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之需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021-03-06 18:05邹明松何文盛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

邹明松 何文盛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0)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随着国家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的重视,除开展体育运动活动外,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也极其重要。学校不仅要增强体育设施,更应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的学习和增强体育精神的培养,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本文通过对CNK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学生体质健康”为主题的检索,对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心理问题的整理,分析当代学生亚健康问题及产生机制,结果显示当代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平衡:学校及学生重学习于体育锻炼,校园体育设施不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低迷,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不强,身体素质偏低,心理健康问题较多。此现象可看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为国家政策提倡,更是学校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举之措。

1、文化之基: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1.1、校园文化

文化是民族精神之基础,是人类文明之载体,是人类社会之信仰。文化承载精神,精神体现文化。学校是教职工和学生的工作环境与学习园地,是以修习为核心的社会缩影。校园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是校园建设人的“生态”基础,是校园中弥漫着的精神文化,乃至可以说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与校园主体的生活参与和校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都改变着校园主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文化氛围中汲取营养,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分为隐形与显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呈现的内容会潜移默化的激励和促进学生精神升华,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为学生营造一种可向性、健康性、愉悦性的氛围,使其在此文化熏陶的氛围下可向性健康发展。

1.2、体育文化

体育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的一种形式,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体育文化纵向维度也在历史潮流中不断变迁,从原始狩猎祭祀到封建尚武精神,从近代体育外交到如今女排精神,体育文化的出现既满足了生理需求,又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体育文化的存在即是社会发展阶段的需要,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体育文化不仅会促进“体育意识”形成还会促进体育学科发展。

1.3、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精神产物,是产生于校园里的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是在校园内主体进行的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竞赛等行为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狭义上讲是校园主体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校园体育文化是以精神层面为主导,以物质层面为基础,以行为层面为形式的系统。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校园中的主体即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受益者。通过自身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潜移默化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学校发展的潜在力量,一旦形成校园体育氛围,将会对全校师生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在体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2、强体之魄:校园体育文化功能

2.1、野蛮其体魄

(1)科学规律的锻炼方式。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形式的活动,通过对身体的刺激使机能得到适应性反应,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校园体育运动广受师生的热爱,最主要的根源还是因为体育的健身功能。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如没有充分的准备和正确的运动方式,即会导致在运动中损伤,反而事与愿违。校园中的体育教学也是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授学生正确的锻炼方法,通过营养物质摄入补充所消耗的能量,提高肌体工作能力。运用正确的运动方式减少运动损伤,提高新陈代谢和血循环速度,达到改善身体机能状态。在校园内的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都会使学生所学的正确运动方式得到运动,提高积极性持续保持健康状态。

(2)树立终身体育价值观。

毛泽东说“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吕氏春秋·尽数篇》:“流水不腐,户牖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懂。精不流则气郁”。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过于安逸、闲散的生活不符合生命的意旨。体育文化是以健康为导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科学而符合自身条件的运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运动在于锻炼,锻炼贵在坚持。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教学、课外活动、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的多元体育参与,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下,以运动技能为形式,以健康体育知识方法,进行正确的体育活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在未来生活过程中满足自身的健康需求。

2.2、文明其精神

(1)树立正确的人格和价值观。

“无规矩,不成方圆”,遵守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进行体育运动的第一要义,在校园体育活动中,从小培养学生要遵规守矩,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学校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都需要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品格。学生经常代表班级或队伍参赛,要学会发挥团队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每一次的比赛中,只有积极进取、努力拼搏才能突显自己的成绩,体育锻炼的每一份坚持和努力都能看到成效。校园体育文化在学生的成长过程树立正确的人格建设和价值观。

(2)培养体育精神。

校园体育文化来源于师生的体育活动中,体育活动中诞生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以体育为载体,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超越自我,追求成功;超越有限,追求无限。在超越中磨砺自身的刚毅之力和顽强气魄,培养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是发泄心理压力的有效办法,校园体育的参与会让学生感到愉悦和轻快,这能有效缓减学生的学业压力,保持饱满和旺盛的精力。体育参与实质就是竞争,有胜利必然会有失败,在挫折中成长,遇到事情能够冷静面对。通过体育的失败中磨砺自己,提高自我超越的能力,改善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校园体育文化不仅能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状况,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

