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峰
摘 要: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不断优化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极具意义和价值,本文在概述其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提高对文物陈列与保管的重视程度,优化文物陈列与保管环境,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有效管理,突出博物馆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文物保护意识;博物馆;文物陈列
引言
我国许多博物馆都会定期向观众开放,让观众能够看到更多丰富的藏品,这些藏品通常情况下通过对外的展览可以向公众展示自己的丰富馆藏,继而展现在当地开展的历史研究成果。不同博物馆会选择从不同的历史发展角度实现对馆藏文物的展览,有时会按照时代发展顺序进行陈列, 有时会按照展览内容进行分类等。为了进一步加强文物的陈列与保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升工作人员对文物的保护意识,避免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而出现过多问题。
1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保管条件与国家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尽管国家对文物的陈列与保管有着明确的要求,各地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博物馆等单位对文物的陈列与保管工作也非常重视,但是由于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对外界环境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而配备相关设备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很多基层单位受资金和内部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无法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配备必要的设备,导致文物存放很容易因为外界条件发生氧化、腐蚀等现象。由于展示空间有限,部分文物长期放置于库房中,无法发挥展示价值。上述现象对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需要人们高度重视[1]。
1.2 文物陈列条件差
部分博物馆的仓库面积小、保护设备陈旧,环境潮湿且恶劣,不利于文物的保护,甚至有些博物馆对文物的摆放十分随意,这说明了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根本就不重视文物保护,未能引入先进的技术,甚至基础设施不完整,无法采用先进的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只能采用一些传统的保护方法。
1.3 对文物产生的细微变化缺乏有效监管
受外界条件的影响,文物保管与展览会发生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肉眼难以观察。例如,书画作品的氧化和纸张掉粉等;纸质文物存放容易因为空间中水分含量过大而发生粘连现象,这对纸质文物而言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尽管金属铸造类文物保管对外界条件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外界环境的温湿度变化依然会对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肉眼难以观察,导致文物细微变化长期无法得到有效处理,文物遭受破坏。这就需要文物管理人员日常加强观察,发现文物的细微变化,以保证文物安全[2]。
2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的相关策略
2.1 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提高对文物陈列与保管的重视
基于文化保护意识的导向,博物馆应提高对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的认识。首先,博物馆应在文物陈列与保管中渗透全员参与的工作理念。文物保护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些人的责任,而是整个博物馆所有人员的责任。因此,博物馆在管理中,应调动全员参与,从管理人员到基层工作人员,每个人都应明确具体的保护职责,积极推动各项保护工作的有序落实。其次,博物馆应在文物陈列与保管中强调“防患于未然”的理念。某县级博物馆为探索基层博物馆藏品日常保养新途径,引入了预防性保护理念,并开展了前期研究、文物本体评估、保存环境评估、病害原因调查, 以及可移动文物健康评测等工作,调查研究了博物馆内藏品保存环境及保存现状,并采取了改善博物馆环境、增加藏品软性隔离层、增加除湿材料、配置除潮箱、升级照明措施、藏品本体保养、配置珍贵藏品囊匣、藏品分类放置、抢救性修复部分珍贵藏品等措施。在此种理念的指导下,博物馆文物的保管工作变得更加主动,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次,博物馆应在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中强调规范化、制度化的基本思想。博物馆需要结合文物藏品的特点,制定特殊的管理规范、制度,明确制度落实的细节,形成统一化管理规范,这样才能强化管理者的文物保护意识,提高文物陈列与管理的科学水平[3]。
2.2 注重文物的修复性工作
在文物陈列与保管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文物的修复工作。文物收藏工作是博物馆工作中的基础业务,博物馆应当尽快增加馆藏文物数量,在文物保护意识的指导下对文物进行综合考量,并提出针对性的举措。为了进一步提高文物鉴定质量,博物馆要注重文物鉴定人员的培养与招揽,提升文物鉴定人员的专业技能,实现对文物价值的科学评判与认知。在完成文物鉴定工作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当对文物进行详细的分类,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便利;工作人员要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学习先进的文物管理理念以及方法,避免对文物造成损伤。文物管理人员还要详细了解文物保护条件以及维护方法,实现对文物的全面保护以及综合分析。
2.3 展示布局设计与微观环境保护防控
在设计博物馆馆藏文物展览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要考虑到确保视觉艺术能够始终贯穿于保护馆藏文物的设计理念中,还要从展览工作开展的源头进行设计,设计内容要包含陈列室内部的整体布局以及对展柜微环境的保护防控,针对不同文物自身的特性,开展更加详细的排查与检验工作。保障展览策划设计工作的开展能够基于馆藏文物安全性的基础之上, 更好地满足观众在欣赏过程中的视觉体验,同时在展示过程中要注重对温湿度的监控以及通风设备等的考虑。在设计馆藏文物过渡间与缓冲间时, 要注重设计的实用性,保障有效对外部的温湿气进行有效的阻隔,从而降低外部温湿气对室内文物造成的冲击。针对一些脆弱且珍稀的文物,要根据其自身的特性制定出专门的展柜,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环境对文物的伤害,并有效降低资源的消耗。
2.4 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
为了落实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博物馆要结合文物保护需要,积极从高等院校引进专业人才,推动文物陈列与保管活动的有序开展。高等院校文物保护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他们在进入博物馆工作之后,能够结合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对博物馆文物的陈列与保管工作进行优化和创新,积极学习和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落实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影响和带动原有工作人员更加积极地学习和利用先进的文物保护知识,树立文物保护意识[4]。
2.5 确保文物的干净整洁
在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确保文物的干净整洁,避免文物出现问题。工作人员在搬运文物时,也要注重手部的清洁,避免沾染文物包装上的害虫等其他影响物,进一步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为避免出现该问题,工作人员应先戴上手套,将文物包装上的影响物清理掉,避免对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害。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应当做好文物的病虫害防治,要明白病虫害对文物造成的影响,了解文物病虫害的类型以及可能发生的文物蟲害问题,掌握文物虫害防治手法。如果文物上出现了病害虫问题,工作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避免其对文物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尤其是一些纸质、布质的文物。工作人员要以文物虫害防治为主,控制馆内温度、湿度,创建良好的文物陈列环境。
3 结束语
现阶段,国家越来越重视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对于保护文物的科学研究、历史研究、艺术研究价值,促进博物馆的运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姚春红.试论陈列展览中的馆藏文物保护策略[J].文化产业,2020,(33):137- 138.
[ 2 ] 吴宏瑜. 如何提升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文化传播能力[ J ] . 文化产业, 2020,(27):142-143.
[3]贾风玲.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策略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5):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