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富
(吉林毓文中学,吉林吉林 1320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而言,要牢记使命和责任,坚持立德树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办学治校实践中,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学校“宏观环境中的主体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文化活动,甚至人际交往、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兴趣爱好等,无一不包容在‘学校文化’这一范畴内。”[1]学校文化是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在学校发展和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学校文化建设要将学校文化特色与教育理念及教育管理紧密结合,与现代教育和学校教育改革紧密结合。
学校文化建设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传承性。“学校文化是有着深厚积淀的文化,是文化的‘容器’”,其本身就是学校“文化传统的产物”,“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负载着深厚的文化”[2]。文化办学需要发掘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核,结合学校教育发展的远景规划,优化教育资源,探索优质学校发展的模式。
二是优质性。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学校优秀发展品质不断积累的过程,是学校优质资源和优质生态建设的过程。学校文化“汇集着人类历史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当今人文与自然科学精华”,是“智能型知识文化、素质型心理文化、情感型审美文化、协同型文体文化、技术型物质文化建构而成的文化集合体。”[3]
三是实践性。学校文化“使历史的文化和现实的文化展现在校园内各种相互关联的文化活动之中,并由此进行改造,以新的风貌展现在整个社会大文化系统的敏感部位”[4]。因此,学校文化的构建是社会文化诉求的反映和体现,是“人”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培育的重要实践。
四是整合性。学校文化建设整合了学校传统和各种学校、社会资源,塑造学校风气、集体舆论与氛围,以形成积极健康的集体风尚和教育环境。学校生态建设是学校构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并整合为一种有灵魂的教育文化系统的过程。
五是生态性。学校文化环境是具有交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在这个场域内的每一个元素都不是分裂的孤岛,无论是教室物理空间的环境布置与整体格局等形成的环境文化还是围绕教育教学活动所形成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规章制度、教学行为等所表达的精神文化都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微观生态。学校生态使学校教育与文化教育由自发走向自觉,学校文化的培育与发展应当实现和保持其所承载文化内涵的生态平衡,最终促进学校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和稳定地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如下所示。
第一,立足校情原则。学校文化不能盲目发展,“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恰恰是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中,能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5]
第二,面向未来原则。在多元文化交融,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只是信息呈指数级增长的今天,学校文化必须与时代文化共进,吸收和汲取时代文化的精华,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纬度提出面向未来的育人方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第三,教育发展原则。学校文化建设要赋权课程改革,在文化权力重构的基础上,探究办学规律、细化建设项目,完善文化校园建设机制及评价机制。
第四,统筹规划原则。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长期的工程,需建立统筹机制,科学规划,渐进式实践。
第五,多层并进原则。学校文化建设内容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从教学到管理,从教育到文化,从物质到精神,从实践到理论……学校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系统,需多层并进。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没有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将文化资源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途径和手段。”[6]事实上,学生核心素养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一所学校生生不息的内生发展路径,也是学校改变育人方式、改进自身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途径。
吉林毓文中学始建于1917年,至今已有103年的办学历史,是吉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吉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建校伊始,南开校长张伯苓亲临选址,因其占钟灵毓秀之地,兼有郁郁乎文之势,因此得名“毓文”。1964年学校经邓小平同志批示恢复吉林毓文中学校名,是近代省内少有的以“教育救国” 为宗旨且传承百年未曾迁址的中学,曾名扬关外,蜚声华北,被誉为“东北小南开”。
该所学校百年历史所沉淀的教育文化,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体现了学校群体长久以来的育人愿景,吉林毓文中学发掘学校办学历程中表现出的独特之处,努力创办有理想有情怀的教育,形成了诸如文化认同力、价值引导力、课程领导力等能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生态,从而形成学校生生不息、驰久延绵的内驱力,不断满足师生的生命精神成长、生命质量提升的需要。
该校遵循教育教学基本原则,依据国家课程计划和国家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课程方案,打造精品课程,促进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一体化和实施形态多样化。
(1)重塑百年文化整合力,开发校本课程。
吉林毓文中学建校百年,是南开学子为“泽乡救国”而建,是近代吉林省党员云集之地,很多教师、学生走上革命道路,学校也保护了革命志士和抗日力量,是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资源丰富。学校挖掘历史资源,全面整修毓文旧址,建设校史馆,编写《毓文校史》《毓文旧影》等校本教材,建立师生校史宣讲团,将校史拍摄成历史记录视频《历史的笔触》,作为校史教育和革命教育的重要材料,发挥爱国、爱党、爱民、爱校的价值教育功能。校史馆定期向社会各界人士开放,师生宣讲团定期发表演说,发挥社会辐射教育作用。
