构成。认知层面包含自我意识、个人价值观及问题解决态度与方式等,是运用自身感知与分析能力对不同文化进行认识的能力。动力层面包含个人自信与承诺,是向其他人或文化融入的愿望与能力。行动层面包含举止行为、习惯、社会模仿力等,是采取与自身认知能力相同的行为能力。有关文化智力的培养中,可通过学习其他文化的语言,感悟语言运用中的文化变化,熟练掌握语言运用的“文化约束”。
首先,高校教师要注重文化智力的培养。文化智力包含元认知、认知、动机及行为4 个要素,是人们文化知识获取和理解的心理过程。多元文化背景下,当大学生对文化差异形成更深刻的理解,且个体认知性文化智力得到提升后,可促进有效沟通可能性的提升。其次,高校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语言能力要灵活使用自主学习平台,通过强调语言输出,进一步巩固语言知识。同时,要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拓展。教师在教学中可为学生适当讲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补充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知识等,加深学生对各国各民族风土人情、特色亮点的理解。再次,教师要注重跨文化交际环境的创设,通过情境模拟的运用,帮助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可对优秀课外资源进行整合,如组织学生观看中外优秀最佳影片、与留学生一同参与课外活动、 与外籍教师积极沟通交流等,通过实践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3]。最后,要突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精神志气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教师应组织学生客观理性地对待文化差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平等意识,关注传统文化对外表述能力的提升,夯实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推进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增强。
具备双向性与互动性的文化交流,不但需要引进外来文化,同时需传播本土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秉承包容的态度对西方文化中的精髓展开学习和借鉴,并与本土文化整合。全球化在政治、文化及经济等领域中的持续深入,加之近年来我国在国际上形成了更大的影响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呼声日益提高。而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当代大学生必定是主力队伍,“让世界理解变化中的中国” 是他们担负的使命。基于此,高校有必要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适当地融入本土文化知识体系,引领学生深刻理解本土文化传统与习俗,思考其身份的文化维度,确立自身文化身份[4]。在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有必要将中国当代社会价值观、文化习俗、文学艺术成就及人们生活方式等内容包含在内,引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对国内文化形成更强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例如,各个高校可凭借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同时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等,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唐诗宋词赏析、书法作品鉴赏、中国哲学思想、作家名作选读或茶道等双语言(多语言)选修课程。
中医医学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内容之一,如中医药中的天人合一、 整体观及阴阳五行等观念学说。基于此,各大高校可引领学生利用互联网了解有关中医文化的信息内容,或组织学生利用英语尝试翻译中医中的专业术语,或要求学生用外语撰写介绍中医药学的文章,通过学习国外先进医药科学知识,丰富和更新中医药学,在提高外语水平的同时,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同时,高校也可组织学生参与对外学术交流、医疗咨询等,围绕中医文化展开探讨[5]。此外,高校可联系中药基地、生产七一二构建产学研平台,为学生提供参观中药原材料种植、中药成品制作等环节的机会,加深学生对中医文化的理解,汲取更多知识。值得一提的是,中医文化中,“养生”这一理念属于重要的思想出发点,而“修身、尊礼、重道”等文化内涵同样被包含在内。“养生”与现代人生活中“绿色健康”的追求理念十分贴近,是一项具有国际化的显著特征,而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可将中医文化中养生理论及知识作为中心,合理进行教学计划的安排,立足于实用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有关中医养生保健的知识,同时配以外语中的专用词语,在准确把握文化契合点的基础上,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不论是对于国内大学生抑或是留学生而言,参与学校组织安排的讲座、座谈等,都能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学习语言与文化关联密切,中国传统文化复杂性对于大学生尤其是留学生而言,难度过大[6]。如茶叶,很轻松地就能区别红茶、绿茶及英语词汇等,但是对于红茶与绿茶的区别、 泡茶工艺等的理解却有一定难度。各个高校可组织与茶有关的活动,通过茶道讲解和品茶加深中外师生对茶文化的理解,色香味浓意融融的中国茶,能带给留学生别具一格的体验。而学生通过参与座谈、讲座等,能获取更多交流的机会,吸收并借鉴彼此的优点,促进跨文化意识的增强。同时,专题讲座的开设,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如民族音乐、民族服饰、孝贤文化、饮食文化等,不仅能帮助他们开阔视野,且能加深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感悟中外文化间的差异,由此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增强。