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健
(桐乡市卫生学校,浙江 桐乡 314500)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促进了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但我国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严重滞后,没有建立独立、完整的养老服务类教育体系和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养老护理人才培养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
目前,我国有3 750万名老年人需要照护,按3∶1的比例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 00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而我国仅有100万名左右的养老护理人员,且许多养老机构只“养”不“护”,因此,养老护理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1.2.1 课程体系不完善 据教育部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调查显示:开办护理专业的学校中,老年护理学课程约为40学时,其中理论课约为32学时,实践课程约为4学时。学生只能简单学习老年护理的基础知识,缺乏实践技能训练[1]。另外,老年护理学科的发展也远远不能满足养老护理的需求,总体而言,我国老年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严重不足。
1.2.2 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我国开设老年护理课程的学校,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弱。另外,由于实训室设备陈旧,学生实践内容仅限于基础的护理,缺乏真实的体验[2]。而老年护理的特点在普通的模拟实训室是感受不到的,致使目前老年护理职业教育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
为了破解传统护理教育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相对分离的格局。我们提出建设集教学、经营、培训、服务四位一体的经营性、共享性、开放性的实体化老年护理院,积极探索中等卫校的办学创新之路,推进教学与经营的无缝对接,对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高养老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年护理院是学生实践操作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基地,也是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和掌握各科护理技术的重要环节。
2.1.1 硬件工程 基建指标6 000平方米,建立基础护理学综合实验室、基础医院实验室,投入250万元添置实验设备,并于2018年底完成,总投入3 600万元。
2.1.2 装备设施 按国家级评审标准及三级医院标准,建设老年护理院。装备设施适度超前,学生练习工位数量充足,内部信息化联网,能够培养校内外护理专业人才、老年护理专科人才和农村社区护理人才。护理实训课程自开率达100%,能开展护理学科项目研究。
2.1.3 功能设置 集教学、经营、培训、服务为一体的老年护理院,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3]。能按照三级医院护理工作流程及岗位要求,对人才培养进行周密的计划。设备配置档次高,既有国内护理技能操作的必备设备,又引入了国外较先进的仪器设备。采用现代医院护理管理新模式,引进先进的国外老年护理院建设理念,从人员培训、设施利用、护理科研、对外服务等方面开发和实施与临床护理紧密相连的培训项目,如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乡村医生培训等。
依据共育、共担、共享、共赢原则,建立校企一体化长效运行机制,以产带学、以学促产,保障产教融合长期稳定进行。
2.2.1 探索学校与产业合作的管理机制 学校与附属老年护理院搭建深度合作平台,学校委派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学校中层领导担任老年护理院领导,老年护理院管理者全方位介入学校教学、实践等环节,实施“养护医教”四位一体的合作管理机制。
2.2.2 建立学校教学与医护岗位轮换机制 学校以学期为单位,根据课程安排,对“双元”型(具备双重执业资格)教师实行教学与医护轮岗制,破解教师与临床脱节的弊端。如第二学年教授护理实训技术的教师,第一学年就安排在产教融合型老年护理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2.2.3 健全校企共管共育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学校与老年护理院共同研讨专业课程教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教学主管科室与老年护理院医务部门在专业上对接;护理教研室与护理部在实训项目上对接;学校与老年护理院在校企合作上对接,形成三对接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完善了校企一体化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4]。按照《老年护理院学生见习规章制度》和《老年护理院优秀义工评分标准》,从工作作风、服务态度、突出表现等方面,通过自评、义工之间互评、本组护理人员推荐的形式完善学生考核制度,增强学生积极性。
2.3.1 建立以“1+X”证书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与老年护理院共同开发课程,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职业素养、行业标准、安全生产、工匠精神等纳入课程体系。努力使学校技能课程和医院岗位课程同步实施,将学校专业课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再将每个模块分解成若干个岗位工作,每个岗位工作分解成若干个教学项目,开发现代学徒制实训教学项目。在课程设置中,将各种护理任务所需的岗位知识、技能和能力整合重组成核心课程。实施学历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养老护理员证书、保健按摩师证相结合的“1+X”证书教育。
实践课程体系适当精减基础理论,增加实践课程,实践与理论课程达到1∶1。达到基础课理论够用,专业课理论实用。调整合并基础课,增设人文及社区课程。打破专业课程的学科体系,形成以“核心课程+项目教学”为主体的专业课程模式。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情境,以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3.2 建立渐进式教学模式 护士是技能型人才,课程设置应突出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我们采用渐进式教学模式,交互渗透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和职业情感。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教学组织形式,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安排学生尽早进入临床,边理论边实践,让学生提前熟悉医院环境、护理工作和服务对象。
2.3.3 实施全真式的实训教学 将学习场所由学校延伸到医院,即学校教学与医院工作场景融合,让学生入学就接触临床,感受医院真实的环境,使教学与临床零距离,在真实环境中感受医院文化,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提高学生融入职业角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产教融合的养老服务实体突破了学校与企业、教育与职业、学习与工作的界限,改变了教育局限于校园、定位在课堂的局面,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对接。
首先,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实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理念的融合,突破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的“围城”。其次,知识与技能的对接,给予学生更丰富的知识与能力的组合。最后,理论与实践的对接,逐渐形成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渐进式教学模式。学校也在对接实践中,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开启了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对接整合、产教融合的新模式。
3.2.1 探索了“双元”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 学校依托附属医院,积极探索“双元”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双元”型的教师指具备双重的执业资格,既能在医疗机构顶岗工作,又能在教学中开展理论和实践教育的教师。有效革除了以往医护教师只会教书不会从事临床实际工作的弊端[5]。我们通过内训、外引、兼聘等方法组建一支高标准的“双元”型师资队伍,提升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实现学校和产教融合型老年护理院人力资源的共享。
3.2.2 完善了产教融合机制 由护理专家、学校领导、附属医院管理者、专业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定期调研,明确养老护理行业的发展趋势;定期召开会议解决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层面规范和推进产教融合的进程,逐步形成校企管理的平台与机制,促进了校企一体化发展。
3.2.3 构建了以“1+X”证书为导向职业资格体系和技能标准 我校以“1+X”证书为导向,建立了统一的职业资格体系和技能标准,由院企双方协商,并负责制定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和培训政策,实施学历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养老护理员证书、保健按摩师证等相结合的“1+X”证书教育,规范了现代学徒制的培训模式,保障了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