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润,粟碧琴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紧靠湘语的西南官话常德鼎城区的方言,从声调数量来看,跟常德市多数地区的西南官话一样,残留着湘语的一些特征,例如声调有5个,跟常德武陵区只有4个声调的更加典型的西南官话方言岛不同。下面要详细描写的是鼎城区方言中“些些儿”的构词和用法。
重叠和儿化的手段在汉语中经常用于表示小的事物或是跟小孩交流时使用,具有小巧可爱的情感色彩。不过,“些些儿”没有小巧可爱的感情色彩,只有表示“少量”这一理性意义。“些些儿”的词根是“些”。下面我们就先从词根或者单纯词“些”说起。
在汉语普通话中,“些”一般可以在前面带数词“一”,后接名词。数词虽然限定在“一”,但因为符合“(数词+量词)+名词”这样的结构关系,所以“些”在一般的辞书和著作中被定性为量词。吕叔湘(1985)认为“些”表示物件的少量,用在名词之前或是省去名词单独使用,性质近似量词,所以叫做准量词[1]。吕叔湘(1999)将“些”解释为:量词,表示少量事物或者性状。前面所带数词限于“一”,一般省去不说[2]。郭锐(2002)认为“些”是不定名量词,表示一个不确定的量[3]。
我们进一步认为它就是一个表达数量的准名词,因为“些”前的数词限于“一”,和普遍意义上的量词并不一致。我们认为它更多具有名词的特点,当然也不是典型的名词。这里不详细论述。
常德鼎城方言除了有“些”,还有变化形式“些些儿”。“些些儿”是通过重叠词根“些”再儿化形成的。鼎城方言没有只单纯重叠词根构成的词“些些”。常德鼎城方言中存在少量单独重叠词根构成的词,比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部分亲属称谓词,以及咂砸(乳房,借指乳汁)、粑粑(面饼)、毛毛(婴儿)(粪便)等表示具体事物的词。
花、树叶、眼珠子等物体名词,如果要转换成小称意义的表达方式,不能像普通话一样直接儿化,而是要先重叠再儿化,形成花花儿、树叶叶儿、眼睛珠珠儿。有些重叠儿化形成的词,衍生出专门的含义,例如车车儿多指小孩子的玩具车。还有一些单音节动词,如锤、挑、叫等,重叠儿化后改变了词性,变成名词:锤锤儿(锤子)、挑挑儿(勺子)、叫叫儿(口哨)。
同时使用重叠和儿化两个手段构词在常德鼎城方言中很常见。鼎城方言单纯用重叠构成的词比一般的官话少,单纯用儿化手段构成的词比普通话少。这是很有特色的地方。在湘语中没有儿化的构词手段,也没有西南官话那样丰富的重叠构词手段,重叠现象只是零星存在。以湖南衡山方言(第一作者的母语)为例,该方言只有亲属称谓词重叠,比如爹爹(爸爸)、哥哥、姐姐等。另外,在儿童学习该方言的初期,大人会用一些临时的双音重叠词,比如奶奶(乳汁)(粪便)、手手、脚脚等。
常德鼎城方言的“些些儿”,具有明显的西南官话特点。王福堂(1999)说,从西南官话总体趋势来看,表示小称的语法手段确实正在从儿化变成重叠、重叠儿化和儿化重叠等方式[4]。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重叠和儿化同时使用的现象从西南官话区域向东北方向拓展,出现在中原官话(陕西为主)和晋语(山西)中。“些些儿”在上述方言中的义项及示例如下:
①〈形〉小。
些些儿个娃娃可胆大哩。|我吃唠些些儿个梨儿。(晋语,山西祈州)
②〈数量〉一点儿,些许。
墨水剩下些些儿了。(中原官话,陕西中部)
就丢下些些儿墨水子啊。(晋语,山西祈州)
寻给些些儿醋。(晋语,河南安阳)[5]3335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些儿”也存在于有些方言中,比如:
①〈量〉份儿。
准备了几些儿菜?(胶辽官话,山东牟平)
②〈数量〉一点儿。
我些儿也不想吃蒜。|他闺女猪眉二眼的些儿也不耐看。|他些儿也不待要愿意动弹劳动。(晋语,陕西祈州)[5]3334
常德鼎城方言中,“些”和“些些儿”都可以被数词“一”修饰,形成“一些”“一些些儿”,而且这里的数词“一”通常都可以省略。“些”和“些些儿”后面都可以接名词,做定语。基本的用法和普通话的“些”一致,这里不再举例。
常德鼎城方言“些”和普通话“些”在动词、形容词后的基本用法一致。“些些儿”和“些”的不同只是体现在程度差异上。“些些儿”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不定的、少量的、更低的语气程度。例如(文章中方言例句相应的普通话表达方式用小体字表示):
(1)看倒些!看着一点!——看倒些些儿!看着一点点!
