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攀,石 斌,苏中华,夏晨阳,*
(1. 西藏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西藏 拉萨 850009;2.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于1921年在肯尼亚首次发现,后陆续发现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流行。我国自2018年8月在辽宁省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病例以来,全国多地相继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宣告我国从此结束无非洲猪瘟的历史。藏猪是一种珍稀的地方猪种,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西藏自治区是藏猪的原产地,藏猪产业在我区农牧业产业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西藏于2019年4月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受疫情影响,部分藏猪养殖场和合作社的藏猪被扑杀,散养猪和流浪猪全部圈养处理,非洲猪瘟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一些纯种藏猪养殖基地的藏猪被扑杀殆尽,致使藏猪种质资源遭受巨大损失,对我区藏猪产业化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及时总结经验,更好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同时提高藏猪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助力脱贫攻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本文结合藏猪养殖实际情况,提出藏猪非洲猪瘟防控措施,为实现藏猪健康养殖提供一点参考。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急性、烈性、高接触性的传染病,藏猪感染后体温升高、呼吸促迫、精神萎靡、食欲废绝、运动失调、皮肤发绀、剖检可见内脏实质器官出血严重,临诊症状与猪瘟症状相似度很高,因此很难区分,应在临诊的基础上加强实验室诊断,防止误诊。临床上根据病毒毒力和感染途径将非洲猪瘟分为4种类型。
超急性型往往无明显症状,突然倒地死亡。急性型多表现为厌食、高温(40.5~42℃),耳、四肢、腹背部皮肤有出血点、斑或发绀。呼吸困难,不愿运动,喜聚堆,四肢呈游泳状等神经症状。部分咳嗽,眼、鼻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偶尔发现呕吐和腹泻。临床症状出现后7~10 d内发生死亡,死亡率高,可达95%以上。
亚急性或慢性型病程较轻,病死率较低,但病情持续时间长。多表现为波状热、毛色暗淡,妊娠母畜流产,呼吸改变,关节肿大,跛行,皮肤溃疡,消瘦。
猪和野猪是非洲猪瘟的易感动物,病猪的机体组织、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的饲料、垫草、运输车辆等都含有病毒,是该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广泛分布的传播媒介和媒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恶化防控局势,引进病猪和病料都能造成非洲猪瘟疫情,猪主要经口和呼吸道感染病毒发病,钝缘蜱等软蜱可以贮藏ASFV,通过叮咬传播ASFV。
在自然感染状态下,ASFV对温度和酸性溶液的抵抗力较强,在室温和冷冻条件下可长期存活,但对高热环境敏感,在60℃下10 min即可死亡。猪感染ASFV后一般会经历一个潜伏期,非洲猪瘟病毒的潜伏时间一般为5~9 d左右。根据病毒的毒力、感染剂量和感染途径的不同,临床症状存在差异,可分为超急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提高监测能力 主动监测排查是防控非洲猪瘟疫情发生的重要措施,从长期防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要求出发,必有建立动物疫情长效监测机制。要充分发挥基层兽医的作用,建立乡(镇)、县(区)、市、省、国家五级疫情快报系统。建立生猪可追溯系统,实行疫情日报告制度,每日对养殖场(户)、生猪屠宰场、流动动物进行严格排查,汇总上报监测结果。提升硬件能力的同时提高软件件能力,建立一支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提供充足的培训和学习规划,保持与时俱进的工作能力,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发生疫情,能立即做出应急响应,确保做到早发现、快报告、严处置,将疫情影响降至最低。
藏猪是西藏特有的地方猪种,具有耐粗饲、抗病性强、肉质好等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受生存环境和饲养管理水平的限制,藏猪数量一直较少,在非洲猪瘟疫情打击下种群数量更是骤减,当下保护珍贵种质资源,恢复、扩大种群数量成为当务之急,应该在防控非洲猪瘟的同时加大投入,建立国家级保种场,全面改善、提升猪场配套设施,在非洲猪瘟净化区及时开展藏猪的纯种扩繁工作,将此次非洲猪瘟疫情转变为提升藏猪饲养管理水平的契机,彻底杜绝放养藏猪的方式,提高疫病防控效率,利用冻精等手段对珍贵种畜进行遗传资源保护,力求扩大藏猪种群数量,提高藏猪整个种群对疫病的抵抗能力。
引进非洲猪瘟潜伏期病猪以及用病猪下脚料是传入非洲猪瘟的主要原因之一。做好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护非常重要。只有严格的消毒、标准、规范化的养殖场,才可能杜绝非洲猪瘟,才能在防控非洲猪瘟的长期战斗中取得胜利。非洲猪瘟将是检验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的试金石。我国生猪养殖将逐渐由散养户居多慢慢地向以大型规模养殖企业为主而转变。小而散的养殖户由于生物安全水平和标准化养殖水平不到位,抵御风险能力较低,有的将被市场淘汰。
非洲猪瘟是虫媒病之一,猪虱和软蜱是其主要传播媒介,同时软蜱还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贮藏宿主,在施行藏猪圈养后,非洲猪瘟通过猪虱和蜱传播成为主要传播方式之一,应将猪虱和蜱作为非洲猪瘟的警示生物,坚决净化猪场及周围的猪虱和蜱,阻止非洲猪瘟演变成地方性疫病。
要通过在基层养殖场(户)、屠宰场、承运车主中通过发放非洲猪瘟宣传手册、传单,组织科技明白人培训,提高相关从业者的非洲猪瘟防控意识和防控能力。通过与企业法人签订明白书、责任书等方式,强化非洲猪瘟防控知识宣传,扎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提高政策解读能力,利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优势,完善防疫制度建设,将制度细化到具体事物上,按照仔猪、育肥猪、种猪、妊娠猪等制定贴合实践生产扑杀补偿办法,杜绝只将数量作为补贴指标,切实合法保护养殖户利益,充分调动养殖户和企业上报疫情的积极性。
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传染病,病死率高,对养猪业危害巨大,由于血清型较多,且存在变异,当前疫苗均不能产生有效免疫,尚没有有效的商业化非洲猪瘟疫苗用于该病防控,非洲猪瘟疫情对国际国内的猪产品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区在各级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下,非洲猪瘟疫情得到及时遏制,藏猪饲养管理水平借机得到提升。所幸的是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目前尚没有ASFV感染人的病例报道,因此非洲猪瘟对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尚不构成威胁。
当前,我区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没有有效疫苗的情况下,完善检疫、监控体系,规范养殖活动,促进屠宰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等切断疫情传播途径仍是主要的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对非洲猪瘟的研究仍然迫切。但是世界多国在没有可用疫苗的情况下依然实现彻底根除非洲猪瘟的目标,相信随着综合防控措施的持续实施,养猪业一定能够重回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