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有利于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基于此,高校应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根据面向不同年级开设文化必修与选修课程,如饮食文化、传统习俗由来与典故、著名文学读本泛读课等,不但能将教材中欠缺的传统文化补充进去,同时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精髓[7]。课外阅读在学生阅读能力提升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能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高校也可开设多样化的文化课程,面向学生提出广泛阅读文化书籍的要求,使他们对传统文化及传承重要性形成深刻认知,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跨文化交际课程负责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与尝试的系统性讲授。学生学习本课程,能将跨文化交际定义、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含义、言语和非言语交际、亚文化现象、交际策略等一系列内容掌握。同时,学校可在网络上发布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电子书籍、视频、电影片段或课程讲义等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展开自主学习。
同时,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拓展交际范围也是一个关键途径。例如,教师在完成语法点教学后,通常会要求留学生结合已学知识造句等,而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后也需要认真巩固要点,做好后续练习的基础[8]。过后去餐厅吃饭、银行取钱或商场购物时,便可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交流、沟通,这样能获取远超课堂情境学习中的效果。通过参与校园各类活动,国内学生及留学生都能收获更多结交朋友的机会,彼此间互相帮助,能将课堂学习中的不足弥补,促进个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校园文化能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多元校园文化活动,能丰富学生跨文化交际体验,是有效延伸与扩展课堂学习后的全新成果。创设多元文化融合地校园文化环境可打造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处于该场景中的学生,能够更灵活地运用已学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与技能,通过参与实践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例如,各个高校可在学生活动中心尝试建设“跨文化咖啡厅”等类型场所,为学生提供多语种报纸、杂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生彼此间对近期国内外时事展开交流、讨论,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图书馆内设立“文化角”,整合跨文化交际及全球化相关的书籍、电子资源,帮助学生快速查找并学习。
个别高校在外语专业方面拥有优势资源,可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文化活动,如定期召开“语言角”系列活动,面向外籍教师、留学生发送参与邀请,或组织多样化的主题活动,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交流讨论的机会,引领不同思想及文化间的碰撞,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又如组织多国语言沙龙,国际文化节,俄语沙龙、俄语原声电影展映周、普希金诗歌赏析、俄语歌曲鉴赏、俄罗斯美食体验节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世界各国如俄罗斯风俗习惯与文化的理解。通过格莱美获奖歌曲欣赏、 好莱坞经典电影赏析、圣经故事专题讲座、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系列讲座与卢浮宫经典展品欣赏法国经典文学作品赏析、法国美食文化节等多样活动的开展,引领学生走入异域文化中,体会中外文化的差异,加深他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此外,通过“跨文化交际主题电影周”活动的举办,播放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纪录片或影片等,使学生对跨文化实践活动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自愿参与到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一些误解缘由的探索中。值得一提的是,高校也需要优化校园生态环境,引领校内留学生参与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帮助他们融入校园生活,与国内学生一同参与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实际的、面对面的跨文化交际体验,促进彼此间的理解和共同进步,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交流日益增多,进一步突出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性。而中国大学生与留学生互动交流对彼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都有帮助。所以,高校教学在关注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人文素养培养的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彼此交流互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形成国际视野,奠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中外历史、 文化、 习俗习惯及价值观等方面入手,组织多样化课内外活动,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沟通和交流。而教育管理部门也需要从显性与隐性教育结合入手,积极拓展路径,采取多样化方式对中国大学生及留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奠定基础,增进彼此了解,促进国际友谊发展,提升中外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