(2)你乖些。你漂亮一点。——你乖些些儿。你乖一点点。
(3)一合些看看!稳当一点!——一合些些看看。稳当一点点。
常德鼎城方言“些”还具有普通话“些”完全没有的用法:“些”跟在名词性词语后做助词,表示大概、不确定。“些些儿”和“些”的不同体现在它表示的量更少。例如:
(4)我中午些/些些儿告诉你。我大概中午的样子告诉你。
(5)我三天些/些些儿就回来。我大概三天的样子就回来。
“些/些些儿”用在动词后,动词本身要具有[+持续]、[+状态]特征,而且必须是单音节的行为动词。除了对动词本身有限定外,动词后面一般要带上“倒”或者“斗”。助词“倒”或者“斗”用在动词后面,加强命令或者嘱咐的语气,不可以省略。“动词+倒”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命令语气,直接单用语气更加强烈。后面带上表示不定的、少量的“些/些些儿”,命令的语气有一定的减弱,使得命令的语气中带有了敦促、规劝、建议的意味。
在常德鼎城方言中,“动词+倒(着)+些/些些儿”的使用比原式“动词+倒”更普遍,从语用的角度来看,更加符合礼貌原则,交际目的也更容易达成。“些”和“些些儿”的区别在于“些些儿”的语气效果要弱于“些”,语气更加舒缓,因此在实际使用中更偏向于选择“些些儿”。
这一结构还经常用于“把字句”中,构成“把+N+V+倒+些/些些儿”。例如:
(6)A.把伢儿哄倒些/些些儿!
(7)A.把被窝盖倒些/些些儿!
在“动词+倒+些/些些儿”后面还可以加上“看看”,增添不耐烦或者不满的语气。因为“些/些些儿”使用的不同以及是否搭配“看看”,语气强弱也存在差异。下面根据强弱程度的不同把每个例句分成A,B,C,D一共4种说法:
(8)A.学倒些看看!B.学倒些些儿看看!C.学倒些!D.学倒些些儿!
(9)A.路上看倒些看看!B.路上看倒些些儿看看!C.路上看倒些!D.路上看倒些些儿!
(10)A.血出来哒,摁倒些看看!B.血出来哒,摁倒些些儿看看!C.血出来哒,摁倒些!D.血出来哒,摁倒些些儿!
(11)A.望倒些看看!B.望倒些些儿看看!C.望倒些!D.望倒些些儿!
