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占, 周 芬,王 瑞, 李沿锋
(1.吉林省农安县农安镇综合服务中心, 吉林 农安130200;2.吉林省农安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吉林 农安130200)
亚利桑那菌病是一个经禽蛋传播的疫病,常发于鸡、鸭和火鸡等家禽,特征是多样化的症状以及与败血症有关的病变或在肠道、腹膜、眼、脑或其他部位的局部感染。该病的病原是亚利桑那沙门氏菌。
该病可见于鸡、鸭和火鸡,但大多数发生在火鸡。尽管所有日龄火鸡都易感,但以3周龄以下火鸡最易感。爬行动物也频繁发生感染,并可作为一个储菌者。人也能发生感染,但不常见。该病呈世界范围分布。
据报道,1985年3月我国梨树县某鸡场从外地引进红布罗种蛋,雏鸡孵出后,50多个小时发病,2000只雏大部分发病,死亡300多只。2008年,河南省某种鸡场8000只83日龄育成鸡出现一种以失明和神经症状为特征的疾病。经病原分离和鉴别诊断,排除了眼型马立克氏病及新城疫、禽流感,同时从脑中分离到亚利桑那菌。一直以来认为亚利桑那菌病的病原体是亚利桑那属。1982年,基于DNA与沙门氏菌属的亲缘关系,亚利桑那菌病的病原被归为沙门氏菌属的一个亚种。
亚利桑那沙门氏菌无芽孢,革兰氏阴性,属于有运动性的肠杆菌科。亚利桑那沙门氏菌发酵乳糖很慢,通常需要数天。慢发酵的亚利桑那沙门氏菌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其他沙门氏菌,除非发酵管保持足够长的时间。
亚利桑那沙门氏菌病通常在禽鸟的卵巢定殖。此时在蛋内会有该病原,感染正在发育的鸡胚,导致后代感染。被感染的成年禽鸟通常肠道携带病原并间歇性散播亚利桑那沙门氏菌,通过粪便污染蛋壳表面导致该菌穿过蛋壳并感染后代。感染种蛋孵化出感染的后代会将该菌水平传播给同一孵化器中未感染的禽鸟;它们之后都可能变成该菌的携带者和散播者。通过爬行动物、大鼠、小鼠、很多其他哺乳动物、污染的孵化车间或者污染物都可接触该病原。该病频繁传播是通过粪便污染饲料、饮水或环境导致。该病原在污染的环境中能存活数月。与许多沙门氏菌的种相比,亚利桑那沙门氏菌无种间屏障。跨种传播很容易发生,有很多携带者。
幼禽可能精神萎靡、腹泻、在泄殖孔周围有粪便黏附、在热源附近挤在一起、共济失调、颤抖、斜颈、高死亡率(尽管已有报道损失可高达50%,但3%~5%的死亡率最常见)以及生长缓慢。感染小火鸡眼睛模糊(浑浊)并肿大,可引起失明。有大脑病变的禽鸟出现中枢神经症状。年轻禽鸟的症状与副伤寒十分相似。临床发病结束后禽群中可见生长中度到严重的不一致。发病的眼睛萎缩,此症状可对之前禽群的感染进行确诊。成年携带者通常不表现出临床症状。
有典型的菌血症病变,包括肿大、有斑点的黄色肝脏、残留的卵黄囊和腹膜炎。偶尔在小肠和盲肠还有奶酪样栓塞物。患原发菌血症的幸存小火鸡感染的卵黄囊发展为脓肿。数量较少,但有一定数量的小火鸡出现眼睛模糊或浑浊(眼炎),这种病变不能用来确诊,因为如副伤寒、曲霉病或大肠杆菌病等其他疾病也能引起该症状。然而,在亚利桑那菌病中出现更频繁。有中枢神经症状的禽鸟在脑膜、侧脑室、中耳或内耳可见脓性渗出物。
必须分离和鉴定病原体。症状和病变不足以辨别亚利桑那菌病与其他沙门氏菌感染。亚利桑那沙门氏菌通常可以从肝、脾、心脏血、未吸收的卵黄、肠道或其他器官中分离到,并很容易从眼、耳和脑中分离得到。亚利桑那沙门氏菌在眼中可存活数周,故在眼中易分离到该菌。也可以对未孵化的胚胎、蛋壳或感染种禽的其他器官以及环境样本进行培养。用于分离其他沙门氏菌的富集方法对检测亚利桑那沙门氏菌同样有效。
如果感染的种禽群已经确诊,就不能成为种蛋的来源。目前,还没有便捷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可用于鉴定禽群或个体是否感染。一般通过培养来自蛋或者后代的病原来确定禽群的感染。据报道,如今美国的原代火鸡种禽公司已经没有亚利桑那沙门氏菌感染,但是商品代种禽群仍然有偶尔感染的现象。在孵化车间,通常给1日龄的小火鸡注射抗生素,以控制亚利桑那菌病引起的死亡。庆大霉素是最常用的。已发现对庆大霉素有抗性的菌株并导致小火鸡很大的损失。因此使用注射用四环素或头孢噻呋或许有帮助。许多用于预防副伤寒的措施也可用于控制亚利桑那菌病。
有效的抗生素和药物包括庆大霉素、四环素和磺胺类药。治疗不能防止禽鸟成为微生物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实验性给火鸡种母鸡使用菌苗有助于减少排菌,如果辅以好的管理措施,最终可以完全从种禽群中去除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