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改善策略

2021-03-03 02:15杜学礼黄雪飞唐文娟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院

杜学礼,黄 蔚,黄雪飞,唐文娟

(1.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上海 201612;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科研处,上海 200040;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人力资源部,上海 200040;4.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 200040)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民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并进一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上海也开始实施健康上海2030规划,提出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着力打造健康之城、建设健康城市。医务人员承担着救死扶伤、保护民众身心健康的神圣职责,他们既是健康的守护者,又是健康生活的示范者,既要对患者进行健康照护和健康指导,也要带头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国家大力推进健康中国战略、高度重视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背景下,对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摸底调查、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升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水平,既是对医务人员的人性关怀和悉心呵护,也是持续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

1 背 景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文化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医学论坛报》在2016年发布一份《中国医生健康指数年度调查报告》,共抽取调研全国1 000余家医院的5027名医务人员,几乎涉及所有的临床科室。结果显示,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状况非常糟糕,形势非常严峻:逾六成医务人员生活方式亮起“红灯”,尤其是年龄≤35岁的年轻医务人员生活方式堪忧,其中急诊科医务人员健康指数垫底,肿瘤科、外科、麻醉科、内科、儿科、妇产科医务人员也不容乐观;中国医生健康指数总体均值为55.82分(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方式越健康),63.60%的医生健康指数不及格。医务人员的健康是医院的无价之宝,更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1]。关爱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不仅仅是民众健康守护者的医院和医务人员自身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从社会角度看,随着我国医改工作持续深入推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系统的生产关系在发生着极大的变革,但在旧的生产关系逐渐调整、新的生产关系尚未完善之际,会有很多的因素,如执业风险、执业竞争以及医患关系紧张等,影响到医务人员现有的工作模式,给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从工作行业本身来看,医疗卫生工作是一种劳动强大度、工作时间长、技术风险高、应急突发状况多、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医务工作者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常年倒班制及应急突发状况更是使得医务人员经常处于睡眠不足、日夜颠倒、饮食不规律的状况,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亟需得到重视。在当前的医疗服务领域,公立医疗机构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承担大量的诊疗护理任务,医务人员在承担高强度的诊疗护理任务之外,还要同时面临科研、晋升等压力[2-3]。较高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需要具备较高专业素质和良好身心状态的医务人员来保障。因此,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进行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公立医疗机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进行调研,分层标准包含科室、职称、职业类型、收入等。

2.1 对象纳入标准本次调查抽样人群仅限于在公立医疗机构工作的临床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不含行政管理人员。但若行政管理人员同时承担临床、医技等业务工作,亦纳入调查范围。

2.2 具体抽样方法在本次研究中,具体的抽样程序是,抽取上海市25家公立三级医院,每家医院填报问卷约120份,合计数量预计为3 000份;按照中心城区、近郊、远郊的分层,分别选取黄浦区、浦东新区、奉贤区的二级公立医疗机构进行抽样调查,每个区拟定问卷数量500份,合计数量约为1 500份;按照中心城区、近郊、远郊的分层,分别选取徐汇、普陀、嘉定三个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查,共计抽取500份问卷。在抽样时,在性别、职称(高级、中级、初级)、工作类型(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等方面全覆盖,比例符合医院实际情况,以保证抽样的代表性。实际回收问卷5 345份,剔除无效问卷4份后,实际有效问卷5 341份。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详见表1。

表1 上海市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状况调查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 研究工具

问卷采用自编的《上海市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状况调查表》,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身体健康状况、SCL-90中的3个分量表(焦虑、抑郁、强迫)组成[4-6]。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婚姻状况、单位及科室、职业、工作年限、收入等内容。身体健康状况包括饮食状况、运动、抽烟喝酒习惯和患病情况等。

4 研究程序

4.1 准备阶段包括相关文献的查阅与整理,调查问卷的编制与修订,以及抽样方案的制定。

4.2 资料收集阶段包括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等。为了确保资料收集的有效性及科学性,研究团队还专门安排人员对调研单位进行现场指导,确保问卷调研顺利实施。

4.3 资料整理与分析阶段主要是数据的清洗、录入与分析工作,包括有效问卷的筛选与编码,利用SPSS 19.0进行录入与分析。

5 实证分析

5.1 关于生活/工作方式及生理健康的调查结果

5.1.1 饮食习惯 关于饮食规律问题,有23.5%可以保证一直规律饮食,但是仍有76.5%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的饮食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规律状况,其中8%的人每天都不规律饮食;关于饮食合理搭配问题,有55%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的饮食搭配合理度一般,认为搭配不科学及以下的占22.4%。

