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分析

2021-03-05 17:47:50许飞龙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灾害区域环境

许飞龙

摘 要:我国尽管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有了较高的重视力度,但是地质灾害依然频繁出现,所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同时加强地质环境的有效利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必须采用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灾害,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人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1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

1.1 地质灾害

在受到自然地质因素以及人为地质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导致地质环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问题,从而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破坏的事件,都被统称为地质灾害。而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壳活动、水库灾害、水体污染、矿山灾害等等。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则体现在对建筑物、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方面带来的破坏,也正是由于地质灾害的这些特点,也无形中增加了防治工作的难度,同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1.2 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指的是岩石与其他产生的风化物,地球无时无刻不在运动, 通过摩擦和演变造成了地质环境的改变,大气层以及水和其他岩石相互作用互相交换能量,形成了人们当前所观察到的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无时无刻在变化,在开放环境中形成了各方参与有效结合的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地质环境能够有效地掌握运动的规律,也能通过科学有效的预测减少地质灾害,提高人们的居住安全性。

2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1 加强调查区划建设

地质研究的工作人员,事先探入到研究区域内,并借助地质检测设备,向四周按照圆形弧度,进行不断地扩散,从而来对该区域内部的岩土种类、地层结构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内的地质灾害等级进行科学的划分,当划分标准为灾害发生会对周边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带来严重威胁程度时,这种情况就被称之为实际受灾情况。通过科学明确的等级式灾害划分,能够明确各地区,容易出现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及实际的发生概率,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有效的地质灾害预测方式,从而能够在地质灾害发生前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计划,而且也能够为后期的灾害治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这样的情况下,位于该区域的人民群众,就可以根据相关方案的提示,及时察觉地质灾害的发生,并作出正确的反应,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

2.2 加强地质环境评估

利用区域环境考虑具体的功能,这样有利于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果。如果该区域作为公共服务用地进行应用,政府部门需要在保证居民正常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环境调研以及分析工作,对当地的地质条件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土地应用情况,并且要加强土地功能规划作业。在工程地质环境构建中要提高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性,将该区域的具体发展目标作为基础预测当地的实际情况。并且要完成数据信息收集以及分析作业,才能够为后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降低地质灾害发生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以及经济财产产生的危害。除此之外,要加强当地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环境的稳定性,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1]。以具体的情况为基础,防止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3 完善应急处理机制

相关部门一定要增强该地的地质灾害处理机制按照经济社会的实际要求加强应急处理,第一时间将人力、物力、财力有效集合,增强人民的安全感,相关部门可以应用现代化智能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应急,把控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和居民之间的有效联动,从根本上减少居民的安全隐患。技术手段也是有效预警自然灾害的重要方式,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所以要应用有效的科学技术制定完善的防灾体系,增强技术支撑从多个角度进行技术研究,可以从监测系统和防御系统出发,开发适合当地区域的软件,企业增加管理人员对地质条件进行检测,当环境出现变化时分析可能发生的隐患信息,做出预警信号避免灾害的发生。

2.4 建立和完善搬迁治理工程体制

有关部门在接收到灾害预警信息之后,应在第一时间分析相关监测的数据。之后再根据灾害的具体等级来采用对应的措施。如果从监测的数据中分析出相关监测数据地质灾害破坏程度较高,且涉及范围也较为广泛。相关部门就可采用相关的措施来全面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 在面对地质灾害的过程中,建立和搬迁工程治理体制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搬迁确实能够从根本上保障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3 地质环境应用策略

3.1 区域地质环境的利用

在区域地质环境应用过程中,需要对该区域的详细信息进行掌控,按照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制定更加有针对性和精确的测量方式。对于服务性质的区域,可以深入测量将该地区的影响降到最低,尽量不影响该地区的服务而进行有效的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常见的安全问题有环境相关的地质问题和区域内外因素而造成的可能性风险,为了更好的规避风险,就要提高地质灾害管理效果,增强地质环境的安全性评价,应用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构建更加综合性的地质环境体系[2],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也要根据该区域进行相关特点的管理,尽最大可能的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科学有效的规划进行评估,对信息进行综合应用,增强建设中的管理与落实,充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环境和地质保护进行综合应用研究,明确各项注意事项才能建立更加健全的环境安全体系,实现规范化建设。

3.2 重视地质环境安全建设

在地质环境安全建设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水平。一般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工程性质、外部形态、地质条件以及地质结构等内容[3]。安全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工程建设工作。在工程建设中要综合考虑地质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开发,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第二,在工程建设之前,工作人员需要搜集与查找相关区域的具体地质信息,对该地区的安全环境进行准确评估,才能够对该地区地质环境进行科学开发。第三,要从安全角度出发开展全方位的地质环境评价工作。可以对建设工程建设的单体地质安全进行评价,对场地地质安全进行评价以及地质安全进行评价等,确保安全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以及全面性。

3.3 建立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只有更好地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主要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先对整个工程内部的地质环境质量全面地进行评价。(2)在治理地质环境的过程中,专业人员可以对地质灾害和风险进行评估。在实际评估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某一特定区域内部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在之后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3)全面加强对工程地质环境内部工程容量的估计和评价。只有加强建设地质环境评价体系,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4 结束语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情况,而且也会阻碍到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鉴于此,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地质环境利用的深入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而且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必须要考虑到区域的地质环境,并借助科學的技术和手段,加强对地质环境的有效检测,同时对我国现有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创新,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有效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

[1]谢磊.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30):147-148.

[2]李健彰. 浅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 华北自然资源,2020, 98(5):119-120.

[ 3 ] 徐建敏. 浅议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 J ] . 科学与财富, 2019,(34):286-286.

2689501186282

猜你喜欢
灾害区域环境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