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南关学校 刘莉
阅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生命线,而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却处在很尴尬的境地:课本成了学生阅读的主阵地,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也很少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学生没有阅读量,任我们语文教师千般用力,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也很难真正得到提升。群文阅读就是在这种尴尬的氛围中应运而生,而且它近十年的研究效果已经逐渐被教育界更多人认可。
那么,什么是群文阅读?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教师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进行教学设计,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提升学生信息整合能力的过程。基于统编语文教材“1+X”群文阅读,指以统编语文教材为生发根基,生发出来的具有课程性质的课外阅读资源。具体而言,“1”指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某篇课文(某个文本),也指生发自某篇课文(某个文本)的教学点(议题);“X”,指与统编教材中的某篇生发议题的文章有相同或不同之处,并且能够起到印证或拓展迁移的多个自读文本或课外文本。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就是要让学生的阅读从课本走向课外,从单篇走向群文,并且实现“课外拓展阅读课内化”效果。
从上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议题”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是构建一节群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和起始点,更是教师选择群文阅读篇目的精准抓手。何谓“议题”?就是指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讨论的话题。在具体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总是经由议题出发,开启一节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明确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组织文本,解读文本、设置问题等。因此,议题在具体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中起到了结构化的作用,是群文阅读中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纽带。那么,我们该如何精准地设置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议题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探索与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四个维度去把握议题的设置。
现行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选编四篇同类体裁的课文。有些单元的人文主题可以直接作为群文阅读教学议题,而有些单元主题不能直接作为议题,则可以进行议题的重新提炼。重新提炼后的议题会更加具体,更加强调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思考。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多样的民俗”,除了《安塞腰鼓》和《灯笼》的主要内容是直接体现文本的人文内涵外,其他几篇文本都只是在文本内容中简单地涉及了一些民俗,但每种民俗都有自己的人文内涵。因此,我便从本单元的主题“多样的民俗”出发,结合每一课的人文内涵,确定了议题:“丰富的民俗文化多样的价值意义”。由这个议题出发,我便以《安塞腰鼓》为“1”,《窗花》《酒》《布鞋》(三篇文本均为课外资源)为“X”,进行“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这样,通过本节群文阅读课,学生清晰地认识了汉民族民俗的多样性及其丰富内涵,拓宽了眼界,丰富了认知。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或诗词的写作背景,距离现今学生的生活现实比较久远,学生理解此类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进行群文教学时瞄准时代背景,并恰当地选择文本,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如苏轼是北宋重要的豪放派词人,被贬官期间,他的词句中尤其能体现他的博大胸襟和豪放情怀。因此,我确定了群文阅读议题:人生失意多贬谪,壮词洒脱抒胸怀。从这个议题出发,我挑选了苏轼被贬官时期的诗词文章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以《水调歌头·中秋》为“1”,以《记承天寺夜游》《密州出猎》为“X”组成群文,学诗词读人、知胸怀悟词,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苏轼的豪放胸怀。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表达的主题,我们在选择群文阅读议题时可以以课内文本主题为出发点,广泛涉猎与课内阅读文本主题相同的课外阅读内容作为群文篇目,从而完成一堂群文阅读教学的设计。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以“厚重亲情里的父爱歌吟”为议题,以《背影》为“1”,选择了有相同主题的三篇散文:林清玄的《期待父亲的笑》、龙应台的《目送》和梁晓声的《普通人》为“X”来构成群文阅读篇目。通过这节群文阅读课的学习,学生对天下父爱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自己父亲的沉默和木讷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又如,另一位教师在进行《爱莲说》的教学时,以“爱莲说”的主题为基点,提炼出了“文人雅士多君子,志洁行廉品自高”的议题,选择了《五柳先生传》《陋室铭》与《爱莲说》组成了群文。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品味语言,清楚地理解了周敦颐、刘禹锡和陶渊明这些文人雅士志洁行廉的君子品格,并产生了敬仰之情。
统编教材中选用的文本,无论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范本。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完全可以从其中某个方面来入手确定议题。
侧面烘托在初中语文文本中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写作手法,但是侧面描写在每册书的文本中是零星分布的,学生对这种写法并没有一个清晰且具体的认识。我们可以做如下设计:以“侧面烘托之妙用”为议题,以课文《口技》为“1”,选取《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侧面描写片段为“X”构成群文篇目,通过分析“写什么、怎么写、好处是什么”等问题的设计与解决,不仅能使学生理解侧面描写的概念和作用,还能使学生明白巧妙使用侧面描写对作品内容丰富性和人物形象丰满性的重要意义。
有位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以“文似看山不喜平,欲扬先抑起波澜”为议题,选择了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为“1”、以贾平凹的《丑石》和网络美文《木棉树》作为“X”群文篇目。这三篇选文,作者对文中人或物的情感都是先否定、后肯定,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典型的欲扬先抑的写法。这样的群文学习与知识归纳,真正起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学生对“欲扬先抑”的用法及效果从此应该了然于心,运用起来也应该是得心应手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议题的确定是多角度是多方面的,但是不管哪个方面,都应该呈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深度”走向,实现单篇与群文的融合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