上面例子中,“些+看看”的语气最强烈,“些些儿+看看”比较强,“些”比较弱,“些些儿”最弱,形成强弱不同的4个等级:些+看看(A)>些些儿 +看看(B)>些(C)>些些(D)。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些”放在形容词后,表示略微的意思[6]1447。常德鼎城方言中,“些”在形容词后的用法和普通话一致,而“形容词+些些儿”表示在“形容词+些”基础上的进一步弱化。
普通话中,助词“着”接在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后面,有加强命令或嘱咐的口气。《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例子有:“步子大着点儿;快着点儿写;手可要轻着点儿。”[6]1447常德鼎城方言中,形容词只能是自主性质褒义形容词,不需要带助词,直接带“些/些些儿”,构成“自主性质褒义形容词+些/些些儿”的祈使句结构,表示提醒或者略带指责的语气。
常德鼎城方言“形容词+些/些些儿”中,“些”表示的差别程度是一般的少量,而“些些儿”是比“些”更加少的少量。例如:
(12)A.你长得漂亮些。B.你长得漂亮些些儿。
例子(12)A句的比较结果是漂亮一点,(12)B句在A句的基础上程度还要减弱一些。
根据比较对象的出现与否,分成间接比较和直接比较。间接比较在常德鼎城方言中比较有特色,因此做细致的说明。直接比较和普通话中的情况类似,这里略谈。
第一类,间接比较。句子里没有比较对象和比较词,但是有比较的意思。
(13)他高些/些些儿。
(14)他能力强些/些些儿。
(15)他成绩优秀些/些些儿。
(16)他脾气好些/些些儿。
(17)这篼白菜老些/些些儿。
(18)这根树大些/些些儿。
这一类有比较主体,隐含了比较客体和比较词。比较客体有两种情况,一是说话人,即比较主体和说话人是一对一的比较。二是说话者限定了话语环境,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在同一个集体里,比较客体是集体里除开比较主体剩余下的,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比较,(17)(18)只能是第二种,而(13)-(16)需要根据语境具体确定是属于哪一种。“形容词+些/些些儿”除了用于上述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还可用于同一事物性质状态的对比,例如:
(19)我心里舒服些/些些儿哒。
(20)你好像清瘦些/些些儿哒。
(21)我女儿最近活泼些/些些儿哒。
(22)腿脚灵活些/些些儿哒。
(23)他脾气好些/些些儿哒。
句末语气词“哒”表示动作或者性状的实现以及事态的变化。因此这类比较多半是主语行为或者状态的比较。
常德鼎城方言里,间接比较除了以上两种,还存在一类口语色彩浓厚,蕴涵对比意义的结构“X1还X2些”以及其否定形式“X1还不X2些”、“不X1还X2些”。因为这里只对比,没有强调程度的问题,因此这时的“些”不能被“些些儿”替换。例如:
(24)各人教伢儿还好些。自己教小孩还好一些。
(25)到这里搞还方便些。在这里弄还方便一些。
(26)屋儿大还好些。房子大还好一些。否定形式:
(27)各人(自己)教伢儿还不好些。自己教小孩还不好一些。
(28)不各人(自己)教伢儿还好些。不自己教小孩还好一些。
(29)到这里搞还不方便些。在这里弄还不方便一些。
(30)不到这里搞还方便些。不在这里弄还方便一些。
(31)屋儿大还不好些。房子大还不好一些。
(32)屋儿不大还好些。房子不大还好一些。
第二类,直接比较。句子里包含比较主体、比较客体、比较词。在常德鼎城方言中用得最多的结构是“N1+比+N2+形+些/些些儿”,表示“N1比N2程度更怎样”,与普通话用法一致,例如:
(33)他比我高些。
(34)他能力比我强些。常德鼎城方言中,(33)(34)中“些”都可以换成“些些儿”,表示的程度比“些”少。
“自主性质的褒义形容词+些/些些儿”在常德鼎城方言中常常用于祈使句,多用来表示说话人对受话人的敦促、建议或者略微的指责语气。
如果在句末加上“看看”,表示的语气更加强烈,暗含的是说话人对受话人的不满、责备情绪,并强烈希望对方改变。“些”和“些些儿”的区别在于“些些儿”的语气要弱于“些”,更加缓和。
(35)A.干脆些看看!B.干脆些些儿看看!C.干脆些!D.干脆些些儿!
(36)A.认真些看看!B.认真些些儿看看!C.认真些!D.认真些些儿!
(37)A.讲话柔和些看看!B.讲话柔和些些儿看看!C.讲话柔和些!D.讲话柔和些些儿!
