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娟,陈茵茵,肖为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 524088)
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在此之后有了新的进展,还出现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大大促进了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近年来,非遗保护的工作已经越来越规范,进入了一个保护非遗发展成效的新发展阶段。非遗与客观存在的物质遗产不同,它是历史日积月累的重要文化产物,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典型写照,是联结中华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飞速更迭,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享乐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人们不断追求新鲜的讯息和资源以在这个时代得到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时代的冲击,其生存状况岌岌可危,其保护和传承工作迫在眉睫。以下将结合陕西弦板腔皮影戏具体分析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措施。
弦板腔是陕西地方特色剧种之一,其演奏乐器以高音硬弦和板子为主,配以三弦、二胡、笛子及击鼓乐器,“弦板戏”之名也因此而来。该剧种流行于乾县、礼泉、兴平及关中西部和陇东地区,为该区域的重要民间曲艺。据历史记录,在宋代弦板腔已经有了发展的痕迹。本来和“道情”同台演唱的“弦板腔”,历经稳定和成熟后,形成了独特的剧种,开始独台演出。
“弦板腔”剧目主要特点是故事演绎细致、传神,音乐或缠绵委婉,或激越慷慨,无论配乐还是唱腔都以苦音见长,其演出既能表演取材于历史演义的武打戏,又能表现取材于野史传说的民间戏。弦板腔的音乐优雅、动人,令人听后感觉愉悦、自然,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唱腔特点,悦耳高昂,具有激情,富于表达剧情人物感情,展示喜、怒、衰、乐的多种情感。
弦板腔在艺术方面的独特价值内涵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陕西的文化艺术发展。弦板腔从古至今不断影响着人们对艺术的认识和感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弦板腔在2006年5月20日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弦板腔宣传方式和渠道的匮乏导致其社会影响小、知名度低。首先,尽管弦板腔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仍有许多人并不了解弦板腔或者对弦板腔不感兴趣,这些问题都是弦板腔后继无人的重要原因。其次,弦板腔当地剧团的艺人大多趋向老龄化,没有新鲜的血液涌入,弦板腔传承人的缺乏成为弦板腔发展的巨大挑战。而且,政府对弦板腔皮影戏的传承人保护措施还很不完善,也没有传承人的培养机制,传承人在生活上得不到保障,也没有研究经费和创新经费,难以继续在该行业适应生存。
弦板腔的皮影制作工序繁复,加上其手工制作耗时耗力,低成本的机器生产已逐步替代手工制作的存在。这也导致了许多手工制作艺人面临着经济效益降低的风险,不能凭借工作养家糊口,自然就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退出这样的舞台了。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在各种新兴文化不断涌现之下,人们逐渐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弦板腔的表演大多以大小古典戏为主,难以普及推广,市场逐年萎缩,受众范围有局限性。加之当代人群对其历史、文化、审美价值的忽视,更是导致弦板腔逐步淡出人们视野的重要原因。
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与倡导作用,营造和谐发展氛围,从宏观上预测市场并做好调整,引导经营者在市场导向下合法经营。文化产品的营销主要依靠市场运作,随着市场体系的日益健全与完善,在注重文化传播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政府部门应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支持皮影戏的发展,发挥政府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整合多种资源,为皮影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外部文化环境,全面调动公众的参与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要联合各级地方政府,建立健全非遗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和保护机制,建立统一的科学监管体系,使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规范化、法制化。
促进弦板腔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发展,使弦板腔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陕西地方政府应该通过认真翔实的调研和走访准确弄清人民群众真实需求,才能制定确实可行的政策。积极制定保护弦板腔皮影戏的相关政策,落实到奖励方案、奖励措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皮影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政策实施后,应该定期监督和检查实施情况,明确其意义、范围、制度以及保障等各种细则;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反馈,落实弦板腔的发展是否有成果,随其成果不断对政策进行修正,以保证政策的可行性。
