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文 段景锐 许汉文
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教育,其他科目教育在于: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科学技能,以适应未来走向社会的谋生手段;道德与法治教育,注重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以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隐性要求,实际就是德育的一种主要形式。这也是一项重要、艰巨、细致的教育工作,它不但需要专业教师给予正确的疏导,更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层人士给予必要的补充。
学校教育中的考试实际就是一种考察检验教学评价、教学测验、学生对知识掌握能力的手段。它是通过一定的设计和编制,在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等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作用于学生,然后再根据一定的测量、统计、归类给予最后的评价。这种手段在传统文化教育,和近百年兴起科学技术教育检测评价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科学实效性。但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门更趋向于意识范畴内的学科,在这类教育的检测方面,单单凭借考试分数的高低,评测德育的成果,有着很大的弊端。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揭示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品德教育应在知识型教育之先,也揭示了德育的考察方法应侧重于平日的品行作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考试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近、现代化教育的普及,更多的涉及人文历史、科学规律、工业技术等实用性知识,它要求学生务必掌握基础知识的积累与理解,为将来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就业运用打好基础。所以在考察检验教学成果上,考试也就不可取代。但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特殊性,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性,单从学科的范围来说,它趋向于政治道德和哲学的教育,但又不同于政治哲学教育,政治是哲学是各门学科的指导,这是一条不变的定律,道德与法治教育没有政治哲学那样有明显的体系,没有那么深刻,但它也承袭了各门学科的指导作用,所以它的范围面广大,可以说是汪洋浩博。对于这么一科,如果运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然后应试答题,其结果很难真正检测出教学结果。对此国家教育部门进行过几次课改,尤其是最新一次,在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检测上,变动最大。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道德与法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其目的是逐渐打破以往道德与法治教育重视死记硬背,然后应试答题的弊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公民。作为考试一种的类型,开卷考试时学生可以携带资料、课本答题,与闭卷考试题型相比,开卷考试的试题开放、灵活,它不仅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展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道德与法治实施开卷考试,也是由于思品教育是着力于人的德与行,试题采取开放靈活,更接近于现实运用的考察。 但是,自道德与法治实施开卷考试以来,在认识上存在 一定的误区。
误区一:偷梁换柱,误解概念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认知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重在于分数的高低逐渐转为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提高。但近几年考试经验表明,开卷考试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反而降低了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重视不够,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想、心理健康、道德与法治、遵纪守法、基本国情教育,与其他科目相比,不需要用强行记忆和大量练题的手段,也与高中科目的连接度不大,所以将其视为“副科”。学生大多数对开卷考试的实质意义偷换概念,认为开卷就是抄,翻书考试比起其他科目容易多了,不必认真对待,导致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了学生释放课业负担的“乐园”,课堂不认真听,作业马虎,大多还认为:只要在考试前夕采用突击的方式复习,考试就可快速找到,抄下来,就可顺利过关。由于学生忽视了平时的学习,对知识一知半解,也就谈不上理解和运用知识了。
误区二:法宝在手,无师自通
由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普遍、广泛,所以国家教育部门编订课本,将过于普遍、广泛的德育内容,人为的有机归类,便于教学;一些教育机构也编订相应配套的资料,用于教学、学习的参考与理解。但大多数学生扭曲的理解为:开卷考试有法宝,只要法宝在手,便不用学习也可无师自通,拿到好成绩。开卷考试题目在设计上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课本、资料上不可能随便抄到正确答案。但就是因为我有“法宝”在手,所以在考试时不认真思考,每题都翻资料,一拿到试卷,从第一题就开始翻书、翻资料。由于忽略了平时对知识的积累,对基础知识不熟悉,只能在考试中把资料翻来翻去,找不着知识点,不仅浪费了时间,影响答题速度和心情,答卷的质量也不高。
有此类认识上的误区,必然导致错误的现象,根据从试卷反应的现象,我将此归类,大致常见以下几类错误现象。
现象一:审题不明,按图索骥,离题万里
审题是做好试题的前提。开卷考试中审题、答题都取决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得越熟练、理解程度越深,审题和答题的准确性越高。审题的关键是平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由于平时学习中,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学习,考试中不会审题、审题不清,一味的翻书,翻到只要是能和某一部分基础知识沾上边的,也不管恰当不恰当,把课本、资料上的内容照抄照搬到试卷上。 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实际却是离题万里。
