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智 商丘市第五中学副校长,河南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中原名师,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名师,省教育教学专家,省师德先进个人,第六届“语通杯”全国十佳教改新星,“中原名师聂智初中语文工作室”主持人。
一个人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是幸运的;如果这个职业又是他所擅长的,那更是幸运中的幸运。而我无疑是这样的幸运儿。在感慨幸运的同时,回顾自己31年的从教历程,有三节课让我终生难忘。
转变角色定位
虽然1990年就踏上工作岗位,但我真正开始成为教师是在1997年,当时的河南省第二届十佳比赛(现在的河南省优质课比赛)让我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那年,经过县市两级选拔的10多位教师要先参加省里的笔试。作为其中一员,我根本不知道教师考试和学生考试有什么区别,考什么内容。当时区语文教研员孙全珍老师送我一本《“三老”教育思想》,我读后才发现自己的孤陋寡闻,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那次比赛我只取得了省二等奖。
这件事让我懂得: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要经常丰富自己,使自己拥有一桶“活”水,否则是会给学生倒干的。有了一桶“活”水,怎么倒还要讲究技巧,知识储备足够不见得会成为一名好教师。
不重视语文教材的教师,怎么能带领出一群热爱语文的学生呢?语文教师守不住教材就守不住教师的根。我开始扎扎实实地阅读与研究教材。我从语文教材编写说明和单元提示入手,尝试与教材编者对话,将课文置于学段、单元之中,找寻其作用与联系。这样从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入手来分解重点,授课时就知道了哪些应该讲,哪些应讲深入,哪些应拓展和延伸。同时,我广泛阅读文学、教育、历史经典著作,因为我知道,课堂是你阅读状态的生动显示。你读了什么,你的课堂就呈现什么。语文教学的起点,是你的阅读。作为语文教师,你必须读书。
前行不忘初心
2009年3月,我又站在了省级赛课的舞台上。这次我讲授《孤独之旅》。对于这次比赛,我内心充满矛盾:我都获得过省优质课一等奖了,还有必要讲吗?万一讲砸了怎么办?考虑过后,我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务。我鼓励自己:别太在意得失,没有谁的课节节成功,这就是现阶段我的水平,亮相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这节课过后,湖北省特级教师、“语感教学派”代表人物洪镇涛老师给予了我高度评价,这节课也成了我的一节代表课。
这节课让我认识到要守住课堂教学的初心。洪镇涛老师这样评价我的课堂:“聂老师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搞拓展延伸,而是紧扣文本,结论是“孤独之旅”就是成长之旅,这句话是点睛之笔,他的课堂不搞花架子。”
这节课让我认识到要守住语文教学的初心,要更多地关注语言形式,通过对语言形式的把握来了解内容,否则,语文课势必会被架空。守住初心,才能在文本的世界里,找到生动,找到灵动,找到“心动”。面对任务与挑战,总有人以能力不足为由退缩。为此,我曾对一些年轻教师说:“不是你有了这种能力才接受这个任务,而是你接受了这个任务,你就拥有了这种能力。因为任务会驱动你培养起这种能力。”
落实教育理念
2015年11月,在南阳市举办的河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结束后,一位教师这样写道:“商丘聂智老师的《核舟记》是这次观摩会最让我感慨的课。这节课暴露的问题也是最该引起教师警惕和反思的地方,那就是学生的静默不语。任凭设计的教学问题多么到位,教师多么循循善诱,教师解决问题的铺垫多么水到渠成,学生就是毫无参与意识,毫无活动积极性。教师的启发,像面对墻壁,提问某个学生时答非所问,离题万里。”还有听课教师说:“若是个年轻教师做课,遇到这样的情形,下课非哭不可。真替聂老师感到心酸。”
读到这些文字,我在思索:虽然这节课获得了一等奖,但是出现这样的状况,我的问题在哪里?
这么多年,我一直努力践行“生本语文”的教学主张,但是这样的一节课暴露出我教育理念落实不彻底的弊端,“完全知道”和“彻底做到”这中间于我而言还有很大的距离。我开始真正思考:如何变教为学,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而非教师自我感动。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一定要关注学情,学生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努力让学习真正发生!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其次,从“教学设计”向“学习设计”转变,课堂才有可能让真正的学习发生。变教为学,以学定教,教学相长。真实的学习,不应只是单纯由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固化的知识,而应尽可能设置情境,让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活”起来。
最后,一定要带着理念去上课。带着理念去上课,比带着模式去上课更有底气。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思想新,方法才新。
教师是成年人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这决定了我们的姿态,既有父辈的谦卑宽厚、坚忍挚爱,又有孩子的纯真明亮、灵动轻盈。作为教师,我们要站在知识和智慧之间,站在书本和世界之间,站在文化和思考之间,引领着、传承着、思辨着……
寄语青年教师:
课堂是教师的根,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请热爱你的课堂。你怎么样,你的课堂便怎么样。你,就是你的课堂。热爱课堂,从珍爱自己开始。珍爱自己,就丰富、发展、超越自己。
(责编 桑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