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常用也是最快捷的方式,要利用好全方位、多渠道的传播平台展示弦板腔皮影戏的表演,开拓多面、立体的媒介渠道,以不断制造与大众接触的机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1]。利用新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吸引人们关注弦板腔在网络上的推广,为非遗提供适应时代潮流的传播和共享方式,还可以增强人们对弦板腔的好感和认同感,激发人们的关注和兴趣[2]。如今很多新媒体在宣传力度上相较于以往的传统宣传方式就要先进且快捷很多。由于短视频的制作成本较低,时间较短,使其覆盖面广,受众群体也随之变得广泛。在短视频的镜头下,很多不知名的人物、事件都能在一夜之间得到很多关注,短视频的传播增加了其熟知度。一些民间艺人可以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来宣传弦板腔皮影戏,弥合时间和空间,使观众能随时随地观赏到皮影戏。在借助新媒体渠道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产业化方式建立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链。将弦板腔皮影戏的文化意象融入产品当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研究人们的消费心理。产业链的建立可以以陕西的袁家村为例,袁家村在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旅游业并进行多项产业的连接与延伸。袁家村风景旅游产业中结合弦板腔皮影戏的特色工艺品、食品、风俗文化活动等,相关的特色产品都可以作为商品进行售卖,既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达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3]。制造与弦板腔皮影戏相关的纪念品,精简其制作工序,使其成为便宜但不廉价的艺术品,吸引观众、游客的购买,挖掘其独特的文化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的特性,当前弦板腔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应整合有效的人力资源,培养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在现代化模式的指导下培养熟练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技术,深刻理解弦板腔的艺术理论和表演定义,涉及的相关知识面广泛,能够培养技术和观念均与时俱进的专业型人才,使弦板腔皮影戏能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潮流。将弦板腔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当中,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推进皮影戏走进校园,开设校园非遗知识讲座、非遗文化课程等,加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从孩子抓起,达到文化普及的作用;利用数字化展览、多媒体网页,以及各种手机移动客户端等进行传播,在传统和现代的发展寻找适合弦板腔发展的平衡点,创造性地转化和保护弦板腔的形象,为传播的受众群体提供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文化体验[4]。推进文化遗产教育,在学校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活动,向学生展示非遗的文化内涵和魅力,提高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融合多学科,使非遗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发展,培养多元人才。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拓宽其传播途径,还应促进非遗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最终实现非遗保护模式多元化,实现非遗可持续健康发展。
学者王晨认为,“非遗传承是以传承人机制为纽带,将依托于社会框架之上的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记忆的社会过程。”[5]对于弦板腔传统艺人的培养要按照现代的教育理念和体系,不仅锻炼从业人员的技艺,更要提高其文化底蕴,使其具备艺术创造创新的能力、动力。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用经济资助的形式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于弦板腔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当中来。根据传承人的每一场演出规模,给予传承人一定的补贴,让传承人的工作能够支撑其生活。制定相应的非遗传承人管理制度,使传承人能在非遗保护中发挥科学、有效的作用,促使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取得实际性效果[6]。利用网络媒体的作用,提高人们对传承人的价值认可度,加大传承人在大众面前的曝光度,增加人们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行业关注度。传承人与时代真正接轨之后,会得到来自时代的更多关注和重视,从而为该行业的传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许多民间传统特色技艺的使用价值已经逐渐消退,弦板腔皮影戏也越来越难展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因而,将弦板腔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工艺的手段与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深刻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是其在新时代中取得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7]。弦板腔虽然唱法多样,但其唱词的表达形式多为地方方言,且表演内容以古典戏为主,为其向社会大众传播增添了诸多阻碍。只有当弦板腔立足于社会,表演来源于生活,深刻与时代精神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当代艺术的最大价值[8]。实现从内容到艺术形式上的不断创新,结合当代的时事热点,唱出属于弦板腔的新时代赞歌。弦板腔可以以耳目一新的形式,继续走上舞台,面向更广阔的世界,不断汲取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秀养料,获得人们的文化价值认可,从而能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被普及和传播。结合现代化的精神,在这个时代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光彩,不断延续、不断发展。
在当今社会,虽然陕西弦板腔皮影戏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但是以数年来关于非遗保护的一系列措施的基础,以及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时代浪潮的影响下,弦板腔的保护和传承必将会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根据弦板腔的具体特点,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尝试和探索,使弦板腔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环境,焕发生机与活力,与时代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