5.1.2 运动状况 关于医务人员的每周锻炼情况,没有体育锻炼的人最多,占总人数的41%,仅3%的人每周有规律锻炼;关于医院开展健身活动周期,很多医院每年基本都会定期开展一次到几次健身活动,仅有18%的医务人员认为医院从未开展过相应的活动。关于健身场所,有55%的医务人员反映所在医院没有设立相应的健身场所。

5.1.3身体质量指数(BMI) 身体质量指数(BMI,Body Mass Index)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肥胖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在此次调查中,有65%的医务人员处于正常状态,有20%的医务人员处于偏胖状态,有9%的医务人员处于偏瘦状态,肥胖状态的人数占样本总数的6%。

5.1.4 戒烟限酒 大部分医务人员不抽烟,占样本人数的96%;一般来说,社交饮酒状态的饮酒量超过健康饮酒量。调查结果显示,有12%的人每周或多或少地处于社交饮酒状态,大多数医务人员能保持不饮酒或健康饮酒状态,占抽样人数的88%。

5.1.5 睡眠状况 关于睡眠时间问题,大部分人的睡眠时间不足7个小时,占样本人数的62%;关于失眠现象,有3%的医务人员报告近一个月内总是失眠,13%的人报告经常失眠。

5.1.6 每周工作时长 有3%的医务人员报告每周平均工作时长在70小时以上,5%的人报告每周平均工作时长在61~70小时;大部分人每周平均工作时长为41~50小时,占样本总数的51%。

5.1.7 手机、电脑使用时长 有12%的医务人员报告每天几乎一直在看屏幕,看屏幕5个小时以上的占样本人数的27%,看屏幕4~5个小时的医务人员占样本总数比例为22%。

5.1.8 体检指标异常状况 有83%的医务人员报告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有3%的医务人员不体检。医务人员体检指标正常的占42%,血脂方面异常者占23%,心血管系统方面异常者占13%,内分泌系统异常者占20%,消化系统方面异常者占18%,其他情况占10%,诸如甲状腺结节、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脂肪肝等。

5.1.9 慢性病患病状况 患肠胃炎和椎间盘疾病者相对较多,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7.5%和18.2%;其次是高血压和高血脂症,分别占样本总数的7.3%和8.9%;癌症患病率占样本总数的1.2%,其他慢性病有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贫血等。

5.2 关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

5.2.1 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情况 抑郁、焦虑和强迫症状三个项目的判断标准为:项目得分≥2分为阳性,说明可能存在该项目所代表的心理障碍,项目得分≥3 即被界定为存在心理问题作为筛查标准。由表2可见,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抑郁均分为1.76分,标准差为0.70;焦虑均分为1.49分,标准差为0.63;强迫均分为1.79分,标准差为0.73,显著高于常模(表2、表3)。

表2 心理健康状况测评结果(分)

表3 医务人员阳性因子筛查结果

5.2.2 焦虑的影响因素 在导致医务人员焦虑的因素中,前三位分别为考核、科研、晋升,平均综合得分分别为4.20分、3.79分、3.69分(表4)。

表4 对焦虑的影响得分情况(分)

5.2.3 压力源影响因素 研究团队进一步对引起医务人员焦虑的压力源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排在前三位的为工作量大、医疗纠纷、收入少,平均综合得分分别为6.75分、5.46分、5.41分(表5)。

表5 压力源影响因素的得分情况(分)

5.2.4 缓解压力的方式 对于医务人员缓解压力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与家人或朋友交谈与倾诉、听音乐、参加文娱活动放松,平均综合得分分别为5.42分、5.15分、4.90分。具体情况详见表6。表明医务人员在缓解压力时,更多的是依靠家庭或社会支持。

表6 缓解压力方式的使用频率得分情况(分)

