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小凤
(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畜牧兽医站,江苏 南京 211305)
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的感染与临床表现与布鲁氏菌的侵入途径、菌量、菌型、毒力及生理状态等有关。布鲁氏杆菌病的感染分五个阶段,分别是淋巴源性迁徙阶段、菌血症阶段、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慢性布病阶段、慢性纤维化阶段,其感染程度依次递增,对动物或人体的危害依次递增。到后期,布鲁氏杆菌病将引起系统性的病理变化,导致机体多处组织及器官发生感染。感染涉及骨髓、肺部、泌尿系统、神经系统、运动器官等,如骨髓坏死或纤维化、卡他性肺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脑炎、关节炎等。可见布鲁氏杆菌病的危害之大。研究家畜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控对家畜布鲁氏杆菌病规范性防控实施有重要的意义。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侵入机体感染,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传染病。迄今发现,布鲁氏菌属已有6 个种19 个生物型,常见的包括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猪种布鲁氏菌、野鼠种布鲁氏菌等。不同种的布鲁氏菌感染程度和传播速度不同,但最终都会引起身体组织细胞系统性的损伤和功能的紊乱。布病的临床症状非常复杂,且在不同阶段临床表现不同。其中最明显的系统病理性特征包括皮肤性病变、淋巴充血渗出浆液、血管系统炎症、心包炎、肝炎、脾脏肿大等。其潜伏期一般为1~21d,平均为14d。发病前期病情进展缓慢,急症较少,临床多表现为重感冒似的症状。少数的急性感染无前驱症状,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多汗、无力、喜卧等症状。布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生殖系统等传播,牛、羊、猪的体液、分泌物、尸体、喷嚏等均可造成家畜间传播或传染给人。
2.1.1 疫区防控 对划定为疫区和疫源的区域,要进行全面封锁、隔离,对疫区内全部家畜紧急扑灭,并做消毒处理后统一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防疫布鲁氏杆菌病的传播与扩散。
2.1.2 受威胁区防控 对受威胁区域要根据布鲁氏杆菌病发生的情况,划分水源、草场,加强受威胁区域的全面消毒,防治病菌传播扩散。
2.2 重点监控 布病的发生可在牛、羊、猪、人等之间互相传播,严重威胁家畜和人的身体健康。为做好家畜布鲁氏杆菌病的防疫,基层政府应协同基层防疫站和兽医站做好乡村家庭布病的重点监控,定期到乡村采集样本做好监测,及时掌握布病的动态,以便及时发现布病,应对防控。
2.3 指导净化 布病无特效药可治疗,家畜一旦感染布病唯一的办法就是集中扑灭,并做好系统性的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做好环境净化,防治布病的传播与扩散。基层政府应组织人员下乡做好家畜布病防控的健康宣传讲座,加深农民对布病危害性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指导农民如何正确的做好家畜养殖管理与消毒。指导农民做好每年布病免疫接种和定期检疫工作,做好养殖大环境的净化工作。家畜养殖数量较大时,发生感染的家畜应一律隔离治疗,并对健康羊群做反复的监测,不断的将发生布病的家畜淘汰出局,以净化健康家畜群。
2.4 强化管理 养殖户应及时做好家畜的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及消毒管理,做好养殖人员的防护工作。家畜和畜舍进行科学消毒。家畜接产的器械应做消毒处理,注射药物应采用一次性的注射器。一旦发现感染布病的家畜,应立即隔离治疗。治疗时可采用磺胺类抗生素。皮肤组织外表损伤或乳房及生殖器官可采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养殖数量加多时,报上级防疫部门处理。为防止扩散,建议扑杀后做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发生病害期间,管理者进入畜舍,应先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穿戴防护衣,出入畜舍及时消毒,不使用病死家畜。
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控重在检测、诊断和疫病净化。因布鲁氏杆菌病的传播途径较多,传播方法相对较广,该病的防控需要实施系统性、全面化、多环节的净化与管控。基层政府应与基层防疫站配合,做好布病的健康宣传与培训,帮助农民了解和认识布病,引导农民做好家畜布病免疫接种。农民应重视畜舍周围的消毒,做好清洁工作。养殖人员应熟悉和了解布鲁氏杆菌病的常见特征,做好家畜的密切关注,基层防疫站应做好定期抽检性的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布病发展的动态,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控制布病传播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