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理论研究

2021-03-06 18:05李艳霞白广昌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大学生体育

李艳霞 白广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5)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内涵稳定,外延宽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古往今来,众多的学者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对它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的阐释,但综合起来,却具有基本的认同点。即: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和谐,重视人的自由、平等、幸福、尊严、权力、生命价值和意义,体现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彰显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整体完善,是一种理性认识、情感体验和实践规范。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大学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所在。现代大学,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但任何一种职能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领。所以,大学教育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能否给予大学生正确的人文精神教育。而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基本途径之一的体育教学,更是不容忽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突出学生为体育学习的主体,培养大学生体育能力,注重大学生体育方面个性化发展。

1、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公德方面,行为举止不文明,公德意识淡漠;心理素质方面,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走极端;合作精神方面,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喜欢突出自我,较少考虑集体利益;学习方面,大学校园弥漫厌学情绪;自立性方面,大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父母的过分呵护下,独立性和自立能力都比较缺乏。

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学理念的功利化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为适应市场需求、追求办学利益最大化,治学理念的功利化倾向不断加剧,忽略了对“人”的全面培养;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的逐年扩大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的扩大导致办学质量的下降,引起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面对残酷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更多的是注重对专业、生存技能的学习和提高,而忽略了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提高;科学主义的过分倚重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大学教育过分倚重自然科学,而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完整人格的塑造越来越处于边缘化,人文精神缺失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欠缺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学态度、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等方面,这一切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1、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1)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高校体育教学在振兴民族精神、增强团队意识、促进身心发展等方面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本身所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是不容忽视。所以,只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融入,才更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所真正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定了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人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意蕴。此外,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都要求人文精神贯穿其中,如此看来,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融入无疑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大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决定了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趋于完善、成熟,在与自身、他人、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的成长过程中,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情感等也日显成熟和理性。单纯的体育锻炼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他们内在的自我教育理念,也无法使其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与释放。他们所需要的是在轻松愉快的体育教学氛围里,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全面提升。这都表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根本需要。

2.2、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可行性

(1)高校体育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这种促进作用集中体现在:首先,有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增加人与人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进而促进彼此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人际交往;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改善个人的生理健康程度,同时也有利于自我心理素质的完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再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合作意识。体育教学(特别是集体性质的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最后,有助于唤醒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竞争既体现于对自己的挑战,也表现在与他人的对决。竞争意识的形成对日后个人的自我超越与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均大有裨益。

(2)高校体育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高校体育教学以身体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其强身健体、审美育德、寓教于乐等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课程都无法比拟的;高校体育教学有其特殊的时空属性,更接近于人类学习的原生状态;高校体育教学能够自然地运用示范等直观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也更为便利,切实体现出教育对人的主体性关注。

3、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策略初探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大学人文精神的宗旨所在。学生是大学的主体,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方面,均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要求及真正需要,做到因人施教;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系统训练的最后一站,是对前期体育教育的深化,更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形成体育锻炼技能以及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向学生传递“终身体育”这一理念。

3.2、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甚至可以说,“在体育教学中搞好人文精神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知识基础、专业水平、道德修养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以提升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前提,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关键。

3.3、完善“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

课程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如果评价系统脱离人文精神,它就会阻碍人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完善“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首先,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要具有全面性。这种全面性主要体现在:(1)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更应强调评价的改进完善作用,既评价是为了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2)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从而赋予学生人性化和弹性化的发展空间,等等;其次,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要具有人文性。作为相互独立的个体,不同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天赋、努力程度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在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这种不同。

3.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以其浓郁的学术气氛、严谨求实的学风影响着学生,是一种无形的课程资源。在体育教学训练场馆里,悬挂体育名人的画报,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上进;摆放团体或个人奖杯,不但增加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更潜在地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这些都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从主观层面来看,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营造出一个相互尊重信任的、自由平等的体育教学氛围,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3.5、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新时期的人文体育教学必须要优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索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高校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技所提供的便利条件,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新途径。

4、结论

在现行高校体育教学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体现人文精神,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势所趋。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将有力地促进体育课程的改革。高校体育将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更科学、更具有实践意义的改革,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高校体育教学朝着培养学生参与运动、养成习惯、掌握技能、学会保健、提高素质、增进健康等这些新的目标发展,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真正渗透进人文精神。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大学生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大学生之歌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