5.3 机构层面的调查分析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医院层面十分积极,纷纷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如年度体检、院内设立健身房等。在本次研究抽调的25家三级医疗机构中,研究团队也从机构层面进行了调查,共计回收19份。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医生平均每周工作时长为49小时,护士为44小时,医技为41小时,这与对医务人员个体调查的结果相吻合。在调查的三级医院中,2017年患癌总人数为142人,其中男性30人、女性112人,排在前三位的癌症为甲状腺癌(51例)、肺癌(38例)和乳腺癌(17例)。同时,大多数医院虽然都开设了职工俱乐部等相关专用场所,但使用人数有限,利用率普遍较低。受限于有限的办公空间,午休场所主要有值班室、办公室、图书馆和报告厅等,大部分医务人员没有固定的午休场所,特别是年资较低的医务人员,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只有少部分医院为职工孩子解决入园入托问题。职工饮食搭配科学,大部分医院都配备营养师等专职人员。医院为了舒缓员工的心理压力,开展大量的活动,例如引进巴林特小组、实施EAP(员工帮助计划)项目、举办减压讲座、开设瑜伽和舞蹈兴趣班等。

6 讨论与分析

WHO认为,健康不等于没有疾病,还应包括躯体、心理、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生理、心理、社会和道德四大方面构成新的健康综合概念[7]。通过此次大规模的抽样调查,研究团队基本了解上海市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现状,结合前文统计分析及已有的相关研究,项目研究团队对调查统计结果进行深入的讨论与分析。

6.1 饮食方面关于身体健康状况,在饮食方面,项目研究团队发现有40%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存在经常无法规律用餐的情况,其中8%的人每天都不规律饮食。2014年《上海市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报告中提到,18.8%的受调查者饮食无规律;《2017年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中指出,选择经常无法规律用餐的医生有32.8%。相比之下,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的饮食规律状况更不容乐观,甚至有恶化的趋势。这与医务人员工作性质密切相关,因为医务人员每天诊疗任务繁重、工作时间紧张,并不能保持规律作息,另外,大部分医务人员选择在食堂就餐,无法自主决定饮食的搭配和健康程度[8]。

6.2 运动方面在运动状况方面,2014年《上海市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报告中,提到受调查医务人员中只有10.3%每周锻炼时间在90分钟以上,本次调查数据显示,41%的医务人员没有体育锻炼,有59%的人每周锻炼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说明医务人员的锻炼行为正在逐步增加。但是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医务人员的工作与学习占据大量时间,或者忙完工作之后身体疲倦不愿运动,医务人员的整体锻炼时间仍然偏短。虽然很多医院基本都设立了相应的健身场所并定期开展健身活动,但仍有18%的医务人员认为医院从未开展过相应的活动,55%的医务人员反映医院没有设立相应的健身场所,这可能与医院宣传动员不到位有关,因此在医院层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

6.3 吸烟饮酒方面调查显示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吸烟率为4%;12%的人每周或多或少地存在社交状态饮酒。2014年上海市级医院医务人员吸烟率为5.9%,有害饮酒(经常及以上)率为2.5%,均高于本次调查对应数据,说明医务人员在戒烟限酒方面,均能起到较好的表率作用。

6.4 睡眠状况方面调查显示有62%的医务人员睡眠时间少于7个小时,有3%的医务人员报告近一个月内总是失眠,13%的人报告经常失眠;由上海艾瑞咨询公司开展的《2017年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数据显示,在1 043名医生中,42.3%的医生有熬夜习惯,10.7%的医生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9]。因此,在影响睡眠时间及质量上,可能是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日趋增加的因素,也可能是医务人员个人因素,如科研、晋升等,进而降低睡眠质量和缩短睡眠时间[10-12]。

6.5 医务人员患病方面此次调查数据显示,有44.3%的医务人员患有慢性病,在职职工新增患癌总人数为142人/44 194人(患癌率为3.2‰),均比2014年调查数据(51.9%的医务人员患有慢性病、在职职工癌症发病率为374人/10万人,患癌率为3.7‰)的结果略有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应引起足够重视。

6.6 心理健康方面本市医务人员的抑郁、焦虑、强迫平均得分均低于2分且显著高于常模水平,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在让医务人员产生焦虑的选项中,前三位分别为考核、科研、晋升;压力源影响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为工作量大、医疗纠纷、收入少;缓解压力的方式中,排在前三位的是与家人或朋友交谈倾诉、听音乐、参加文娱活动放松。2014年的调查报告显示,28.2%的受调查者长期情绪低落,工作量、医患矛盾、收入是最主要的原因,64.6%的医务人员通过“和家人或朋友交谈倾诉”来缓解压力,49.6%的医务人员通过“看电影等文娱活动”或“旅游”来缓解压力。从两次调查对比来看,压力来源和缓解方式基本相同。在平时的工作中,考核、科研、晋升是引发焦虑的主要因素[13-15]。