3、唏嘘之状:学生身心发展问题

3.1、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

通过CNK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检索,以“学生体质健康”为主题,检索出7537篇文献(2000-2020),其中2010-2020年发文量为5756篇,近十年的发文量占近20年的76%,近十年来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成为研究热点。根据有关调查,中小学的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爆发力等素质都呈现下降趋势,肥胖率和近视率呈上升趋势。肺活量是代表呼吸机能的强弱,学生在体育课上跑100m、200m就累得气喘吁吁。速度、力量、耐力、爆发力是身体基本素质,学生进行短时间的体育活动就感到肌肉酸痛、乏力。肥胖指数是衡量一个人的健康标准之一,肥胖也是“三高”症状的诱发因素,在校园学业压力下的久坐不动导致校园中随处能见的“豆芽菜”、“小胖墩儿”。学生患近视年龄逐渐降低,在不少的小学中就出现戴眼镜的现象,缺少户外活动导致眼睛视疲劳得不到缓减,导致近视度数不断上涨。学生群体感冒人群增加,也是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身体机能下降导致,所以不难而知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因为缺乏体育锻炼,身体机能得不到刺激和机能对低强度活动的适应性,导致身体机能退化。因此,改善学生体质健康刻不容缓,除了教育政策的外部驱动以外,更应该从校园体育文化入手增强学生的内驱力,提高体育认知、情感,促进体育技能、行为;以健身知识改变认知,提升体育参与动机。

3.2、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通过CNK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检索,以“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检索出25719篇文献(2000-2020),其中2010年-2020年发文量为17717篇,近10年的发文量占近20年的69%,近10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研究重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学生缺乏心理准备面对当代复杂的社会环境,这也导致在校学生出现了偏执的心理问题,甚至有出现辍学、校园暴力和自杀等过激行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开始逃避现实沉迷于虚拟世界寻求安慰,让脆弱的心理防线崩塌,最终封闭自我、自暴自弃。在学校中不敢与人交流,与校园环境产生陌生感,形成自负、孤独、恐惧等消极心理。在学习上,长期面对沉重的学业压力产生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极易产生轻生念头。除了增强体质健康以外,心理教育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平等、友爱的氛围,经历挫折,克服困难,体验进步和成功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刚毅之力和顽强气魄。让校园体育文化无形的感染力带动学生的体育参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4、勃发之际: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当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问题,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方式,通过显性、隐性和半显性三个方面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潜移默化的灌溉学生。让学生在沃土中成长,在艳阳中绽放,并且掌握体育科学知识,指导长期体育生活。

4.1、显性文化建设(物质)

校园体育显性文化是以有物质为形态的载体,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要素,包括场地设施、体育器材、雕塑、壁画等,能直观的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有形的文化氛围中植入理念。

场地设施与体育器材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场地设施的出现也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对运动的需要。校园中体育场地设施的颜色、形状、美观度都能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场地周围的栏杆、围网能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当看到校园内的体育雕塑和壁画时,在不经意间就传达了浓厚的体育精神,能营造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运动服饰也是校园显性的体育文化,衣服的整齐划一会使学生感知集体的存在,能与体育融为一体,让学生产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感召力,以及各种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思想物化品。

所以,不能忽视校园显性体育文化,它们有很强的表现性,能随时在潜移默化学生的成长。在校园体育显性文化建设中要注意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体现其文化底蕴,突出体育文化内涵,设计具有艺术美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2、隐性文化建设(精神)

校园体育隐性文化是通过体育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树立正确价值观、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产物,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核心。开展校园活动融入体育元素,创造出体育氛围形成体育意识。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体育活动增加学生的体育参与,组织学生观看比赛欣赏体育魅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热爱,触发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养成。通过体育活动参与,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品质。

组织体育知识竞赛,通过以赛促练的形式提高学生对体育的了解,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指导学生的长期体育活动。

开展有关体育的宣传讲座,邀请体育专家或地方性体育明星,介绍体育赛事、体育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讲述体育明星的个人成功历程,传达体育精神,赋予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精神品质,将体育的拼搏精神融入骨子里,激励学生不断的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加强运动队伍建设,运动队是学校对外宣传的名片,能够将全校师生凝聚在一起。形成校园的特色项目,例如,足球特色学校、网球特色学校等。形成强势的特色项目成为师生谈论的焦点,促进学生对体育的关注,带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

举行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体育文化节,拉近师生关系,建设和谐校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确定校园口号,校园口是校园体育精神的升华,是经过长期的校园体育活动所凝聚出来的产物,是全校师生的向心力和推动力。

创办校园特色刊物,对文化成绩有进步的、体育成绩突出的、班级比赛荣誉以及好人好事进行宣传,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在校园体育隐性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校园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谁远谁近?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