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监护镇痛系统和硬膜外麻醉在足月初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21-03-03 08:44范心怡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皮质醇硬膜外监护

范心怡

对于女性而言,分娩过程中因宫缩等因素导致的疼痛情况往往较为强烈,从而增加了她们对于分娩过程的恐惧心理[1]。这不仅增加了产妇人群的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给母婴结局带来不良影响。为减少和避免分娩过程中疼痛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分娩镇痛在临床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2]。目前,常用于临床分娩镇痛的方式以硬膜外麻醉、药物镇痛及水中分娩等为主。不同方法各具有优点和不足,其中常用的硬膜外麻醉的临床优点主要为镇痛效果确切、使用范围广泛等,但其缺点在于麻醉药品对于产妇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等[3]。随着临床医疗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分娩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娩监护镇痛系统逐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推广。鉴于此,本研究为比较分娩监护镇痛系统和硬膜外麻醉方法应用于足月初产妇分娩过程中的临床效果,选取本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产科分娩的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不同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进行了以下比较研究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产科分娩的100例产妇。纳入标准:(1)足月初产妇;(2)单胎。排除标准:(1)胎儿患有先天性疾病;(2)产妇肝肾功能异常;(3)产妇凝血功能障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镇痛系统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50例。镇痛系统组年龄22~34岁,平均(26.31±4.10)岁;孕周 37~42周,平均(39.75±2.48)周;BMI 20~30 kg/m2,平均BMI(24.58±1.34)kg/m2;其中有吸烟史的产妇5例,有酗酒史的产妇4例。硬膜外麻醉组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26.37±4.19)岁;孕周 37~42周,平均(39.95±2.63)周;BMI 20~30 kg/m2,平均 BMI(24.67±1.42)kg/m2;其中有吸烟史的产妇7例,有酗酒史的产妇4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镇痛方法

1.2.1 镇痛系统组 采用由广州三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SRL998型的分娩监护镇痛系统给予其进行分娩镇痛。当产妇宫口打开至3 cm时,将设备的传导端的4组电极片分别贴在产妇的脊柱中心线的特定区域和产妇双手的桡神经虎口部和腕部正中神经。根据产妇分娩过程中的感受情况和个体反应情况适当调节设备的电流强度,确保达到有效的镇痛效果。

1.2.2 硬膜外麻醉组 均给予硬膜外麻醉。当产妇宫口打开至3 cm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电监护,于产妇L2~3椎间隙穿刺硬膜外腔,置入导管,1%利多卡因4 m1,观察5 min,如无全脊髓麻醉症状,给予自控镇痛泵镇痛[0.1%盐酸罗哌卡因(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50020038,10 ml∶119.2 mg)+0.02%枸橼酸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生产,国药准字H42022076,2 ml∶0.1 mg)+100 m1氯化钠注射液,速度6 m1/h,锁定时间15 min],分娩结束,拔出导管。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两组疼痛情况、C反应蛋白(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和皮质醇(化学发光法)水平及各产程时间进行观察和比较。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得分范围为0~10分,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情况比较

镇痛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10 min后,两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镇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10 min后,两组产妇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疼痛情况比较 [分,(±s)]

表1 两组产妇疼痛情况比较 [分,(±s)]

组别 镇痛前 镇痛1 0 m i n后 t值 P值镇痛系统组(n=5 0) 6.8 1±0.8 2 2.6 4±0.5 7 2 9.5 2 6 2 0.0 0 0 0硬膜外麻醉组(n=5 0) 6.7 9±0.7 5 2.6 8±0.5 1 3 2.0 4 2 9 0.0 0 0 0 t值 0.1 2 7 3 0.3 6 9 8 P值 0.8 9 9 0 0.7 1 2 3

2.2 两组C反应蛋白和皮质醇水平比较

产前,两组产妇的C反应蛋白和皮质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 h,硬膜外麻醉组皮质醇高于产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 h,镇痛系统组产妇的C反应蛋白和皮质醇水平均优于硬膜外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产妇C反应蛋白和皮质醇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产妇C反应蛋白和皮质醇水平比较 (±s)