7 提升本市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状况的建议

7.1 政府层面我国医改工作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注重顶层设计,主要由上而下来推进,这在确保改革的延续性、科学性上具有显著的成效,但在实施性、可操作性方面仍有较多的改善空间。结合本次调研了解到的公立医疗机构医务职工身心健康的现状,以及医院层面改善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方面的举措、存在的问题,在政府层面提出如下建议。

7.1.1 加快构建梯度就诊、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制度的内涵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该项工作不仅能够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同时也有助于扭转当前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促使各级医疗机构落实自身功能定位的同时,大幅提升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广大医务人员除了要应对繁重的临床任务之外,还要承受科研、晋升等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加快建立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打造安全有序、工作负荷适当的医务人员执业环境[16],可以使医务人员腾出更多时间去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7.1.2 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制度 上海正在大力推进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全球科创中心、全球卓越城市建设,在管理、交通、医疗等方面全方位与国际进行接轨,在为居民带来工作生活便利的同时,生活、学习、居住等方面的成本也居高不下。此次调查结果也反映出收入待遇水平对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因此,加快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让医务人员回归临床工作的本源,潜心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在薪酬待遇上,要让医务人员的劳务技术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对于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7]。

7.1.3 引导社会形成关爱医务人员的良好氛围 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不仅需要所在医院、自身的悉心呵护,同时更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爱。只有身心健康的医务人员,才能为社会居民提供优质、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才能做好居民的健康守护神。建议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等措施,规范社会媒体对医疗行业、医院以及医院职工的宣传口径,向社会大众传递公正客观权威的信息内容。同时,政府部门要设立专业机构,公正评价社会民众遇到的医疗问题,疏导民众的不良情绪[18]。要积极利用多种形式、不同媒体,在合适的时机与场合,从正面引导社会大众理解医疗卫生工作、认识与了解医务人员、普及医学知识,让社会民众能够真正体验到医院职工的艰辛,引导社会形成关爱医务人员的良好氛围,减轻医务人员的身心压力。

7.1.4 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医疗机构改善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状况 在此次调查中,研究团队发现许多医院为本院职工提供诸如妈咪小屋、职工活动俱乐部、解决医务人员子女入园入托等服务与设施,还有一些医疗机构积极创新活动形式,举办一些医务人员喜闻乐见、参与程度高、有主题的活动,如以戒烟戒酒、琴棋书画教学等为主题的活动,或职工运动会等,这些设施或活动对改善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作用,也受到医务人员广泛的好评。建议相关职能部门或医疗机构加大经费投入,在不突破财务规定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灵活使用,注重经费执行的成效,积极开展一系列有特色的活动。

7.2 医院层面

7.2.1 采取相应措施 改善医务人员的饮食、睡眠状况 从调研结果看,医务人员的饮食和睡眠状况堪忧。建议为医务人员配备营养师,合理搭配饮食,如有条件,可以为对饮食有特殊需求(比如低盐低油)的医务人员准备关爱套餐。很多医务人员没有固定午休场所,医院可以为医务人员配备午休躺椅,开通会议室、图书馆等场所让医务人员午休[19]。

7.2.2 开展更加丰富且有针对性的身心健康干预措施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医院开设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减压、医患关系上,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入情绪管理、工作家庭平衡、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培训,特别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医院EAP项目。

7.3 个人层面

7.3.1 积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医务人员个体也应该多了解饮食科学,合理膳食、科学搭配;多了解运动知识,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采取多样化的运动健身方法,例如一些软件中推荐的对器材和场地要求不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活动。

7.3.2 积极参加体检 积极参加医院每年组织的体检活动,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及时全面的掌握。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医务人员以为自己是专业人员,在体检时故意漏检很多项,仅做少数几个检查项目,甚至有的人直接不参加体检。对于这种麻痹大意的思想,需要及时改正。

7.3.3 积极参加相关培训 积极参加能够改善人际交往水平、缓解紧张医患关系、平衡工作与家庭关系等方面能力的培训班,在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找到适合自己舒缓压力的途径[7]。

猜你喜欢
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院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天津:促进医疗机构改善管理
为县级医院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