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发展

2021-03-07 17:02:51姬玉玺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4期
关键词:红色数字化资源

姬玉玺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9)

红色文化自产生以来,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中国人的品质,陶冶了中国人的情操。中国的红色文化来之不易,我们必须要学会继承和发扬,学会创新和保护。保护文化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对于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制方案。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文化保护的数字化越来越受欢迎,并且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相对于其他保护措施而言,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不仅与时俱进,而且提升了保护手段,使得红色文化的保护更加方便,促进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和发展。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些地方的红色文化传播途径比较单一,未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部分红色文化资源正呈现出逐渐消失的迹象。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把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保存、管理、修复、再现、展示、传播,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1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现状

自从红色文化产生以来,就被印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也生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创新渐渐被忽略。作为一名中国人,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我们必须要正视现阶段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现状,并要勇于面对问题,继续发展中国的红色文化资源[1]。

1.1 人民群众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度有待提升

人民群众的意识不高是造成红色文化资源不能被好好保护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中华人民都深知红色文化来之不易,但是真正付诸实践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人却很少。通过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的红色文化基地有很多,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但真正做到认真保护它们的人却很少。比如,雷锋同志生活的故乡——长沙,每年到了雷锋日的时候,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到雷锋同志的故乡去参观,大多的游客会拍照留念,但是也有许多游客在雷锋纪念馆里乱刻乱画。他们把这当成是自己来过的痕迹,但却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一种破坏。

1.2 对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还有待加强

中国是文化大国,所拥有的文化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免造成国家在保护文化资源时会有一定的障碍。但到现阶段为止,国家对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投入却很少,比如,一些红色文化遗址。文化遗址是中国革命军战斗的地方,也是我们现在中国产生的开始。文化遗址有很多,但是被人们所铭记的却很少。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多数红色文化遗址已经在渐渐的消逝,或者遭到当地游客以及居民的破坏,而国家并没有对这些遗址进行全心全意的保护。除此之外,一些有关红色文化的书籍和影片也正在渐渐消失。当你走进各个红色文化博物馆或者基地时,你会发现里面的书籍或者影片越来越少,而且还出现多个博物馆或者红色基地播放同一种影片的现象。

1.3 人民对于红色文化并没有充分的认识

红色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它更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视死如归、同仇敌忾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但是,有很多年轻一代甚至老一辈的人都没有对红色文化充分的认识。有一些老一辈的人把红色文化看作是自己痛苦的过去,从来不愿意提及,也不愿看到现代对于红色文化的发扬;而年轻一代都沉迷于电子世界,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极少,更令人悲痛的是他们不愿意去学习、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学校或者教育部门对于红色文化的教育也较少,进行红色文化的教育方式也较为单一。

1.4 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创新发展不当

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创新发展不当是影响红色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因素。在以前,人们对于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大都是通过老一辈的叙述,或者是通过阅读书籍和观看影片来了解红色文化。但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能够认认真真听老一辈的讲述或者阅读书籍和观看红色影片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在拿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时,不会利用充足的资源去学习红色文化,而是去浏览一些明星绯闻、偶像剧、娱乐节目等。为了保证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创新发展,国家以及有关部门必须要将现代技术应用到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创新中。

2 红色文化资源与数字化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手段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数字化的时代,因此,数字化与红色文化资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字化决定着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而红色文化资源依靠数字化才能实现更长久的发展。数字化可以保证红色文化资源的永远存在。书籍、影片以及红色基地等都容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渐渐消失,但是数字化的红色资源却可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电子时代和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个焦点,其发展也是前途不可限量,这也就意味着数字化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得到永久的继承和发扬。除此之外,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只有用数字化的手段来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才能够保证红色文化可以时时刻刻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可以让人们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红色文化。

3 如何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发展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传统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需求,国家和有关部门必须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改善和调整[2]。

3.1 充分利用数字化来整理红色文化资源

数字化是一种高科技的手段,它能够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整理和发展提供很大的便利之处。现如今,我国的红色文化有很多,但是被整理归档的却是少数[3]。一方面,国家和有关部门应该培养更多的数字化专业人才,充分利用数字化来整理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基地的数量、 一些红色文化的书籍和影片等重新收录归纳,做好相应的整理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和有关部门还应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并走访各个红色文化基地和博物馆等,将一些不能收录的红色文化进行拍照采集,制作成数字化的数据归档,为以后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条件。

3.2 充分利用数字化来修复不完善的红色文化资源

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红色文化资源在许多地方已经遭到了人们的恶意破坏,也有一些红色文化资源在渐渐的消失。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生活在文化大国的中国人,只有保存好每一点红色文化,才能够使中国更加的完整。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将已经损坏或者消逝的红色文化资源来进行修复和再现。如对于一些没有声音的影片,可以用数字化声音处理还原影片的声音[4]。或者对于一些模糊的图片,可以利用数字化的图像复原技术将模糊的图片进行复原,再次展现中国红色文化精神。另外,在通过数字化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时,或多或少的会发现存在一些红色文化的残缺部分,就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模拟残缺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修复完整。

3.3 利用数字化来保存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产生的时间已经非常悠久,而且现在日新月异,时代也在飞速的发展,对红色文化资源的遗忘和一些红色文化的自主消逝是不可避免的。而要想我们的红色文化资源能够继续在世界上发扬和流传,就必须要用数字化来保存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建立一个数据库,所有的红色文化资源都会统一放在数据库中,人们可以通过查阅该数据库来获取更多的红色文化知识和信息[5]。而且这种保存方式是永久的,不论历经多少个世纪,人们都可以通过数据库来获取红色文化的相关信息。通过数字化来保存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保护和创新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3.4 充分利用数字化和现代技术手段来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和有关部门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首先,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基本不感兴趣,因为红色文化使他们感觉到枯燥无味。而通过数字化的展示,可以使学生们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6]。如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将戚继光抗倭的情景再现,并使学生们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中,感受战争的激烈和战争的残酷,从而激发学生们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和传承。其次,利用数字化来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也非常重要。有关部门可以用红色文化的各种信息代替各种商业性的广告,让人们不论在观看或者是打开软件时都能够先看一看红色文化,这更是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一种宣传,也能够保证红色文化每时每刻都出现在人们的身边。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唤起人们的传承和保护意识才是最重要的。现阶段的人们已经离不开电子网络,也离不开电子产品,而这些都属于数字化手段的范畴[7]。所以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将红色文化资源的有关信息展示在电子网络和电子产品上,并将红色文化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唤起人们传承和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意识[8-10]。

4 结语

红色文化从始至终都一直留在人们的心间,也许你了解的很少,也许你了解的很多,但都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创新发展也应与时俱进、 顺应潮流。因此,国家应更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将现代技术充分应用到红色文化的资源保护中,使红色文化深入每个人的内心,让每个人都充分了解红色文化的精髓所在。这不仅能够促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能够让每一个人都知道中国现在的来之不易,都能够在自己的道路上奋发向前、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红色数字化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红色是什么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红色在哪里?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资源回收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