(38)A.搞事一合些看看!B.搞事一合些些儿看看!C.搞事一合些!D.搞事一合些些儿!
(39)A.放灵泛些看看!B.放灵泛些些儿看看!C.放灵泛些!D.放灵泛些些儿!添加“看看”之后,他们之间的语气强烈程度是:A>B>C>D。
鼎城方言中,“些/些些儿”可以跟在名词后做助词,表示大概、不确定。其用法类似普通话中“量词+来”,表示允许有少量出入的概数。这些名词只能是表示时间和方位性质的。普通话中,“些”根本没有这一用法。
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些”还可以在名词后做词缀,相当于普通话中复数标记“们”,例如:客人些(四川成都);你不要小看这伙娃儿些(四川成都);娃儿些(贵州清镇);老师些;开会了(贵州铅河)[5]3334。
“些/些些儿”在名词后做助词或者附着在名词后做词缀表示复数,这些都是普通话没有的用法,都值得深入挖掘研究。
“时间词语+些/些些儿”,表示时间范围里不确定的“少量”,“些些儿”表示比“些”的程度更加小的“少量”。
能够后接“些/些些儿”的时间词语可以分成词和词组两种情况:
第一,时间名词。例如:
上午/中午/下午
早晨/刹黑/夜里
向前儿/前儿 /昨儿/今朝 /明朝/后儿/大后儿
向前年/前年/旧年/今年/明年/后年/大后年
前头/后头/将才
第二,表示时间的名词性短语。例如:
春里/六月间/冬里/腊月间/正月间
一炮(十)分钟/一炮(十)点/一炮(十)点半/一炮(十)年
普通话中“量词+来”可以修饰名词性成分做定语,常德鼎城方言中“时间词+些/些些儿”修饰谓词性成分做状语。例如:
(40)他们昨天些/些些儿洗的澡。他们大概昨天洗的澡。
(41)她刚刚些/些些儿走的。她大概刚刚走的。
(42)我一年些/些些儿就回来。我大概一年的样子回来。
(43)我三天些/些些儿还你的钱。我大概三天的样子还你的钱。
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时间名词+些/些些儿”可以利用语境直接作为答语。
很明显,在表示时间范围里不确定的“少量”的时候,鼎城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在于:普通话里“大概”等副词放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而鼎城方言里“些/些些儿”放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普通话可以说“30来斤”“30来把”等,用助词“来”表达估计的数量,只能放在数词后,但是鼎城方言的“些”“些些儿”可以放在部分量词后面,依附整个数量词组,如上述例句(42)和(43)。
“方位词语+些/些些儿”,表示时间范围里不确定的“少量”,同样“些些儿”表示比“些”的程度更加小的“少量”。
能够后接“些/些些儿”的方位词语有:
前面/前头/当中/后面/后头
里面/里头/外面/外头
东边/西边/南边/北边
上头/下头/底下
胸门口/屋门口/脚脑头/床脑头/墙脑头
角角儿/旯旯儿里/边边儿
“方位词语+些/些些儿”可以在句子里做主语,例如:
(44)脚老头些/些些儿有点冷。脚那边有点冷。
(45)哈哈儿里些/些些儿尽是灰。缝隙的位置全是灰。
(46)边上些/些些儿不可以停车。靠近边上的位置不能停车。
(47)胸门口些/些些儿尽是长的坨坨儿。胸口的位置全是长的疱。
(48)前面些/些些儿好多卖菜的。前边位置有很多卖菜的。
(49)墙角角儿里些/些些儿一坨的草。墙角及墙角旁边有很多草。
“方位词语+些/些些儿”还可以在句子中做动词或者介词的宾语。例如:
(50)你把车停(倒)边上些 /些些儿。你把车子停(在)边上一些。
(51)我要睡(倒)上头些/些些儿。我要睡在上面一些。
