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振洪 徐金蓉
合川马门溪龙发掘现场复原图(供图:王龙)
名称:合川马门溪龙
发现时间:1957年
发现地点:中国重庆合川太和镇
大致年代:侏罗纪晚期,距今约1.5亿年前
简介:成年后体长可达24米,背高3.5米,体重约25吨,主要生活在中国重庆、四川等地
走进重庆自然博物馆恐龙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位穿着冲锋衣的古生物工作者正在对埋藏在地下的动物骨骼化石进行测量、记录和发掘。这个躺在地上的大家伙身长足足有24 米,它的颈椎几乎是体长的一半。这就是我们重庆最有名的恐龙——合川马门溪龙的发掘现场!
如果你对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很好奇,那么一定也会对合川马门溪龙的故事感兴趣。
1957年初,四川石油管理局下属的一个地质队在合川太和乡古楼山进行野外勘探时,工作人员发现红色砂岩层中有白色的石块与周围的围岩截然不同。作为地质工作者,大家都非常敏锐地察觉出异常,通过仔细观察后确定这是恐龙化石。就这样,合川马门溪龙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由于它属于马门溪龙属,又在合川被发现,故对该化石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
马门溪龙拥有一连串的头衔:我国分布最广、化石最丰富、种类最多的蜥脚类恐龙。合川马门溪龙就是其中保存脊柱相当完整的个体。除此之外,它头上还顶着众多光环——我国“恐龙之父”杨钟健先生曾研究出版了马门溪龙的第一本专著《合川马门溪龙》;郭沫若先生曾亲笔为它题写了名字“合川马门溪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发现合川马门溪龙”事件曾入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家取得的60项杰出成就之一……
马门溪龙的牙齿
在电影里,长脖子的恐龙体型庞大,通常都是集体行动。想想万一被它攻击,那绝对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实际上,这个大个子恐龙性情温和,基本不主动攻击其他动物。
在我们生活中的胖墩儿太多都是吃货,对各类肉、甜食、饮料都是真爱。然而在1.4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在马门溪龙的菜单里并没有什么高热量的食物,为什么还能那么胖呢?是吃肉的原因吗?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错怪它了,因为这家伙是个妥妥的“素食主义者”。科学家通过分析保存有头骨的马门溪龙牙齿发现,其头骨窄高、轻巧,像这样头小的动物一般都是植食性的。马门溪龙口中的牙齿排列紧密,并呈勺状,齿列长、齿数多。此类牙齿不具备攻击其他动物的实力,也不能咀嚼肉类。
那么,像马门溪龙这么大的体格需要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日常需要呢?科学家根据与现生的大象和长颈鹿的觅食方式和食物需求量的对比研究,认为大型蜥脚类恐龙每天需要进食300千克以上。
马门溪龙的分布横跨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在侏罗纪时期,这些地区多分布着大型盆地:河流纵横,湖泊广布,气候温暖潮湿,植被繁盛,非常适合恐龙生息繁衍。在晚侏罗世早期,马门溪龙出现后逐渐繁盛,成为侏罗纪晚期蜥脚类恐龙的典型代表。侏罗纪中、晚期时,盆地内是典型的炎热潮湿气候,适合以桫椤、银杏、苏铁、松柏等为代表的植物大量繁殖,并为马门溪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到侏罗纪末期,气候逐渐变得炎热干旱,植物大量减少,马门溪龙因生存环境变得恶劣走向灭亡,这就是为何马门溪龙化石并没有在三叠纪或白垩纪地层中被发现过。
马门溪龙已经灭绝,再也不能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人们在复原这类恐龙时,经常选择将它与现代哺乳动物长颈鹿进行类比,毕竟它们都拥有奇特的长脖子。长颈鹿往高处择食时,四肢直立,脖子与水平线形成45°~90°的角度;向下择食时,前肢直立并分开60°~90°,后肢直立微有分开。
是不是长脖子恐龙都能把脖子高高地立起呢?我们在世界各地的自然博物馆看到这类恐龙大多都是抬头挺胸、昂首阔步,有些恐龙甚至可以呈“U”或“S”形。然而,对于马门溪龙,恐龙专家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马门溪龙因为颈肋细长,限制了脖子的运动空间,减少了颈部灵活性,不会出现大幅度弯曲的情况,它向上抬高的角度也是有限的。我们在重庆自然博物馆内可以看到合川马门溪龙的长颈是以低缓的角度斜伸出去,最多不超过肩部2 米的高度。
古生物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对于恐龙研究的拓展,需要依据对比解剖学和运动力学等相关的理论支持,并进行探索和论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面对一堆冰冷的骨骼化石,科学家们想要完整地复原出恐龙的生动形象,只能靠更多的科学研究。
比如已经发现的皮肤(印痕)化石为鳞片印痕,大小不等,多为六边形和五边形,少数为四边形,边缘稍圆,直径6~15毫米,无分布规律。这些皮肤印痕化石可以让我们分析出马门溪龙的皮肤与现生爬行动物巨蜥或鳄类比较相似。但关于皮肤的颜色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化石证据,在复原时更多只能靠专业人员的分析。
虽然合川马门溪龙的体型十分庞大,但是要确定它的胖瘦是个难题,毕竟恐龙的肌肉组织基本没有保存下来的化石记录。古生物学家经常选择与恐龙親缘关系较近的鳄鱼、蜥蜴和鸟类的肌肉模式作为重建恐龙肌肉系统的参考。这里很多人就会产生疑惑了,为什么是选择这三种动物来参考?因为恐龙起源于古鳄类,经过演化变迁,恐龙中的一支——带毛恐龙演化成如今的鸟类祖先。肌肉有很多种形状,即使消失了,但它们曾经附着在骨骼上留下了证据,研究者就可以根据证据来展开分析讨论。
如果你来到重庆自然博物馆,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恐龙,比如上游永川龙、多棘沱江龙等,都是难得一见的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只是恐龙家族里面的一员,而我国地大物博,化石保存量在世界上绝无仅有,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加入古生物研究中去,让我们的古生物学研究队伍更加壮大,为自然科学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