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龙
(琼台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27)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截至2020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民的规模已达到11.55亿人,手机依然占据着网络终端首席地位,与之发展相适应的,是APP市场规模的爆发式增长,根据Statista的数据,预计至2020年年底,移动应用程序收入将达1890亿美元,由此看来,我国移动互联网已基本实现了全民化。在此背景下,移动互联网络、手机终端和体育相结合的体育健身类APP就有了发展的物质基础。体育健身类APP能够记录运动的轨迹,同时提供能耗数据和指导性的建议,它已经成为了运动爱好者们手机中必不可少的一款应用了。虽然体育健身类APP具有非常大的用户基础和极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其自身还存在着诸如用户体验较差、盈利模式落后等问题,使其发展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阻碍不小。故此,我们有必要对体育健身类APP的内涵、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建议,以便能够促进该类APP更好的发展,为全民科学健身提供更大的助力。
体育健身类APP指的是以手机终端为载体的、能够帮助用户记录并分享其运动健身的数据,同时还可以提供个性化建议的第三方应用软件,此类软件重在针对不同用户需求提供体育健身内容,一般不包括体育新闻及游戏等。根据内容和用户需求的不同,体育健身类APP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以跑步、健身等运动项目为主的健身类 APP,如“咕咚”、“悦跑圈”、“Nike+”等,此类 APP 在模式上相似,主要是实时监测运动数据并提供在线分享和好友PK等功能,同时为了增强用户使用黏性,还提供一定的奖励措施;二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整合线下场馆资源为用户提供场馆预订服务的场馆类 APP,如“动起来”、“百动体育”、“趣运动”等,此类 APP能够为用户智能匹配最近距离的、符合需求的场馆,并提供预定服务;三是以在线健身指导为主的健身类APP,如 “每日瑜伽”、“Keep”等,此类APP主要是通过个性化的定制课程、真人在线健身互动和健身成果动态分享来吸引用户;四是以私人教练为主的O2O模式健身类APP,如“教练宝”、“健康猫”等,此类APP主要是以免费和补贴为手段吸引上游教练资源和下游用户资源,为上下游用户提供直接对接的平台,然后等上下游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较大用户使用黏度时,再从教练报酬、用户学费和增值业务等方面实现盈利。体育健身类APP的特点:一是不受时空限制。只要手机在手,便可随时记录下运动数据,并将数据上传至云存储,利于用户比较和制定适合自身的运动计划;二是较之传统锻炼更为科学化、便捷化。健身类APP不仅能为用户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健身建议,还能够为用户推荐运动装备及食谱等,较之传统自我摸索式或是请私人教练式的锻炼更为科学化和便捷化;三是极大地拓展了社交圈。体育健身类APP能够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为用户提供与他们体育运动爱好相似的用户群体,用户可以在线随时随地交流自身有关场地、器材和锻炼等的心得体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自身的社交圈。
首先,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全民健身政策的推动下,体育健身爱好者越来越多,在线运动APP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自主健身的首选。据《2020年中国运动健身APP行业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2月,运动健身APP行业活跃用户规模已达到8928万,同比增长了93.3%,并且增长速度不断在提升。由此可见,体育健身类APP已经形成了极大规模的用户群体,数字化、科学化的健身方式有望成为未来体育健身的主流;其次,据《中国移动健康用户数字行为专题分析2019》显示,体育运动健身类APP用户的男女比例分别为49%和51%。从年龄层次上来看,40岁以下的中青年用户是此类APP的主要目标群体,尤其是31-40岁的人群占比高达40%,远高于全网水平的30%,这说明消费能力较高的年龄层群体更为关注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从地域分布上来看,超一线和一线城市人群占比高达60%,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城市健身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大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和健身意识相对较高。再次,从体育健身类APP市场竞争方面来看,同类产品与可替代产品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以跑步等运动项目APP为例,该类APP主要就是记录用户运动数据,并提供数据的分析和分享等服务,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微信、QQ等平台也能够提供该类服务,且智能穿戴设备(如小米手环等)的出现,也对这些以运动项目为主要服务功能的APP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最后,体育健身类APP同类型产品之间在功能和服务等方面存在激烈的竞争。以“悦跑圈”、“悦动圈”和“咕咚”为例。“悦跑圈”首创线上马拉松,以比赛形式增强了用户的成就感,并且多媒体的灵活应用也极大地增加了用户体验的舒适度和使用黏度。“悦动圈”以红包福利的形式增加用户依赖度,同时推出陪跑、场馆预定等功能,在方便用户使用的同时,也便于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实现服务的精准投放。“咕咚”主要专注于用户场景化的运动模式体验。