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

2021-03-07 22:00潘才禄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支持系统广西文明

潘才禄

(南宁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1 问题提出

2020年,广西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乡村地区经济也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然而,一直以来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和发展现象普遍,乡村环境污染、环境衰退、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和生态问题困扰着乡村地区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既要保护好自然环境,又要实现社会经济的新发展,这无疑给基层政府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破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发展的瓶颈,是当前乡村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如何结合生态文明状况发展区域经济,也就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文章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框架,探索广西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对策。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即“无限期维持下去”或“保持继续提高的可能性”。因此,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是指该过程在一个无限期的时间内可以永远保持下去,而系统内不仅没有数量和质量的衰退,甚至还有所提高。牛文元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认识,即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响应”和“内部响应”。“外部响应”关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自然界提供的各类物质与能量作为基础,然而自然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环境的容量也不是无限的,人类对自然的索取需要维持着一个“度”,否则将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内部响应”即为 “人与人”关系问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和谐、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可持续。

围绕“内部响应”和“外部响应”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牛文元系统总结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他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系统,这个系统由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1]等五大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指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临界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可持续的发展以之作为前提。发展支持系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牵引,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可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总体表现为区域的经济生产力,是经济对于整体发展的催动力。环境支持系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约束上限,生存支持系统和发展支持系统必须在环境允许范围内。如果超出环境限制条件,原先的生存支持系统和发展支持系统便难以维持。社会支持系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组织能力,包括法律、资金投入等方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智力支持系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条件”,涉及一个国家、区域的教育水平、科技竞争力、管理和决策能力等。

2.2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契合度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倡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化要求不谋而合,因而两者具有较紧密的契合度。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通过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促进人类社会与环境生态的平衡,促进环境的发展、提升环境的承载力和容量。建设生态文明要理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维持人类发展的环境条件,其目的就是要创设良好的自然条件使人类社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发展能够促进可持续的进步,可持续的进步又能够推进生态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结合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之举,要形成生态文明的可持续系统,促进两者融合和发展。在生态文明可持续的系统中,自然环境得到很好地保护,人类的基本需求也得到满足,社会经济得到发展,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多种关系的平衡。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等五大系统相互支撑,协调运作,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文献综述与研究评述

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4]中,唤起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制度语境、方法视角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探讨。梳理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生态文明内涵的探讨。潘岳指出“生态文明包括人类取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提倡人、自然、社会之间共生共存、全面发展、繁荣持续、良性循环、和谐发展”[2]。赵其国认为生态文明指的“并不是自然生态的‘文明’状态,而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3]。二是对生态文明宏观路径的探索。如王国聘提倡加大资金投入、调整能源资源供给、建立生态保障体系等[5]。三是借鉴国外生态修复的研究。如陈瑶对比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不同生态修复,并提出启示和展望[6]。四是对生态村建设的探索。如范凌云等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生态村建设的研究[7]。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的展望,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导性的对策和方向。本研究试图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切入,探索广西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所在,为区域和谐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4 广西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广西持续开展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一些成就,最典型的如那考河从最初的臭水沟变成了湿地公园。然而,对于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滞后状态,农村河流污染治理体系不完善,污水排放没有得到控制,垃圾处理不及时,生态环境破坏及恶化问题突出。

4.1 生存支持系统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存支持系统主要指的是资源的承载力、修复力。自然环境本身具备自我净化、自我修复的能力,外部的冲击力与净化修复力等同时,环境是可以实现自我修复的,学术界称之为“阀值”。但是当污染超过一定的阀值,自然则难以实现自我净化和修复,即会逐渐衰退,产生负面效应。在广西乡村地区,资源承载力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首先是物种种类的减少。尽管在总量上,广西的生物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度排在全国的前列,是中国野生动植物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但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仍是广西乡村地区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2018年,广西已知野生脊椎动物1 906种,昆虫5 876种,高等植物9 494种,大型真菌种类891种;2019年,广西已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种类1 151种;高等植物9 494种[8]。结合笔者对乡村进行调研中发现,广西乡村地区的NJ村,先前村民对山上的野生动物进行捕捉,如猪电(当地对野猪的一种称谓)渐渐地已经灭绝消失,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次是物种数量的锐减。在乡村地区,许多村民法制意识不强,对于野生动植物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对野生动物特别是可食用的动物还是会进行一定量的捕抓,这些动物还没有到达灭绝的程度,但是也形成了数量的锐减。

