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东
(四川省荣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荣县 643100)
羊口疮又称羊传染性脓疱,多发于3~6 个月的羔羊,成年羊对其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由于该病是接触性传染病,具有一定的群发性,并且在不同区域分离出的抗原性亦不完全相同,需要对其预防与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羊口疮的基本特征一般在羊的口唇、鼻、舌、乳房等部位形成不同程度的水疱、丘疹、脓疱、疣状结痂等。该病全年都可发生,但以春秋季为多发季节,发病后没有延续性的感染,病死率在10%以下,若存在一定程度的病症延续则病死率为20%~50%。病羊的状态一般由萎靡不振,到日渐消瘦,最后衰竭而亡。
羊口疮的病因是病毒感染,健康羊一般通过接触病羊的皮肤、黏膜等而感染,病畜的皮毛、饲料、饮水、日常用具等均会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如果检疫不严以及饲料管理不善等会加重病毒传播。如果饲料中矿物质的添加不足,羊会形成嗜啃的习惯,进而加重感染的可能。
在饲料方面,要注意营养的均衡以及营养补充的时节性,如秋季要抓好秋膘。要注意剔除草料中的芒刺等异物。要定期做好羊舍的消毒,注意通风,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如母羊在生产时,要保证产房的温暖舒适。为避免其口腔等处的黏膜或皮肤出现损伤,要选用舒适、柔软、无异物的垫草进行铺垫,并定期更换。
为有效预防羊口疮,需要对羊群定期接种疫苗,以提升羊群的免疫力。例如:在羊口疮的常发区域,需要对7 日龄以内内的羔羊接种羊口疮弱毒苗,在羊的口腔粘膜内注射0.2mL,以出现透明发亮的水泡为准,在约10d 后会产生抗体,免疫有效期达一年。此外,还可用50%的甘油生理盐水将痂皮稀释成1%的溶液,采用股内侧划痕的方式接种。
通过严格的检疫程序以及检疫方式,控制羊群的流动,严格管控疫区引进的羊,新购买的羊要进行15d 以上的隔离观察,并定期做好羊皮肤以及蹄部的消毒工作,在保证无疫后,再混群饲养。此外,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尽量避免羊群的大规模流动,遏制病毒的种群传播。
要做好病羊的隔离与消毒,控制病症的传播途径,在对病羊医治的同时,要做好与健康羊的隔离工作,对出现病羊的羊圈、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可用2%的热火碱、20%的石灰乳、3%的石炭酸等作为消毒剂。此外,要做好饲料以及饮用水的控制,保证其清洁无污染。
对唇部或外阴,一般先用手术刀刮除干硬痂皮,再使用5%的硫酸铜液擦拭患处,以清除污物以及坏死组织,或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5%的碘甘油、3%的龙胆紫清洗与擦拭疮面,直至痊愈为止。对蹄部患病的羊要选用5%~10%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患处,以1min 为宜,以6h 为间隔处理3 次/d。对患羊的全身,要采用磺胺类药物或者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协同治疗,啉胍等抗病毒药物内服或者注射。在此基础上要采用VC、葡萄糖、氨基酸等辅助治疗,提升羊体的抗病能力。
中药一般以去腐生肌、清热解毒为主,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中药的合理搭配。例如:选用6g 甘草、5g 栀子、15g 板蓝根、20g 黄连、10g 当归、20g 黄芩、10g 柴胡、15g 龙胆紫煎煮,羔羊的用量为30mL,成年羊60~100mL。此外,还可以选用相应的中药,以1~2 次/d 涂敷。
为保证羊口疮病的有效控制与全面治疗,需要强化疫区的防疫,并定期的接种疫苗,通过有效的饲料管理遏制病毒的传播与产生。并且要针对病症与区域的实际情况,采用西医或者中药的方式对症下药,制定合理的医治措施,对病毒起到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提升羊群种群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