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文 张文静
全球暴发的新冠疫情,因病毒的RO值高达1.4~2.5,其蔓延速度呈指数级增长,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史无前例,甚至人们用新冠来划分元年,把人类历史划分为新冠前和新冠后。这意味着未来新冠病毒将大概率长期存在,与人类共生共存。一些专家预测了新冠病毒长期存在的两种形式:一是新冠病毒有可能转化成季节性瘟疫,就像流感一样,长期伴随人类存在;二是病毒发生变异,不断涌现“新家族”,导致疫苗研制速度赶不上病毒变异速度,这使疫苗抗体失去作用,即未来将出现传说中的“新冠人口消灭计划”。目前来看,处于中华文化圈的国家对疫情的控制较为良好,这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力量。但世界其他国家大概率将走向群体免疫,这又将划分出两个世界:一个非群体免疫世界和一个群体免疫世界。不管是哪种情形,现在谈“疫后”为时尚早。为此,我们对旅游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需要做出重大调整,其核心是树立“疫中”旅游思维方式和构建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疫中运行”模式。
一、亟须建立灾情旅游理论范式
灾害是指能够对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总称,包括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人们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危害的天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可以说,人类伴随着灾情成长,旅游业也随时面临灾情的冲击与影响。一般来说,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具有局部性、短期性或确定性,可以控制在一定可预见的时间和范围内。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局限于汶川一个县或者说四川一个省份,待灾后重建,经政府政策支持,“黑色旅游”等旅游新产品的出现,旅游业恢复起来也较快。类似旅游大巴车祸事故、旅游抢劫社会安全事件,其影响时间和范围也比较局限,不会给旅游业造成长周期的影响,对旅游者的心理影响也不会持续太久。但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普遍性和长期性,其对经济的影响周期长,对旅游心理影响周期则更长。根据2003年SARS对产业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产业一个季度就能恢复产能,第二产业需要两个季度,第三产业则需要3个季度,而旅游业是以流量为生存的行业,疫情对其影响周期会更长。旅游业关联性强,产业链上的许多相关企业将受牵连。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A级景区陆续关闭,餐饮企业、住宿业、旅游大巴公司等基本歇业。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几乎是投资的两倍,而疫情主要从消费端拉低经济运行,其中,旅游消费对疫情最为敏感,并影响社会整体消费意愿和能力。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暴发,原本有望超过4.5亿人次出游消费的春节黄金周变成淡季,游客规模和旅游消费几乎瞬间归零,与旅游相关的旅行社行业、民宿业、酒店行业等纷纷停业。可见,灾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巨大,原有的学科术语体系对这种非正常状态的描述和解释已经显得不够,目前,我们对灾情旅游的表达不够专业,灾情旅游理论范式总体上有缺失。新冠疫情期间的旅游收入、旅游成本和旅游损失等的测算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测算方法和传统的表达方式,解释力较弱。比如,通常讲的新冠疫情导致了旅游业产生巨大的损失,这种损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损失,本质上是一种机会损失,也就是丧失了正常的经营机会而导致的损失。机会损失的测算理论上可以参照上一年度同期经营收入或预测值作为正常营业收入。据此,2020年旅游业的直接机会损失约为5500亿元1,间接机会损失约为1.4万亿元。
二、树立“疫中”旅游思维方式
