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按摩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功效研究

2021-03-06 13:45杨扬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学说机体运动员

杨扬

(青岛市技师学院 山东 青岛 266229)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百度百科查阅相关文献,以“按摩”、“运动性疲劳恢复”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找出按摩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主要功效。

1.2、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按摩、运动性疲劳相关资料的分析,大量阅读相关书籍,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本研究是在掌握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把按摩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功效进行归类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运动性疲劳现在主要有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突变理论、自由基损伤学说六种,在这其中影响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不同运动项目能够引起了不同的生理代谢。

(1)衰竭学说。

衰竭学说又称能源耗竭学说。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机体内能源的消耗关系密切,机体在运动过程的中,会消耗体内的能源物质,能源物质耗尽就会出现运动性疲劳。研究发现,机体中主要能源物质为糖原和高能磷酸物,当这些能源物质耗尽之后出现运动性疲劳。不同运动强度、时间所引发的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也是不同的,再补充能源物质后,运动性疲劳有一定缓解。

研究发现,在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中,运动员身体中的ATP和CP是主要供能物质,因此运动员在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中,ATP和CP等高能磷酸物的快速消耗将会引发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得出以下结论,通常在出现运动性疲劳时,运动员身体中ATP的浓度下降不是很明显,但CP浓度下降显著,在一般情况下,CP浓度的下降的速度与运动员进行运动的强度大小密切相关,强度越大,CP浓度下降越迅速,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也就越快,ATP浓度不是影响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主要因素。

根据运动生理学机制,在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中,运动员机体主要依靠糖原供能。实验证明,机体在长时间运动过程中,血糖浓度会出现明显下降的情况,在这同时身体各部位就会出现疲劳症状,如果补充糖类物质,机体的运动能力将会开始逐渐恢复。因此,血糖含量影响着机体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疲劳。

(2)堵塞学说。

堵塞学说(代谢产物堆积学说)认为:人在运动后,体内会有许多代谢产物不断堆积,达到一定数量后不能及时清除从而产生运动性疲劳。当今国际上较为认可的观点为,当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乳酸会发生堆积从而导致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在1907年,弗莱彻和霍普斯金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肌肉的疲劳伴随着机体中的乳酸浓度会升高,分析得出机体中血乳酸浓度的升高能够引起运动性疲劳。此外,血氨浓度的上升也会影响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3)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

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认为,血液中PH值的下降从而破坏了水盐电解质的浓度以及血浆渗透正常平衡。美国哈弗大学研究人员曾发现:人在高温作业下进行工作,身体会分泌很多汗液,从而导致工作能力下降,当达到严重疲劳的程度时工作将无法进行,补充水分对缓解运动性疲劳作用并不明显,只有及时补充0.04%-0.14%的生理盐水溶液才能使运动性疲劳有所减缓或消除。当体内的离子平衡被破坏时,机体也会出现运动性疲劳状况。

(4)保护性抑制学说。

保护性抑制学说认为,大脑皮层保护抑制会产生运动性疲劳。主要以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为首,在机体运动时神经细胞将会长时间兴奋,这样就会加大消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机体的大脑会为了避免过度消耗启动保护性抑制。莫索实验发现,当人的手指通过拉起重物而产生疲劳后,改用电刺激的方法刺激屈指肌后,手指将能再次举起重物,这就证明上面所描述的疲劳并不是肌肉的原因,而是神经中枢的抑制造成。

(5)突变理论。

突变理论认为,疲劳是运动过程中许多生理、生化变化的综合作用,以肌肉工作能力下降为明显特征。爱德华兹在1982年研究发现,能量的消耗、力量的下降以及兴奋性的丧失是同时的三维空间关系,一同影响着运动性疲劳,这种说法打破了单一影响因素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从多方面、多因素分析运动疲劳的影响因素。通过他的研究发现运动性疲劳的产生直接关系着运动能力的衰退,用一个比喻,可以将其说成为一条链的断裂。同时在这条控制链当中,影响的任何一个因素都至关重要,不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运动员身体产生疲劳。在这个前提之下,突变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是是众多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6)自由基损伤学说。

自由基主要包括氧自由基、过氧化氢、单线态氧等。他们是指游离外层轨道的不成对电子,这些物质化学性质较为活泼,通过氧化反应生成对有毒的过氧化物。同时过氧化物会分解为更多的自由基,形成恶性循环。这些自由基会攻击其他双键,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运动性疲劳的产生。经研究发现,在运动员运动过程中,抗氧化活性酶增加、耗氧量增加、能量代谢加强、胞浆中钙离子浓度的升高都将使自由基过多。