现象二:舍本求末,借尸还魂
道德与法治开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其开放性越来越强,许多试题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思想和行为的实际回答问题,答案又往往是多元的,具有发散性的特点。由于学生在思想觉悟、行为、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运用知识的能力上存在差异,仅凭课本知识难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更要多关注社会生活,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由于平时不学,不思考,其结果在应对此类考试中,只能局限于课本,资料,舍本求末,舍近求远,往往又因为时间紧迫,不能完全理解资料的内容,慌忙之中,大多只照搬个形式,或沾些知识点,或根本沾不上边,没有将资料上的精髓部分运用出来。
现象三:自作聪明,照猫画虎
由于平时的疏忽,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考试时资料虽多,但大多还是无法找到,时间也不容许一个个仔细研究,于是慌忙之中,大多就开始自作聪明,胡找一篇沾一点边或根本不相干的内容,随意改几个字词,就照搬下来。如考自强概念方面的内容,大多数人找不着,却找着了自立,情急之下,将文段中的自立的字眼,统统改成自强,如此应付交差,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
现象四:生搬硬套,千篇一律,笑话百出
道德与法治是最接近现实生活的一门课程,在开卷考试的大量试题中,也广泛的涉及学生现实生活的知识运用,学生由于平时的知识掌握差劲,无法运用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所以考察这类实用性问题上,大多学生无从下手,所以只有生搬硬套课本、资料上的现成例子,不讲究现实生活,大话、空话连篇,甚至是千篇一律,笑话百出。如考问“你出现了青春期哪些变化而带来烦恼?”学生自己不分男女,千篇一律的照抄:“长胡须的烦恼,变声的烦恼。”
道德与法治开卷考试,本来是完善测验评价的手段,也是从具体生活的现实出发加以答辩考察,更是要求学生开拓知识范围,有理则成。但就是由于理解上的误区,出现一系列测验评价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帮助走出误区,解决问题。
要从误区走出去,必须改变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科目的考试观念,注重对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教育引导。
1、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开卷考试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淡化对知识的记忆,强化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从道德与法治试卷题型可以看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比重很少,而考查學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试题比重很大,并且与现实生活和重要时政相联系,其考试的难度反而加重了,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不可能从课本、资料上随便能抄到标准答案。所以,平时必须注重对学生加强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的挖掘,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开卷考试就是“抄课本、抄资料”的观念,才能轻松应对开卷试题,获得满意的成绩。
2、必须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对教材知识线索清晰。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是知识的载体,学生解决问题的所有理论、观点、概念都在里面。开卷考试就是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必须要求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本要精读,熟读。在开卷考试中,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就是考查学生按试题要求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如果学生对课本的知识不熟悉,掌握不牢,理解不准,在有限的时间里,试卷很难答完。要使学生在开卷考试中得心应手,就必须在平时学习中熟练掌握课本中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及内在联系,准确地从课本中选取相关知识点;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熟记,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应试能力的目的。对一些十分相近的知识点、提法,考试中学生极容易混淆,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记忆,准确记忆,熟记于心。
3.重视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重视相关的考题训练。
纵观近几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当年所要求的时政热点在试卷中几乎都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重时事内容的学习,学会分析时政材料,从材料中找到答题信息,即找到时政知识与教材知识的切入点,从而回归教材,就能在相应的框、节中找到相应的理论观点来组织答案。因此,我们在复习阶段,应重视对有关时政热点问题的了解和考题训练,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认识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经常反思教学的中不足,总结经验,思考对策,改变工作及学习方法,更好地应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开卷考试,发挥“开卷有益”的作用,使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收到实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