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萍花
“做家长难,做好家长更难;带孩子累,教育孩子更累。”这是今天很多家长的由衷感叹!难道说,家庭教育真的没有统一适用的简明方法,让家长能够一学就会,一用就灵?以下关于家庭教育“严慈相济”的认识和体会,提供给家长朋友参考。
将“严慈相济”作为一条原则,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策略,但要明晰其内在的特点。传统的家教过于强调“严”的一面,比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严格管教,掌握本领也不可缺少严格的训练,但不能只严不慈,严慈相济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软”“硬”两方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过度惩罚孩子的错误行为,反而会助长孩子对错误的喜爱。对孩子犯错的惩罚恰到好处,才会起到教育的效果。这就是孩子教育的刚柔并用和严慈相济,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两种“元素”。
事实证明,若是只慈不严,溺爱娇宠,孩子就会成为扶不起的阿斗。容易导致孩子在家里自私、贪婪、不知感恩;在外面肆意妄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若只严不慈,孩子在心理成长中就会丧失根基,缺乏精神养料,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所以,唯有严中有慈,慈中有严,严慈相济,方是家庭教育的“文武之道”。
我认识一位家长,她经常给大家普及“如何无条件地热爱孩子”的高论。也许,她真的是这样去做的,但结果怎样?她唯一的儿子竟不能完成中学学业,辍学回家。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个别学生因自己不长进而辍学,但是这些孩子的父母经常会说:“你就是不上学,爸爸妈妈也爱你。”简单地说,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尤其是父亲必须树立应有的威信,拥有威严。当说服教育、以理服人行不通时,家长必须行使你的家教主导权。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必须明确,切不可颠倒。当孩子说:“你要是不满足我,我就如何如何……”假若你屈从了孩子的气势和无理要求,哪怕只有一次,事实也会明确地告诉你:“亲爱的家长朋友,这就是失败教育的开始,你们对孩子教育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严”,应更多地体现在日常行为上。严要求,就是要约束孩子的相关行为,使其按照家长的意愿为人做事。对孩子来说,家长是道德行为的领路人和维护者。孩子由于生理发育的不成熟,心理机制的不健全,对道德规范不熟悉,社会生活经验未习得,所以必定要让家长管教和约束。这不仅是对孩子、对家庭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为了孩子能够成人成才,必须从小时候做起,从细微处入手。
比如,孩子要养成按时起床的习惯,不能晚上尽情地玩游戏、看视频,早晨却赖着不起床。遇到这种情况,即便孩子非常贪睡,家长也要准时将他叫醒,开始一天的新生活,以免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在节假日与寒暑假时更需注意。孩子吃饭时,不能任由他挑食、偏食,除非孩子对某种食物过敏,或者是在病中。否则,绝不能因为孩子不吃这、不吃那,而更改食谱。当然,家长需要做出表率,在家里不要表现出对某类食物的讨厌,这会感染和暗示孩子“有样学样”。
再比如,孩子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间上不允许拖延,数量上不允许减少,质量上不能够降低。一定要养成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后,再去做其他事情的习惯。此外,在做作业时,要养成健康习惯,坐姿正、握笔准、眼睛与书本保持距离。家长监督时,切莫因心疼孩子学习的辛苦而纵容或忽视孩子的错误行为,此谓之“家教严格”。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还需要一以贯之。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家长万不可“耍小孩子脾气”,心血来潮就对孩子严一阵子,哪天一高兴又对孩子放松管束。家长不负责的教育态度,不仅让孩子举止无措,而且对养成教育极为有害,必当严禁。
无论是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宁静安详的乡村,不管是家有万贯的成功人士,还是普通的老百姓,很少有不重视孩子家庭教育的。但有的家长有意无意地走进了“真娇纵,假严厉;少规则,多控制”的教育误区,由此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伤害。这样培养出来的“熊孩子”一旦进入多彩社会,与其他人打交道、做事情,其本身的顽劣会暴露无遗。他们往往无视社会规则和集体纪律,甚至可能伤害他人,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灾难制造者”。几年前,清华高材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里上演了一起恶性“伤熊事件”:他先后数次用浓硫酸和氢氧化钠烧伤北京动物园熊山的三只黑熊,因此被公安机关抓获并处理。此事引起了社会关注,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孩子幼年的家庭教育上。刘海洋的家长非常溺爱孩子,对他过于娇纵,生活中从来没有纪律观念和行为约束,导致孩子恣意妄为,无法无天,最终受到法律制裁。
在长期教育教学中,我对孩子的性格和特点还是比较了解和熟悉的。不久前的一天中午,我在校园里听到一名小学生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把作业本落在了家里,您马上帮我送过来,否则我就要挨批评了,并且会被要求重写。”孩子出现问题正是家庭教育的最好时机,有道是“犯错就是成长”,但这需要家长的智慧和勇气。这位孩子的妈妈在电话中说:“我非常同情你,被老师责罚是一件很让人尴尬的事情。但妈妈提醒过你,上学前要仔细检查好该携带的学习物品,我现在正在开车出门,上了高速,暂时回不去了,请你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吧!”孩子听了妈妈的话非常沮丧,她也受到了重写作业的“处罚”。孩子回到家后,妈妈主持家庭会议,提出来一个新规则:“每天晚上,孩子要列好第二天上学必备的物品清单。如果遗漏,责任自负!”这种“自然结果”的教育,比起家长磨破嘴皮子告诫孩子“带东西不可以丢三落四”更有效果。如果小学生总是由妈妈承担自己“违章”的责任,家长不辞辛苦地跑到学校为孩子救急,那么,孩子的问题如何能够得到纠正?
事实上,家长通过制订家庭规则和召开家庭会议完善家庭教育,这是提高家校共育成效的最佳方法,家庭会议的召开,要让每个成员都有发言权、表决权,把家长的要求变成孩子的主动行为,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