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群力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299;2.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一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213)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石,初中生“听得懂、不会做”的症结之一是物理概念的学习不到位。在教师方面,往往只注意让学生多做练习题,而不注意让学生自主建构物理概念;在学生方面,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练习题,忽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围绕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提出问题串设计策略,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设计“问题串”,创设概念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思考问题,探索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建构物理概念的意义。
案例1:“大气压”概念的教学
情境创设:教师拿出剥好的熟鸡蛋、锥形瓶和酒精棉,将鸡蛋放在锥形瓶口处。
问题1:在不破损熟鸡蛋的前提下,你有什么办法将熟鸡蛋放入瓶内?
生:可用手压进去。
问题2:借助酒精棉能使鸡蛋落入瓶中吗?
生:能,需要点燃酒精棉,放入瓶中,然后将鸡蛋放在瓶口。
教师点燃酒精棉,将其放入瓶中,再将鸡蛋放在瓶口处,鸡蛋进入瓶中。教师又拿出装满水的玻璃杯、纸片等。
问题3:在杯口处放一纸片,将杯子翻转,纸片会下落吗?
生:会。
问题4:在杯子中装满水,将杯子翻转,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水会流出。
问题5:在杯中装满水,在杯口处放一张纸,将杯子翻转,纸和水会下落吗?
有的学生说会,也有的学生说不会。
实验中纸片和水均未下落,教师将杯口朝着不同方向,发现纸片和水也没有下落。
归纳总结:大气对处在其中的物体有压强,这种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点评:通过创设实验情境,运用问题串层层深入,边讨论、边探究。问题1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想出简单的办法,使学生对力、压强有一个初步的回顾,让学生体会用手将鸡蛋压入瓶内的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实验,为引入大气压作铺垫。问题2是进一步对实验条件加以限制。问题3和问题4则巧设悬疑,为解决问题5中观察到的不可思议的实验现象作铺垫;问题5创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大气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运用实验创设学习“大气压”概念的情境,设计问题串引领学生探究,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上来,为建构“大气压”的概念提供感性基础。运用实验与问题串让学生观察现象、发现本质属性,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的产物。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若只顾创设情境,而不关注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那么对学生来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于分离状态,不利于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案例2:“电阻”概念的教学
情境1:教师拿出一段电阻丝A(阻值为5Ω),将该电阻丝接入电路中。
问题1:测出其两端电压为U1、通过的电流为I1,它们的比值为多少?
问题2:改变其两端电压为U2,记录此时的电流为I2,它们的比值又是多少?
生:比值相等,均为5V/A。
情境2:教师再拿出另一段电阻丝B(阻值为10Ω),并接入电路中。
问题3:测出其两端电压为U3、通过的电流为I3,它们的比值为多少?
问题4:改变其两端电压为U4,记录此时的电流I4,它们的比值又是多少?
生:比值相等,均为10V/A。
问题5:密度是如何定义的?物质的密度有怎样的特性?
生:同种物质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的该比值一般不同,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问题6:这里的不同比值,也反映了导体的某种固有特性,你们如何理解?
归纳总结:对同一导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它的电流强度I之比是一个与U与I都无关的恒量R。考察不同导体的数据,可以初步概括出如下结论:对于每个金属导体都存在着一个恒量R,不同的导体一般具有不同的R值。因此,R的大小反映了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这是导体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点评:在电阻概念的教学中,通过思维加工,运用问题串层层推进,类比密度的建构进行深化与提升,让学生自主建构电阻概念。问题1~4是为了得出电阻两端的电压与电流之比,同一导体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导体的电压与电流之比一般是不同的。问题5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方法进行思维加工,通过密度的定义来加强对电阻概念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学生在进行思维加工与提升的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引导作用,千万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悟出物理概念的本质。
学生在初步形成物理概念后,还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应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现实情境中去,使他们在应用概念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物理概念的理解,将概念学习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思维方法迁移到现实情境中,逐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案例3:“惯性”概念的应用
问题1:现有一把铁锤,如果锤头从锤柄上脱落了,有什么办法可把锤头装好固定?
生:直接将锤头套上去,用工具敲结实就行了。
问题2:如果不利用其他工具,锤头套上去之后直接将锤柄敲击地面,能将锤头紧套上去吗?
问题3:能用所学的惯性知识解释其中蕴含的道理吗?
生:锤头由于具有惯性,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锤柄由于受到地面阻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由运动变为静止。
案例4:“压强”概念的应用
问题1:用力压放在钉板上的气球,气球会被戳破吗?
学生半信半疑,有人认为会,也有人认为不会。
实验现象:将气球放在钉板上,对气球施加一定的压力,气球发生了形变,但没有被戳破。
问题2:你们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生:气球与钉板上钉子的接触(受力)面积较大,导致压强较小,气球不会破。
问题3:(教师播放视频)某儿童在结冰的湖面上玩耍,因冰面破裂而出现险情,你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对他加以施救?
生1:让小孩趴下,慢慢爬过去,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生2:可以在脚下垫木板,走过去,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点评:在案例3、4中共设置了6个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物理概念的理解,在概念应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为后续学习类似的物理概念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问题1让学生仅凭借生活经验说出初步的做法或提出猜想。问题2、3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惯性、压强概念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学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有序的问题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使得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更加有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