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媛
(吉林省双辽市城区畜牧兽医站,吉林 双辽 136400)
病毒性关节炎主要是禽呼肠孤病毒感染所致,病鸡表现关节腱鞘出现炎症或关节肿大,跛行也是病鸡感染此病的主要特征之一。禽呼肠孤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的盲肠扁桃体中,跗跖关节及粪便中也有此病毒,主要通过卵黄囊及绒毛尿囊膜接种而于鸡体中繁殖。此病毒具有较强的外界环境抵抗能力,0.5%的有机腆对此病毒具有理想的杀灭效果。
此病属于家禽常患的疾病之一,4~6 周龄肉鸡多发,其中,1 日龄雏鸡最易感,日龄越高患病几率越低。病鸡感染后病毒在其体内存活时间较长,且可通过与健康鸡直接与间接接触而传播,种鸡患病产生的蛋也携带病毒。该病的传播速度较快,且四季均可发病,病鸡的排泄物中含有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
该病的潜伏期为1~14d,感染后病鸡出现食欲不振、精神不佳,不爱行走,跛行明显,站立姿势也与以往不同。通常其跗关节上方的健囊两侧有明显的肿胀与发热现象,无法弯曲,患病初期较为柔软,病情加重后日渐僵硬,且存在腓肠肌断裂现象。病鸡进食量逐渐减少,有贫血及消瘦现象,生长发育速度较慢,部分病鸡会死亡,其他病鸡为慢性发病。慢性感染的病毒也存在极为显著的跛行现象,且生长缓慢。检查其腿部可发现其跗关节及趾关节肿胀变硬,但无明显发热。无其他疾症,部分鸡群呈隐性感染,通过屠宰可见其跖屈肌腱明显肿大或关节有炎症。此病的感染几率可高达100%,但仅有10%以内的病鸡会发病,病死率相对较低,仅为6%左右。种鸡及蛋鸡感染此病后产蛋率会有所下降。
剖检可见病鸡的跗关节及跖关节处的肌腱明显肿胀,腱鞘膜厚度增加,且关节腔内有黄红色渗出物或干酪样物,关节运动较为僵硬。
采集病鸡跗关节液或脾脏等病料将之接种于5~7 日龄的鸡胚发现,仅需3~5d 鸡胚即会死亡,收集病毒液并通过荧光抗体染色可鉴定与分离出呼肠孤病毒,可确诊为病毒性关节炎。
部分肉鸡发病后有关节肿胀或跛行表现,但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症状。
5.1 VA缺乏症,鸡腿出现脱腱现象,且其足部或趾皮肤会出现出血或龟裂现象,且患有足垫皮炎症。
5.2 缺锌症或缺铜症,此疾病也会出现跗关节肿大现象,且腿脚皮肤呈现出磷片状,两腿变软,病鸡会失去运动协调能力。
5.3 新城疫,病鸡常仰头或出现瘫痪现象可能是患有新城疫病,也可能是体内缺乏VE或硒元素。
5.4 缺乏钙、磷或VD3,缺少此类元素,病鸡的腿部无力,常蹲伏于地。
5.5 滑液囊支原体感染,感染此病的病鸡的关节也会明显肿大,且有跛行表现,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效果判断是否为此病。
6.1 加强饲养管理
由于病毒性关节炎并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应着重进行此病的预防。养鸡场应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设置饲养密度,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同时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消毒制度并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可使用0.5%的有机碘消毒。严禁从疫区内引进种蛋或鸡雏。
6.2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疫病多发区应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应在活疫苗接种后的5d 后再接种灭活苗。如雏鸡没有母源抗体,6~8 日龄的雏鸡无需接种活疫苗,应于8 周左右再进行活苗免疫接种,应于开产前的14~21d 注射灭活苗,通常雏鸡21d 内不会感染病毒性关节炎病症。采用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相结合的方式对鸡群接种,免疫效果更为理想。
家禽养殖业不仅可为消费市场提供丰富安全的蛋肉产品,还可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与推动肉鸡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养鸡场应对肉鸡病毒性关节炎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加强饲养管理并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有效降低此病的发病率,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为肉鸡产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