“疫前预警、疫中应急、疫后恢复”是以往常规的思维模式,这次新冠疫情与以往灾情不同的是疫情的常态化和长期化,因此需要树立“疫中”思维模式来考虑旅游业的运行与发展问题,而不是“疫后”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以“企业安全生产”和“游客健康旅游”为底线,以“旅游生活生产正常化”为导向,兼顾疫情防控和旅游生产生活多重功能的思维方式。我国此次疫情的防控基本上经历了由“绝对防控”向兼顾“精准防控和生产生活”转变的过程,其本质也是“疫中”思维方式。比如,针对“过度防控”,早在2020年2月,国务院就提出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需要统筹兼顾”。“疫中”思维方式对于旅游生产方来说,需要制定并实施“疫中运行”的生产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等为内容的标准体系。这虽然会让企业的业务流程变得更为复杂,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部门的管理成本,但对于处于新冠疫情长期化和常态化的全球旅游业来说,却是必由之路。到目前为止,我们别无他途,只有全行业随时具备“疫中”旅游思维,随时按照“疫中”旅游的标准来建设旅游设施、开发旅游项目和提供旅游服务,才能把疫情风险限定在可控范围内,实现旅游生产生活的正常化。这种思维模式从短期来看成本较高,但从更长的周期来看则是十分必要的和经济的。以我国为例,2020年4月份之前,全国各级财政安排的疫情防控投入已经达到了1169亿元,导致全年的GDP机会损失以万亿级计算。对于游客市场来说,“疫中”旅游消费会为游客带来不便和额外成本,从而降低旅游体验质量,甚至引发游客抱怨、投诉和冲突。这就需要加强对游客的旅游安全与健康的宣传教育,让游客树立旅游安全与健康消费意识、消费习惯和消费文化,愿意承担“安全和健康”旅游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并与企业生产成本形成良性的对冲关系,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可见,与之前风险防御相比,人类之前面对灾害主要是编制应急预案,这是事后思维模式;或者提供灾害预警,这是事前思维模式;而“疫中”思维模式则是全过程风险控制,全周期可持续生产和生活正常化。
三、构建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疫中运行”模式
在疫情中旅游业经过一年来洗礼,“疫中”思维方式其实已经开始凝聚成了中国版的“疫中运行”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以游客为中心,树立游客生命高于一切的生命价值观,全行业形成“疫中”思维方式,总体认同“疫中运行”模式,全员具有较高的安全和健康旅游意识,愿意承担并支付安全和健康旅游相关的额外成本,企业愿意加大对安全和健康旅游领域的投入,营造全程安全与健康旅游的氛围,基本上消除游客对疫情的担忧、恐惧等消费心理,总体上维持旅游生产生活正常化。该模式需要四大体系来支撑:一是旅游防疫理论和“疫中”生产与消费理论体系,主要判断疫情发展趋势以及研究“疫中运行”的生产规律和消费规律。二是“疫中运行”的设施防护体系。包括旅游设施设备防护,旅游企业特别是景区企业增添疫情监测、口罩和消杀等设施设备;智慧防护,包括预约平台、健康码、自动测温等智慧防疫新方式,以及无接触式的服务模式在旅游业中构筑一堵坚实的智慧防疫墙;心理防护,即游客安全和健康旅游意识增强,对“安全和健康价值”的认同达到更高的水平,游客对“疫中运行”带来的不便开始采取宽容的态度,健康旅游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三是“疫中运行”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我国“疫中”旅游管理,包括预约制度、流量控制、跨省旅游行为控制、风险等级划分与精准控制、旅游机器人服务等常态化和动态化的管理创新活动;不断完善旅程防疫管理,包括旅程防疫宣传以及社交距离保持、减少聚集机会、降低游客密度、分餐制、公筷等健康旅游行为管理。四是“疫中运行”政策保障与补偿体系。由于疫情的不稳定性和疫情对旅游业长时间影响,考虑到旅游业长远发展,国家财政应該给旅游业更多的日常运行资金支持,建立应急管理专项资金,并成立非政府性质的应急管理基金组织,完善旅游业社会保障体系等各种方式,及时运用税收、财政和金融手段,为旅游企业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确保疫情期间不出现大量的旅游企业倒闭。除了国家层面的资金救助外,旅游目的地或旅游行业可以从重大灾害的角度设立旅游业发展灾害基金,或鼓励保险公司针对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推出疫情保险产品,以及构建与之配套的疫情期间的文旅消费信用体系。
(第一作者系该院教授,第二作者系该院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