由此可知,体育健身类APP如果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有辨识度,而这目前来说,对绝大多数的体育类APP而言,是极具有挑战性的。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APP市场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大量的创业者进入这个相对而言监管较为宽松的市场,相互间的模仿、抄袭等恶性竞争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在华为手机应用市场中以“健身”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就会出现一百多个相关的APP下载推荐,这些APP的界面风格大多相似,并且内容上也差别不大。由于内容同质化较为严重,没有针对不同人群做产品服务的区分,就使得用户无论下载哪种健身APP,所得到的信息与服务内容大同小异。
一直以来,体育健身类APP市场针对女性减肥和形体塑造的软件数量都要远远超过男性,这种情况在2014年“美柚”和“大姨吗”两款针对女性健康生活的APP获得巨额融资后愈演愈烈。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女性确实是具有较大市场规模的目标客户群体,另一方面也是运营商对市场细分的忽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们健康生活意识的加强,体育健身类APP的用户结构也将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如果运营商不能够紧随其变,就会陷入发展的困境之中无法自拔。
智能手机上的体育健身类APP受硬件环境的制约,并不能准确地记录并计算用户所有运动消耗的卡路里。例如,用户在跑步时,体育健身类APP可以累计步数并将其换算为消耗的卡路里,但是用户在瑜伽或是网球运动时,根据累计步数计算的消耗卡路里很显然是不准确的。即便近些年开发的与体育健身类APP相匹配的智能穿戴设备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但是一则这些穿戴设备价位还是较高,二则受到应用环境条件的限制,其在数据采集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的。所以说,体育健身类APP在数据采集方面还是有待改进的。
时下的体育健身类APP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完全收费、特殊功能收费、广告推广盈利和运动品牌推广盈利。虽然大多数完全收费的APP界面设计十分美观,并且功能也比较完善,但是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付费软件的下载量和付费使用量仅占免费软件的1%,潜在客户流失情况十分严重。广告推广盈利是体育健身类APP最大的盈利模式,但是相对而言其用户体验较差,尤其对那些希望通过APP获取健身知识信息和技能的用户来讲,广告是尤其不能容忍的,故此该类APP的用户流失率也是相当大的。
针对体育健康类APP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可以采取政府有关部门、运营商和用户三方共同监督的方式加以改善。具体做法是:政府有关部门出台针对体育健身类APP发布虚假不实内容和抄袭同类软件等问题的处理性文件;运营商应加强对相关软件的审查力度,严禁问题APP上架;用户可以利用APP商店的评价系统对软件进行使用体验的评分。对APP商店的评价系统进行优化,对评分过低的APP不仅要下架处理,还要降低其运营商的信用值。
体育健身类APP市场的细分很重要,应该改变偏重于女性群体的现状,着力开发出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不同运动偏好的兼具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健身类APP。只有APP自身具备了核心竞争的优势,才能够借着优良界面设计和推广的东风而获得大量潜在客户群体的青睐。另外,也可以尝试用户奖励性体育健身软件的开发,如“派步APP”、“乐行走APP”等,用户可以通过个人运动目标的制定和实现,得到相应的运动和推广奖励,在运动健身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奖励的快乐。
体育健身类APP作为依托于手机终端的第三方软件,如果想要对数据采集功能进行改进,就需要与手机制造商合作共赢,积极地促进手机制造商提升硬件技术。同时,还可以通过优化现有的数据采集算法流程,以及研制更智能化的穿戴设备等方式,对数据采集功能进行改进。总的来讲,数据采集功能的改进需要手机设备制造商、APP软件开发商和运营商三者通力合作方能得以很好实现的。
一方面,需要注重用户体验的良好,在界面和内容方面要有保障,要有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流畅的屏幕显示,以及科学专业、功能相对齐全、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内容,这个是获取用户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探求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不要闭门造车,要将眼光放在互联网上其他的盈利模式,如增值服务和O2O等模式。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原有的盈利模式进行改进,例如,收费的APP可以采用降低售价,或是用户积分奖励购买服务等方式;免费的APP可以增加具有附加功能的收费项目,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决定是否购买,不购买也不影响其他免费功能的使用。
随着人们健康生活意识的不断提升,具有科学化、便捷化特点的体育健身类APP必将成为未来健身发展趋势。针对体育健康类APP存在的问题,从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细分APP的应用市场、改进数据采集功能和探求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改进,必将有效地推动体育健身类APP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人们的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