(52)放(倒)角角儿里些/些些儿。放在角落里一些。
(53)用的东西都跟你放(倒)屋门口些/些些哒。用的东西都给你放在里面一些了。
(54)把东西放(倒)中间些 /些些儿。把东西放在中间一些。
(55)我把吃货收(倒)里头些/些些了。我把零食藏在里面一些了。
(56)你往里面些/些些儿看看。你往里面一些看看。
在答句里,通常可以直接用“方位短语+些/些些儿”。例如:
(57)你把东西放(倒)哪里哒?前面些/些些儿。
(58)你要睡(倒)哪里?(说话人就一张床提问)上头些/些些儿。
(59)我的红领巾在哪里?边上些/些些儿。
(60)钥匙掉(倒)哪里了?旯旯儿里些/些些儿。
这种问答要建立在双方话语的背景信息十分清晰的情况下,经常是面对面就某个场景询问,否则会发生误解。
在常德鼎城方言中,方位词的意义有范围程度上的伸缩变化性。例如“边上”,表示某事物边缘的位置,但是在“边上”后带上助词“些/些些儿”后,空间位置的解释更自由、更不确定。
在湖南常德鼎城方言中,“一个人+X+些”的结构表达“特别突出”的意思。其中“些”的意思没有变化,主要是“一个人”具有引申用法。例如:
(61)这间屋儿一个人大些。这间房间最大。
(62)这头猪儿一个人肯吃些。这头猪最能吃。
例句(61)和(62)中,如果删去“一个人”则表示比较后的结果,暗含比较对象。但是,加上“一个人”就表示“格外”的意思。“一个人”和“些”必须配合使用,表示在这个群体里“最X”,这时的“些”不能被“些些儿”替换。
可以推测,这种用法开始用于人的时候,“一个人”复指前面表示人的名词或者代词。例如:
(63)小王一个人用功些。小王最用功。
(64)他一个人来得早些。他来得最早。
(65)丽丽一个人长得乖些。丽丽长得最漂亮。
(66)她一个人读书读得多些。她读书读得最多。
(67)她吃饭一个人吃得多些。她吃饭吃得最多。
为了突出表示这种强调关系,常德鼎城方言在处理“一个人”的语音韵律特征时,“一个”在音强、音高甚至音长上特别突出,并且在“人”的发音之前会有一小段停顿,带有明显的强调夸张意味。
在语法化的过程中,“一个人+X+些”中的“一个人”的词汇意义虚化,尤其是“人”的意义已经丧失,因而失去了专指“人”的功能。易亚新(2007)指出“一个人”的词汇意义逐渐虚化,表现在“一个人”前面的名词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可以指单数,也可以指复数[7]。“一个人”与“些”互相呼应,强调跟所有对象比较后都特别突出,即使突出的程度是“少数量”。例如:
(68)他的伢儿一个人聪明些。他的孩子最聪明。
(69)王老师教的学生一个人优秀些。王老师教的学生最优秀。
(70)这个班的伢儿一个人淘气些。这个班的学生最调皮。
(71)中国的运动员一个人带劲些。中国的运动员最给力。
(72)他写的文章一个人多些。他写的文章最多。
(73)他读的书一个人多些。他读的书最多。
(74)这个屋儿一个人大些。这间房最大。
(75)这几头猪儿一个人肯吃些。这几头猪最能吃。
(76)那根篙子一个人长些。那条竹竿最长。
(77)他的思想一个人单纯些。他的思想最单纯。
如果去掉“一个人”,句子仍然成立,只是意思发生了变化,不再强调对象的唯一性,而表示比较后的结果,用法同“形容词+些/些些儿”类似。但是如果去掉“些”,句子是不成立的。例如:
(78)小王一个人用功。
(79)她吃饭一个人吃得多。
(80)王老师教的学生一个人优秀。
(81)这个屋儿一个人大。
(82)那根篙子一个人长。
(83)他的思想一个人单纯。
总之,常德鼎城方言中的“些/些些儿”和它形成的结构,具有明显的西南官话的特点,但是又具有自己的个性,跟普通话和周边的湘语比较也具有自己的特色,非常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