产前 产后24 h t值 P值 产前 产后24 h t值 P值镇痛系统组(n=50) 6.93±3.18 6.61±2.81 0.533 2 0.595 1 209.35±36.35 211.54±44.25 0.270 4 0.787 4硬膜外麻醉组(n=50) 6.91±3.15 7.82±3.11 1.453 6 0.149 2 210.04±37.15 238.34±53.94 3.055 3 0.002 9 t值 0.031 6 2.041 3 0.093 9 2.716 2 P值 0.974 9 0.043 9 0.925 4 0.007 8组别 C反应蛋白(mg/L) 皮质醇(ng/ml)

2.3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镇痛系统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硬膜外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min,(±s)]

表3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min,(±s)]

组别 第一产程时间 第二产程时间 第三产程时间镇痛系统组(n=50) 403.14±75.61 40.71±11.35 8.81±1.82硬膜外麻醉组(n=50) 458.34±79.35 44.99±9.24 9.11±1.96 t值 3.561 2 2.067 8 0.793 1 P值 0.000 6 0.041 3 0.429 6

3 讨论

分娩镇痛在临床上的出现,可以被看作是现代文明产科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女性权利的维护[4]。临床研究认为:女性在分娩过程中感受到的疼痛,其来源为两个方面因素,一是功能性因素,二是精神性因素[5]。疼痛可以导致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的应激状态和不良心理感受,进而对母婴结局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临床上针对如何有效和安全的实施分娩镇痛对于产妇和新生儿身心健康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硬膜外麻醉是既往临床常用于产妇分娩镇痛的方式之一,临床镇痛效果较好[6]。但是由于麻醉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禁忌,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母婴的心电监护和麻醉师经验方面均提出一定要求,从而导致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在基层条件不具体的医院开展和实施难度较大[7]。在此基础上,分娩监护镇痛系统在临床实际中应运而生。分娩监护镇痛系统属于无创镇痛方式,不仅操作简单,安全起效迅速,而且能够全程监控。这一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采用持续激活技术,通过4组电极片对人体镇痛系统进行有效的激活,促使人体内的阿片肽进行释放,能够提高局部皮肤组织和子宫的疼痛阈值,同时能够对疼痛传导过程进行有效的抑制,从而达到与硬膜外麻醉同样的分泌镇痛效果[8-10]。

从本文研究的比较结果分析,在疼痛评分方面,镇痛10 min后,两组VAS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均低于镇痛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10 min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分娩监护镇痛系统在产妇分娩过程中达到了与硬膜外麻醉基本相当的镇痛效果。在C反应蛋白和皮质醇水平维持方面,产后24 h,硬膜外麻醉组产妇的皮质醇高于产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 h,镇痛系统组产妇的C反应蛋白和皮质醇水平均优于硬膜外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分娩监护镇痛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控制产妇的应激状态,镇痛过程中没有出现应激指标的波动情况,比硬膜外麻醉方式在控制应激状态方面存在一定优势[11]。在产程时间方面,镇痛系统组产妇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硬膜外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由于分娩监护镇痛系统进行镇痛过程中,产妇可以的宫缩的自由活动没有受到影响,可以促进产妇参与分娩过程有效配合分娩,从而有效缩短了产程时间。这一结果与国内外同类报道结果一致[12-13]。

综上所述,分娩监护镇痛系统应用于足月初产妇分娩过程中镇痛效果良好,并能够改善产妇应激状态有效缩短产程。

猜你喜欢
皮质醇硬膜外监护
危重患者内源性皮质醇变化特点及应用进展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催产素引产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拿起手机扫一扫,就知道你压力大不大
The most soothing music for dogs
改良硬膜外导管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根据雾气现象判断硬膜外腔导管位置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