学校重新修建了迎恩门仿古建筑、青砖黑瓦的校园围墙、达材成德牌楼等,建设东北抗联博物馆吉林毓文馆、革命英雄人物雕像,展出优秀校友剪纸画、中朝友谊壁画等,加强地方史教育、建筑史教育、国际关系史教育和艺术教育。
(2)提高百年文化探究力,研发素养类自修课程。
为有效利用学生的课间和午休时间,学校组织教师开发了素养类自修课程《神话中的生物学》《生物科技新发展》《常见疾病预防》《诗词中的生物学》《饮食中的生物学》《货币的秘密》《竞争中融合的儒释道》《从英语习语学习英美文化》《继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谈古论今说元素》等,填补了学校课间与课外文化素养培养的一个空白,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方面探索了一条新路。学校还在原有素养类自修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知礼懂法系列、扫黑除恶系列、健康饮食系列、远离毒品系列、体检与保健系列、身边的物理系列等自修课程。
(3)增强学科课程创新力,开设特色选修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为了使课程切合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本身也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发展。”[7]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校13 个学科开设了《话说金庸》《走进故宫》《数学精算》《伤痕文学》《韩国语入门》《英语影视欣赏》《中国古代服饰》《平衡思想分析物体受力》《生物技术与人类未来》等83 门选修课程,这些特色课程关注普适性、兼顾差异性,充分释放了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也极大开阔了学生的知识文化视野,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潜能,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4)培养学生核心发展力,开拓文科特色品牌活动课程。
学校以语文、英语、文科综合科目为主,举办辩论会、课本剧、经典诵读、读书报告会、主题演讲比赛、英语演讲比赛、地球日板报展、历史上的今天、政治时政论坛、文综知识竞赛等多种学科特色品牌活动。旨在增强学生人文底蕴。学校开设学科系列讲座,以弘扬文化传统为切入点,以“拓展知识视野提升核心素养”为主题,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审美情趣、身心健康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5)引导学生艺术审美力,开发美术跨界课程。
学校创办“关东书画院”,收集了大量名家作品和毓文中学师生作品。创办《关东书画》季刊。开展“书画名家进校园”活动,开设关东书画院画展名画鉴赏系列课程,通过展览、讲座、交流等各项活动,让艺术家走进课堂,与学生互动,为毓文师生接受艺术的熏陶和美的教育提供平台。学校开发了美术鉴赏课和音乐鉴赏课、校园艺术节“毓见青春”活动课程、特色古琴课等。学校为有艺术特长且有明确发展方向的学生充分发展创设条件,学校清华美院基地班组织艺术生前往清华、北大、人大等学校参观艺术展览,并赴全国各地采风,开发了《向王羲之学写字》《中国画概述》《西方油画概述》等校本教材,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6)培养学生自主运动力,发展“强体”特色课程。
吉林毓文中学有着优良的体育教育传统,是近代吉林省最先开展新体育活动的学校,民国时培养的学生曾参加过1936年柏林奥运会。排球项目是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多次蝉联吉林省排球联赛金奖。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确立“探美强体”的办学目标,“全面发展、优长发展”的教育思路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发了气排球课程及“强体”课程,帮助学生构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7)引导学生认知选择力,开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学校在实践中积极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研究,组织编写校本教材《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介绍》等。新生入学后,学校用测评工具对学生开展测试实验,并分析数据,利用假期开展高中学生职业体验活动,并在高一年级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校开发的向内自我认知课有《生涯唤醒》《兴趣与职业兴趣》《性格与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天赋与潜能》;向外环境探索课有《专业与高校》《行业与职业》《生涯决策》及职业拓展课和生涯访谈课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和特长,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科学理性地思考未来,树立理想,端正学习态度,逐步确定职业定位,合理规划职业发展轨迹,理性探索未来人生发展方向。
(8)增强学生成长内驱力,建设特色德育课程。
学校继承了百年校训“达材成德”,并创新制定了具有毓文特色的“德育顶层设计”,塑造“成德”文化,提倡“全人格教育”,开设特色品牌活动课程,如演讲与礼仪课、劳动教育课、社会实践课、校史思政课、国学课、古琴课、机器人课、信息技术奥赛课、理化生奥赛课、STEM 融合课等。着力培养 “五星学子”,鼓励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一项技能,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搭建平台。
学校百年文化的兼容并蓄保证了校本课程实施形态的多样化。在课程结构上,学校课程建设立足师生能力培养与和谐发展,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架,形成了学科基础型课程、拓展丰富型课程、活动实践型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立足学生实际,坚持课程的国际化、本土化、特色化、多元化、现代化和个性化,充分发挥文科优势,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审美情趣、身心健康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能量”和基础性动力。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根植于它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而塑造出的鲜活独特的品牌个性和特色教育模式。在教育关注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今天,学校着力于文化生态的养成,这是学校发展的不竭源泉,更是学校追求品质发展、培育学校新时代价值观、助推新时代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学者指出“校本课程实施涉及到学校文化的变革, 是一个发展学校新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的成功实施, 需要有新的学校文化与之相适应。”因此,学校成员创造性地、有效地运作学校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包容力的“各美其美”的课程体系,使学校形成巨大的内推力量,必然能有效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