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婷
(广西梧州市万秀区龙湖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 梧州 543000)
母猪的繁殖性能高低是影响在母猪经济价值重要的考核指标,也是关乎整个养猪场的经济效益的取得。母猪繁殖性能影响因子众多,主要包括品种选择、营养供给、胎次、疾病及季节影响等因素,因此在实际母猪生产中要对影响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并借鉴先进的技术和成功饲养经验,不断提高母猪繁育能力,使养殖场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父母代种猪(♀♂)在繁殖能力方面表现出来性状会在其后代中显现出来,某一品种的种猪在配育后综合产仔率较少的,则其后代的综合产仔率也较低,若综合产仔率较高的,则其后代的综合产仔率会较高,甚至父母代的生理畸形、发育缺陷、异食癖等不良遗传基因也可能遗传给子代。因此,提高母猪繁殖能力要注意选择综合繁殖成绩较好的种公猪和后备母猪,对配育后综合产仔率普遍较低的种猪,原则上应予以劣汰处置。猪场提高母猪繁殖能力的第一步是选择优良猪种配育的二杂种母猪。现代规模化养殖条件下,商品猪的母代大部分都采用长大或大长母猪,其在繁殖性能上具有杂交优势。近代生猪规模化生产中常选择瘦肉率高且生长速度快的长白公猪和大约克母猪杂交,F2 母猪的生产性能得以显著提高,窝产仔均数可达10 头以上,且子代生长速度快、耐粗饲、适应性强、泌乳性能好、瘦肉率达65%以上,可见选好品系的父、母本对提高综合生产性能至关重要。
主要是母猪罹患非典型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圆环病毒病、日本乙型脑炎、布病、衣原体病、弓形体病等严重繁殖障碍性疾病。这些疾病会对种畜的繁殖能力造成严重影响,譬如:种公猪睾丸发育不良、睾丸炎、阴茎炎、无精少精(劣质精液)等,后备母猪、经产母猪发生“三炎症(子宫炎、乳炎、阴道炎)”、情期延迟、屡配不孕、产仔率低下、流产、产死弱胎等。此外,发育不良、营养不良、曲霉菌素中毒、不良应激综合征等常见病也会导致猪的繁殖性能下降。
非疾病因素主要是源于养殖环境条件、饲料营养和饲养管理几大方面。
母猪舍内“通风不畅、光照不足、温湿度不适宜、污染指数(含噪音)超标”等可对母猪生理及代谢机能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可诱发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等诸多杂症。譬如:长期光照不足容易导致母猪对VA、VD的吸收和转化利用不全,临床上常出现足关节畸形、跛足、泌乳机能障碍、产后瘫痪等病理变化。
为促进能繁母猪发挥最佳繁殖性能,空怀期、妊娠期、临产期的饲料配方应采取分段式、阶段性按需配制原则,以确保饲料中各项营养物质完全符合当前母猪自身生理代谢基础需求和满足胎儿发育、泌乳机制的正常需求,若饲料中蛋白质、能量物质、氨基酸、赖氨酸、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矿物质、维生素)等重点营养物质长期缺乏或配比不当等,可致母猪体质及免疫力下降。实践中,有利于母猪发挥最佳繁育性能的膘情是8~9 成,若饲料营养配比失衡、喂量控制不精准、饥饱不均、暴饮暴食、饮水缺乏等可导致母猪营养不良(过瘦)或营养过剩(过肥),此两种情形都不利于母猪发挥正常的繁殖性能,甚至会诱发某些产科疾病。
种公猪的饲养管理及配育,后备母猪的挑选及培育,空怀期、妊娠期及临产期母猪的饲养管护等均需要由专业化人员来完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管理不当均会造成母猪繁殖成绩下降。譬如:自繁自养猪场的种公猪罹患某些繁殖障碍性疾病或存在某些不良遗传基因缺陷,猪场疏于生物安全防范及兽医卫生防疫消毒,饲料及饮水供应失衡,滥用药物及饲料添加剂,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等均是严重影响母猪繁育成绩的直接原因。
养殖过程中,注意合理劣汰群内老弱病残母猪,正常淘汰率为一般为30%左右、不超过40%。合理掌控后备母猪初配年龄,最佳初配年龄能保障较高的受胎率和产仔率,且能延长繁殖母猪的使用年限。母猪初配年龄和体重指标一般为:外种母猪较本地母猪延迟,以8~10 月龄、体重达80~90kg 为最佳配育期;本地母猪6~8 月龄、体重达60~70kg为最佳配育期。改善日常护理,做好四季防寒保暖、避暑降温、保洁消毒、驱虫、灭“四害”等工作,妊娠母猪要注意防止机械性损伤,禁喂发霉变质和不洁饲料,减少环境不利应激刺激等。饲养管理人员详细做好母猪发情、返情、药物防治、温度、湿度等常规参考记录,以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制度;尽量满足母猪每天不少于2~3h 自由运动及日光浴的动物福利,以促进母猪正常发情、排卵、受孕及顺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