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中全会公报展望中国经济及银行业发展

2021-03-03 06:16夏林峰李卢霞肖玉宁
银行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转型金融发展

夏林峰 李卢霞 肖玉宁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到十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图景,为银行业前瞻性“识变、应变、求变”,未雨绸缪、转型创新,力求率先“于变局中开新局”明晰了战略方向。

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

讨论下一个五年计划建议是五中全会的固定议题,但此次无论从国际局势还是国内形势来看,《建议》对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发展蓝图的设计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意义。

国际局势方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复兴,地缘不稳定性明显增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信息化加快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国际产业合作、经贸链接、军事博弈、文化融合都在历经新的变化。特别是,中美从合作走向全面竞争,美方对华多维度打击预将持续;疫情对全球经济、秩序的冲击也将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不同时间延续,这是“十四五”乃至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世情。

国内形势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迈出新的步伐,“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期,是深入推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攻坚期。基本实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多维远景目标,需要切实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协调發展能力、绿色发展能力、市场化发展能力及安全发展能力,深入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落地见效成为各项工作破局的关键,这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国情。

从五个“关键词”展望中国未来发展图景

《建议》辩证地统筹了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集中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即供给与需求(提高供给质量、挖掘需求潜力)、内需与外需(适应外循环变局,提升内循环能力)、效率与质量(着力提升增长效率,充分考虑社会福祉),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了“十四五”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条关键逻辑。

关键词之一:创新。《建议》延续了十九大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核心思想,首次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置于未来五年规划建议的首要地位,并明确了“双轮驱动”的战略落地路径,即全方位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创新产业转化能力,着力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围绕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建议》全文提及“创新”47次之多。

关键词之二:市场。为充分挖掘和释放市场潜力,《建议》一方面提出要通过国内超大市场提升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也强调持续提升经济运行的市场化水平,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更高水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之三:协调。《建议》从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针对性思路。在城乡协调方面,提出以“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设为抓手,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在区域协调方面,明确以大都市圈为载体形成支撑经济增长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在收入协调方面,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着手,继续改善分配结构,巩固扶贫攻坚成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

关键词之四:绿色。十八大以来,国家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大治国方略,十三五规划首次纳入了“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十九大进一步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作为重大发展任务,明确表示以循环发展解决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问题,以低碳发展解决节能减碳问题。《建议》进一步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要求。

关键词之五:安全。在中国深度融入世界体系、技术快速变革应用的背景下,国家层面风险的形式、类型越来越复杂。在此背景下,2014年4月国安委第一次会议首提“总体国家安全观”,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并特别强调了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与军队现代化,提出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经济领域也再次强调“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银行业的机遇、挑战及策略思路

在服务国家经济深化转型过程中,银行业将迎来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也面临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需要新思路。

厘清新时代的多重新机遇

经济社会转型衍生新业务机遇。提升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综合竞争实力,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是两个主旋律。对创新发展而言,核心短板之一在于提升理论研究商业化转化率,随着创新创业氛围的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将随之涌现大量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大批高收入科技专业人才,前者轻资产、后者年轻化,其金融需求与当前商业银行的重资产大企业客户以及中老年高净值人群有较大差异,要求商业银行提供针对性新服务;对绿色发展而言,近年绿色金融的引领作用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可,除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市场持续发展,2011年以来国家在北京等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目前试点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个行业,3000多家企业。预计 “十四五”期间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金融实践将加速从试点走向推广,香港、广州等多个城市明确提出打造区域绿色金融中心,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机构在各区域一体化金融支持意见中也都明确将推行绿色金融作为总体要求。未来,必然持续衍生大量绿色贷款、绿色发债、绿色相关衍生品等业务机会。

经济社会转型释放新市场空间。双循环的核心在于提升内循环的活力,通过协调发展破解区域、城乡收入不平衡的结构性难题,挖掘释放内需潜力,在此过程中离不开金融资源的助力和引导,相应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广阔的传统上欠发达地区的业务机遇,中产群体快速壮大将带来大量零售业务机遇,一体化区域市场的形成也必然释放配套的基建特别是新基建金融需求。《建议》也从提升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的视角强调了另外两个市场挖潜方向。一是从国家安全视角出发,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前瞻考虑关键资源能源安全问题,加快推动海洋综合开发、能源产业升级、资源交易定价等战略落地实施,相应为商业银行带来拓展海洋金融、能源开发、大宗商品交易等业务的市场空间;二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释放经济市场化活力,至少蕴涵简政放权、提升行政效率,推动国企改革、提升企业活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经济建设几个层面的含义。相应地,在金融监管创新、国企混改、基础设施REITs等领域,均可为银行带来利好空间。

金融深化直接带动的业务机遇。金融深化是发展中国家转型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在中国经济从粗放速度型发展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中国金融业业已逐鹿国际金融舞台的背景下,中国金融深化的时机逐步成熟,也是配合新时代实体经济创新转型的必然要求。《建议》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金融深化的方向和路径做了全面部署和安排,相关措施已经在加快付诸实践。核心主线之一是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科创板的推出、深交所两板合一、注册制改革全面推进等,都旨在为创新、创业营造更好的融资环境,也有助于地产市场“去投资化”。未来几年,在大国博弈延续背景下,在美上市中概股回归香港或内地资本市场的态势也预将延续。上市主体日渐增多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IPO业务机会,客观上也将增加散户投资者的投资难度,相应催生更多的资产管理业务需求。主线之二是坚定推动金融双向开放,有益于国际投资者分享中国增长红利、国内投资者拓宽资产配置渠道,也有益于深化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商业银行作为资金跨境流动的主要服务提供商,也将随之面临更多的跨境业务需求。自贸区金融创新试点、金融支持湾区建设30条,“账户通”试点推出、“理财通”即将落地,都体现了试点先行、由点及面,循序推动金融开放的战略部署。未来几年,有望看到更多跨境金融创新政策细则落地,商业银行跨境金融业务创新节奏和拓展空间也将随之拓阔。