二是污染的制造与排放问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净化能力具有一定的范围,污染的排放超过环境净化能力阀值,环境会开始渐渐衰退,排放达到一定限度对环境也会造成难以逆转的负面影响。当前,广西很多乡村地区在发展中没有注意资源自身的承受力,导致生态逐渐恶化的恶性循环。村民自发性地发展养殖业创造乡村经济,这原本是很好的,但是由于没有注意到适度的问题,从长远看往往取得的效益难以持久。在养殖过程中,往往养殖场选址在山林、河流附近区域,靠近水源,场地空旷,但是这些区域往往也是乡村环境的自我净化区域,常年无休止造成养殖区域寸草不生,临近河流水域遭到破坏,生态恶化严重,从而也影响了乡村地区的空气质量,影响了人居环境,对今后乡村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生态恶性循环。

广西近年来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海洋灾害等状况频出。据统计,2019年全区共发生地质灾害386起,其中滑坡195起,崩塌133起,泥石流18起,地面塌陷40起。灾害造成27人死亡,1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3 254.86万元。与2018年相比,灾害发生数增加256起,死亡人数增加17人,受伤人数增加6人,直接经济损失增加11 075.99万元。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人与自然发展不协调的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地区的问题所在。

4.2 发展支持系统的经济生产力匮乏

发展支持系统体现于经济生产力,经济生产力直接影响了发展支持系统的作用发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里,农村里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的外迁,使村里多是老人、小孩的“空心村”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2019年,广西乡村人口2 425.7万人,外出农民工894.2万人[9],占比48.91%,这意味着广西乡村人口中接近一半的人口外出务工。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留下的大多数是老幼妇女,青壮年劳动力在乡村发展中长期缺位,乡村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原本的乡村农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很多家庭种植或养殖的目的主要为了自给自足,乡村缺乏农业产业,农业规模较分散,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基本上还是分散的农业类型,农村居民基本都可以能够自给自足,但是对于生活富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在广西许多乡村地区,乡村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支撑,缺乏乡村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生产力较为匮乏,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建设缺乏足够的经济推动力。

4.3 环境支持系统的生态环境治理缺位

乡村给人的意境应该是美丽、清新的印象,而当前许多乡村地区的实际却是“脏乱差”。广西地区近年来开展了乡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工作,以“三清三拆”为抓手,以“四清四改”为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进行了亮化、美化的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中也暴露出来治理不足及治理缺位问题。第一,河流、池塘、小溪等水流域污染严重。池塘成了臭水沟,发出恶臭味;流经村庄的河流水体污染严重,河流自我净化能力不足,在枯水期几乎干涸,河床抬高,废弃物堆积。在治理方面,地方政府对许多大河流治理都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在广西许多乡村地区,流经村里的小河流、小溪流、山泉等河流及流域问题严重,而且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重视,河流退化严重,往昔干净整洁清澈的水流已经不复存在,河流堆积物、河水浊化现象普遍,并且一到旱季常常出现河流水源枯竭,雨季洪涝频发。第二,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目前,广西很多乡村已经设置有垃圾投放点,设置在村角,垃圾堆满,时常出现处理不及时的问题。如钦北区的DS镇,按照上级政府的部署,已经在乡村地区235个自然村屯中设置了垃圾收纳装置,也按照行政村配备了清洁人员,但是目前也还没有专门的垃圾分类设施,村里的垃圾主要靠焚烧进行处理,其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

4.4 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财物供给不足

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需要有足够的社会支持系统,需要得到很好地重视。首先,人员和分工矛盾突出。乡村地区的村委会是乡村自治的重要组织,承担着乡村自治的重要责任。然而,村干部的配备上,村委会主要有支书、主任、妇女主任和文书团支书等干部,他们负责几十个自然村的工作,人力矛盾尤其突出。而且,在乡村也没有专门负责生态文明的专门岗位和人员。其次,生态文明财政支持不足。当前广西乡村地区的建设主要在体现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方面,注重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支持存在不足。此外,乡村的生态文明缺乏一定的强制性推动措施,乡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完全没有约束,因而生态文明可持续在广西乡村地区推动具有重重困难。

4.5 智力支持系统的教化催动作用欠缺

作为村庄的主体,村民在推动乡村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村民的积极推动作用。然而,在乡村地区村民们大多看重经济利益,对于生态环境置之不理。村民生态文明意识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和促进,生活垃圾随处扔、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等现象随处可见。村内放养的家禽影响村庄的整洁,木炭制造相关企业直接向环境排放废气、居民废水及粪池直接排入河流等现象普遍,对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巨大的压力。因此,在乡村地区培养居民的文明意识,促进乡村居民生态文明可持续的理念,提升乡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是当前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之一。