综上所述,对运动性疲劳进行辩证类分型,从运动性疲劳的临床表现看,属于“劳倦”,也有人将其归入“虚劳”的范畴。在训练比赛中出现的疲劳与中医中的疲劳有所区别,结合中医和运动训练的知识进行分类,常见运动疲劳中医症候分型有筋肉疲劳症、运动性失眠症、脾胃功能失调症、肾气不足症和月经失常症5种。

2.2、按摩的作用机制

邱明(2013)研究发现,按摩可以通过头面部操作手法,腰背部操作手法和人体各部位的调节手法,在一定时问的手法作用下,使气血能通过经络运行全身,营养机体,保证脏腑器官和各部位的生理功能协调统一,维持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保卫机体。

按摩的治疗是相对整体的、全局的、宏观的,主要针对头面部、腰背部、胸腹部,运用能量守恒原理,通过能量转换,促进血液在身体能更好的运输。采用的是打通人体经络的效应原理,通过刺激,传导能量反馈,使患者的大脑接受到相应信息,促使患者自我调节自我修复,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按摩采用的是中医学原理。简单的说就是借用医生的按摩进行刺激,然后通过中医中的经络系统和现代医学中的神经系统进行信息反馈,刺激病人的免疫系统使其更加活跃,从而促进自我恢复能力的提升,达到治愈疾病获得自身平衡的目的。相比于药物治疗,见效相对较慢,但更有益于自身各系统的增强。

2.3、按摩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1)按摩对中枢神经系统恢复的作用。

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依靠的是反射弧。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项运动中,首先是通过神经感受器接受刺激,然后向大脑皮层传导信息,起到强化刺激的作用,之后产生相应效应,从而形成各技术动作,在这一过程中,会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得到加深。

研究发现:按摩作用特点体现为整体性和中枢性,因而对技巧性强的运动项目训练所致的以神经性疲劳为主的运动疲劳,采用循时点穴与健脑按摩可能更相宜。

运动员在开始训练前都会做相应的准备活动,在进行准备活动时一般选用时间短频率高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的刺激神经系统使其兴奋,从而使运动员发挥更好的竞技水平。在训练或比赛之后,一般采用时间相对较长、频率较慢的放松运动使运动员缓解亢奋的情绪,达到恢复体力,消除疲劳的效果。按摩作为一种物理刺激手段,通过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反应能提高运动员的感受敏锐性,缓解运动员紧张的情绪,增加神经系统的调节技能,从而恢复更好的训练状态。

(2)按摩对运动系统恢复的作用。

运动性疲劳中包括骨骼肌疲劳、心血管疲劳和呼吸系统疲劳,这属于运动系统的范畴,通过按摩的物理刺激,可以进行能量的转换,生成热能从而促进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为肌肉细胞提供更好的营养,促进乳酸排除,修复受损的组织,从而达到消除疲劳的效果。在运动后进行按摩还有促进机体消化、吸收的作用。

罗军(2000)对50名运动员应用按摩加中药蒸汽浴消除运动性疲劳,总有效率达93.5%;消除常见的头晕、头痛、失眠和全身乏力酸痛等症状有效率也在80%以上,疗效显著。张鹏(2014)研究发现,按摩可以促使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加和吞噬能力的增强,白细胞分类变化中淋巴细胞的比例也相对升高,同时中性细胞减少。还可加强运动后肌肉的局部血液供应,促进血液循环,增大肌肉放松时的血流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相关研究的了解,发现有关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相对较多,但针对按摩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研究较少,按摩通过实践证明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是有作用的,并且作用明显,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可促进乳酸等代谢物的排除,缓解因乳酸堆积而产生的运动性疲劳,从而缓解肌肉酸痛、头晕等症状;第二,可促进血细胞能力的增强,促进营养物质的供应,加速血液流动,从而缓解运动性疲劳。加强对按摩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更好的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研究的完善,还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我国中医的更好的传播与发展。

3、结论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水平越来越高,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方法将越来越完善,按摩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效用也将越来越清晰。通过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和按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解,发现运动性疲劳简单的来说就是运动过后,机体负荷太大从而导致身体功能下降,与此同时,按摩对中枢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恢复都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提高了机体的血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提高氧和血红蛋白的恢复效率;还可以增加神经系统调节机能,缓解肌肉紧张度,提高神经、肌肉活性,加速肌肉中乳酸的排除,因此按摩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学说机体运动员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邓俊峰作品选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