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多个新挑战

业务模式变化带来的挑战。未来几年,受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驱动,“互联网+”将逐步成为经济社会的普遍特征,金融O2O服务亦将成为主流服务模式而不再是创新竞争优势,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进一步提高。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背景下,大企业对银行融资的依赖度降低,发债、私募、IPO将可能成为银行客户流量入口和交叉销售发力点而非简单的中收创造业务,银行的比较优势需加快从资金规模转向金融服务综合供给能力,从商投联动、融资为主的业务模式转向商投互动、融智为主的业务模式。

客户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对公业务方面,创新发展也将推动形成更加活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中小企业的数量将快速增长,在银行潜在公司客户中的占比将随之提高,要求银行与时俱进转变当前以大企业为主的客户经营思路。零售业务方面,协调发展有望推动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增长,有专家预计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有望在15年内从4亿人扩大到8亿人,相应可为银行提供更多优质零售客户,如何在兼顾效率的前提下满足大规模较高资产净值客户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将是银行需要面临的挑战。另外,值得关注的变化是,“十四五”及之后一段时间是中国老龄化加快发展的时期。相关预测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将达到21.2%,2050年或将达到34.8%,一直到2100年都会在35%左右徘徊。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服务好老龄客群,也是银行需要直面的另一个挑战。

市场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在“双循环”格局形成过程中,内部市场的吸引力和重要性将明显上升。具体看,中西部、农村地区预计将获得更多的政策红利,市场增长潜力加快释放。进一步,在五大区域战略实施过程中,经济增长极将从区域核心城市向区内二三线城市扩散,加速形成点面结合的多极增长格局。相应地,银行当前更加聚焦和熟悉发达地区、核心城市的市场拓展惯性亦需要随之转变。

运营和风控压力增大的挑战。“十四五”正值全球从新冠疫情中恢复的“后疫情时代”,在西方“甩锅论”甚嚣尘上的催化下,在中美博弈的复杂演绎中,全球产业合作、经贸往来、人文交流遭遇非预期风险的可能性增大,一方面可能增加银行自身跨国经营及同业合作的风险,另一方面可能被动接受来自跨国企业客户经营风险传染。银行数字化转型提速也将随之面临更高的非传统风险隐患。一方面,业务向线上集中意味着更高的网络攻击破坏性,更大的系统运维难度,新型洗钱、恐怖融資防范压力也更大;另一方面,随着各国数据隐私保护政策日益趋严,基于大数据的业务创新可能面临数据确权及消费者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难题,涉及跨境业务创新,还可能面临跨区域数据隐私保护政策差异的协调问题。

新形势下银行业创新发展的策略思路

更加重视资本市场业务机会及其对相关业务的联动潜能。未来一段时间,国家金融深化节奏加快、宏观经济领先复苏、中美博弈长期化,市场对银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服务、作为机构投资者资管服务的需求将快速增长,银行也天然拥有投行、商行一揽子服务的比较优势。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大对资本市场相关业务的战略关注,提高跨业务线交叉营销和综合服务的协同水平,就成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创新转型、提升客户营销竞争实力的关键发力点。对大型银行而言,进一步密切境内外机构的业务联动,也是更好服务内地企业统筹利用好境内外资本市场、境外企业、个人投资中国的现实需要。

与时俱进增强特色金融服务竞争力,积极助推实体经济深化转型。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首要使命。承载创新发展使命的科技金融、承载绿色发展使命的绿色金融、承载金融开放使命的跨境金融,是《建议》明确的新时代国家转型发展的核心图景,也应是银行业经营创新的战略方向和时代要求。为把握机会拓展新业务空间、与时俱进打造特色金融服务品牌,银行需要密切配合国家绿色经济、科技创新、双向开放等关键领域政策部署,前瞻性的加大新产业、新技术、新标准的研究及应用探索,积极研发新金融产品、推出新服务模式,切实发挥实体经济转型的助推器和加速器作用。

聚焦客户需求变化推动数字化转型,构筑开放包容的金融科技新生态。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是银行业发展基本趋向,也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信息化转型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银行需始终坚守客户中心原则,紧密围绕各年龄客群特别是快速增长的中等收入客群和老龄化客群、本地与跨境客群特别是港澳居民跨境金融服务需求,加快推动业务和服务创新;也需始终秉承开放包容的互联网思维,持续巩固夯实自身金融科技实力,加强与外部科技力量的联合创新,加快构筑多维度、无边界的金融科技新生态。

全方位提升风控合规能力,打造跨专业复合型人才队伍。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智力密集型行业,这一特点在新的发展环境中将更加突出。面对未来一段时间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银行业需要继续围绕大数据应用、国内外监管政策改革等持之以恒地推进信贷经营及风控合规能力建设。同时,多角度着力、前瞻打造与经营转型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也需继续创新推动智慧化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加大复合型人才的招聘和系统化培训培养力度,探索与外部行业智库、专家的灵活合作机制。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战略规划与投资管理部)

猜你喜欢
转型金融发展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