广西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经济生产力匮乏、生态环境治理缺位、人财物不足等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思路的影响,使乡村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不平衡,乡村人与自然的矛盾较为突出。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乡村大量劳动人员流向城市,乡村建设缺乏主体力量,导致乡村经济发展步履维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了经济的推动力必然缓慢发展。三是生态文明的教育宣传不够,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足,直接影响了建设进程,没有农民群体的推动力,乡村的建设就不可能得到成功,生态文明可持续的理念也不可能深入人心。

5 广西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索

5.1 顺应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恢复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

生存支持系统是支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优化资源的承载力。习总书记曾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于乡村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建设,首先最重要的是筑牢生存支持系统,形成强大的支持系统巩固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发展中需要遵循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能够留出足够的余地让自然生态实现自我净化和自我修复。要合理制定生态“休息期”,让土壤、河流、山林等区域生态能够进行自我净化和修复,实现良性发展。同时,注意控制对环境的污染排放,双管齐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

5.2 发挥区位特色优势,提升经济的生产力

发展支持系统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乡村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推动力,没有经济的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更无从谈起。广西乡村地区的山地、丘陵等地质地貌特点,适合发展多样化的种植、养殖业。要结合地域的特色,开发独具地域特点的农副产品,要通过地域整合形成规模化发展的产业格局,如灵山的荔枝、钦北区的沙姜、玉林容县的沙田柚、南宁的老友粉、柳州的螺蛳粉、桂林的米粉等特色产品,形成规模化的现代产业,推动这些产业在乡村地区的发展。同时,注重整合产业资源,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链;坚持源产品的绿色发展,以乡村地区为源产品生产地,促进乡村地区养殖、种植行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源产品,推动乡村绿色、生态发展,同时促进乡村经济生产力的提升。

5.3 注重村民参与,形成多元治理格局

乡村地区生态治理需要充分发挥村委、村民、社会等多方的重要作用,形成共治、共管、共同维护的多元治理格局。首先,村委的职责履行。村委会是村民自治是重要组织形式,要切实履行责任,带动村民进行社会、环境等治理,主动做好规划和安排。其次,还需要充分调动村民主体的参与。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直接决定了乡村建设的成败,因此要注意让村民参与到生态治理中,积极开拓渠道促进参与,建立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此外,生态文明可持续的发展也离不开上级政府对乡村地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进行支持。可以尝试与高校合作开展定向科技人员培养等形式,联合培养乡村环境建设科技人才。政府要形成支持乡村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推动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可持续建设的人才引进,促进大学生科技人才返乡担任重要职务等。形成乡村生态多元的治理格局,促进生态治理有效,实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5.4 形成社会支持体系,奠定生态建设基础

社会支持系统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当前乡村建设的难题之一就是乡村经济力量的匮乏,难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因此,政府应该要加大乡村地区环保资金投入,为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同时,也要注重吸引社会组织、民间资本的资金支持力量,充分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对于村民的行为规范,也应该有具体的规则加以强化和促进,因而村委会需要与村民共同制定乡村地区的文明行为规范,在村规民约制定方面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让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乡村的行为规范,引领乡村生态文明的发展。此外,乡村企业也应该严格规范,以生态理念进行发展和生产,不断促进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形成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5.5 创新方式方法,形成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与大学生的积极作用。乡村地区辖区政府要发挥政策引领的作用,结合人才政策充分吸引大学生参与建设。要发挥在地大学生的引领宣传作用,通过志愿者招募等形式,组织大学生寒暑假期返乡开展生态文明的额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优势,发挥他们服务社会奉献家乡的能力。二是要在活动中积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采取科技人员下乡的形式,通过文化惠民等手段,在文体活动开展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改变传统宣教的刻板模式,实现寓教于乐,使乡村居民乐于接受,可以做到。通过宣传和教育,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实现由内而外促进居民行为的文明化、现代化,提高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

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以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等五个方面为基础的支持体系,在发展中要发挥区位特色优势,同时顺应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形成宣传教育长效机制,调动各主体参与积极性,形成多元治理格局。

猜你喜欢
支持系统广西文明
广西贵港
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2~3岁听障儿童干预后的影响
请文明演绎
“长征”五号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短期快速恢复实践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上海:精心构建医改社会支持系统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