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江龙
(甘肃省漳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盐井镇畜牧兽医站, 甘肃 漳县748300)
牛炭疽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养牛业的危害较为严重。生产上该病的特征为发病速度快、死亡率高、传染性强。该病是人畜共患病,不仅感染牛,还可以传染给其他动物和人。炭疽病发病急,病程短。一旦出现牛群感染,对养殖户将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炭疽杆菌为是一种需氧型或兼性厌氧型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有荚膜,与其他细菌容易区别。培养菌一般呈长链状或竹节状,离开动物体后该菌体可形成芽孢。本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0~38.5℃,最适宜pH7.0~7.6。炭疽杆菌的抵抗力较弱,强光照射下生存时间10h 左右,对高温敏感,可以利用高温杀死该菌。对外界物理环境的应变力较差,通常用消毒剂就能在短时间内杀死该菌体。但该病菌的芽孢抵抗力较强,芽孢干燥后存活时间长达8 年之久。在潮湿的环境中也能生存1~3 年。芽孢耐高温,在沸水中煮1h 也不能将其全部杀死。经研究发现杀死芽孢用20%的漂白粉和10%的氢氧化钠液的效果最显著。
各种家畜都有可能感染炭疽病最易感染的是牛、马和绵羊。其他动物也有感染,其中猪的感染性最低。牛炭疽病程短,发病急。患病动物的粪便、分泌物和尸体都是最大的传染源。该病菌最先感染的是动物的消化道,经皮肤和呼吸道感染的较少。炭疽病的发生呈散射状,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常发生于春季。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种。牛感染炭疽病后的潜伏期为1~3d,最长为14d。常见的表现出急性,染病初期病牛的体温高达41℃,停止采食,瘤胃膨胀,精神亢奋,步态摇摆。炭疽病通常表现在颈、胸腰等部位,有时口腔也会出现感染。发病严重时表现出呼吸困难最终造成死亡。
炭疽病的潜伏期短, 生产上较为常见的是1~3d,根据病程,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
4.1 最急性型 发病突然且迅速, 病牛无法站立, 全身颤抖,呼吸困难,体表粘膜发绀,发病后1h 内死亡, 死亡率可达95%以上。
4.2 急性型 发病初期体温高达41℃,精神不振,身体战栗,呼吸急促,体表粘膜呈现蓝紫色,食欲废绝。且伴有腹泻症状。排泄物带血。妊娠母牛易出现流产,产后牛表现出停止泌乳。死亡率高达80%。
4.3 亚急性型 患病牛体温达39℃,伴有腹泻,粪便带血,呼吸急促。发病部位疼痛发热、溃疡直至坏死。
牛炭疽病发病急,病程短。临床上诊断较为困难,需结合其流行病学、微生物及血清检查等进行分析诊断。
(1)临床诊断:当临床出现体温升高和败血症,应根据临床表现、发病特点及流行特点对死因不明的牛做出合理甄别,判断是否由炭疽病引起。对病死牛做好无害化处理,做好疫苗预防注射。
(2)微生物检查法:通过微生物镜检出的炭疽病菌对该病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但目前生产上对病死牛炭疽病存疑时不能进行解剖。可以通过机体组织器官或采血检查后再作出初步判断。
(3)炭疽沉淀反应:病死牛体组织中含有炭疽病菌沉淀原,耐高温,与炭疽血清接触会出现白色沉淀。该检验方法简单快捷,检出率较高。具体操作为取病死牛的体组织切片适量,加5~10 倍生理盐水,煮沸15min,自然冷却后过滤出的滤液为沉淀原,再用吸量管取适量沉淀原缓缓滴入到装有沉淀血清的试管内,5min 内可看到两种液体的接触面出现白色沉淀,根据该反应可诊断出炭疽病。
(1)有关部门应做好疾病宣传工作,让广大养殖户及时了解该病的流行病学、发病症状及危害。可以通过预防手册,广播,电视等进行宣传,普及炭疽病预防知识。根据当地疾病流行特点,在高发期为养殖户开展炭疽病预防知识会议。
(2)做好免疫接种,炭疽疫苗的药效持续期一般为一年,生产上应每年定期给牛群注射无毒炭疽芽孢苗,保证做到免疫全面。
(3)做好病畜的处理:炭疽病发病早期可以用抗炭疽血清肌肉或皮下注射;经研究发现,青霉素也可用于牛炭疽病的治疗上,按每10000U/kg 肌肉注射,2 次/d;磺胺类药物对炭疽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该病发病较快,病程较短,很难把握好最佳治疗时机。在病牛的处理上要做好防护措施,本病可传染给人。
(4)加强疫区管理机制:经初步诊断后,对疑似炭疽病的牛应及时上报给相关防疫部门并做好隔离工作。病死牛的尸体不可轻易解剖,防止人的接触性感染和污染养殖场地。对病死牛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深埋,远离水源和畜禽场,病死牛的接触物一律销毁,并对污染场地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