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微思考

2021-03-02 10:52范建兵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景山实验初级中学校215000
中学数学月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等腰三角交流素养

范建兵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景山实验初级中学校 215000)

许 彬 (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 215000)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2012)的数学测评框架中,数学素养由三种教学过程和七种基本能力构成.七种基本能力为:交流,数学化,表征,推理和论证,设计问题解决策略,使用符号、公式、专业语言和运算,使用数学工具.在这七种基本数学能力中,交流既是构成其他数学素养的基本要素,又是发展其他数学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因为只有学会数学交流,并且不断提高数学交流的深度,才能使学生达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1].现结合许彬老师执教的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上学期第二章第5节“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第1课时)”的教学片断,谈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1 从“看”到“做”,在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课标2011》)进一步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2].有教研团队调查发现,初中生中喜欢数学交流的只有17.3%,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逐年下降.因此,提高初中生的交流意识,积极培育学生的质疑和合作能力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迫切任务.

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问题情境、实验活动都是教学过程中促进师生及生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其中情境问题的高质量、实验活动的有效率、教师提问的准确性等都是克服“一看就懂、一做就错”这一尴尬现状的有效途径,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数学交流的认知和理解.

1.1 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看”的体验

教学片断1 观察与思考.

问题1数学之美无处不在,下列美丽的图案(图1)蕴含了哪些数学知识?

答:蕴含了轴对称的知识.

图1

问题2利用剪纸的方法,老师按照下图(图2)的步骤操作,你觉得老师手中的纸片是什么形状的?

答:等腰三角形.

图2

新知识的获得应该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自然生长,两个不同层次的“观察”就是由轴对称的生长而来,能够丰富学生“看”的体验.问题1通过回顾轴对称一节中学生共同欣赏过的美丽剪纸,体现数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生对图形之美的理解.问题2通过观察教师剪纸的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形成图形(等腰三角形)再探究,暗示了等腰三角形的研究与轴对称内容有一定的关联.这样的剪纸示范通俗而易懂,通过观察,大部分学生很容易理解剪纸的目的和依据,为进一步学习与交流奠定了基础.

1.2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做”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因此,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做”的能力,有利于多视角、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片断2 实验与思考.

图3

问题3你能利用手中的纸片(图3),通过折和剪的实验过程,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问题2的剪纸示范运用的是矩形纸片,问题3的数学实验却是要从一个不规则的图片中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来.“看”是一种视觉感受,“做”是一种操作体验.“看得懂”不等价于“想明白”,也不一定是“剪得出”,应当让学生经历“思考与思辨”的实验过程,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操作体验,一起归纳活动中的思考与体会.从“看得懂”到“做得出”需要这样的思与剪、说与辨的体验过程,这既能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经验的积累,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培养其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 从“说”到“写”,在展示交流中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

《课标2011》在阐述思维能力中指出“要求学生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解决问题能力中要求“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2.1 验证性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片断3 猜想与验证.

问题4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大家提出了两个猜想: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你能验证这两个猜想的正确性吗?

生1:我将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折叠一下,发现它们有些边和角是重合的,可以直接得到这两个猜想是正确的.

生2:生1这样做并不好,你用实验获得了猜想,再用这个实验来验证性质,这是自相矛盾的.我是这样做的:用量角器和直尺分别量一量有关的边和角,就能够得到这两个猜想是正确的.

教学中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归纳、猜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但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以及论证.验证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辩一辨,尽情地展现学生的思考.你给学生舞台,学生还你精彩.通过数学交流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实现自身的主体地位,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体验数学、体验成功、体验成长.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与老师、与同学的思辨和交流,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自己的思考,促使自己的数学表达更加精炼和严谨.因此,课堂上交流与展示对猜想的各种思考,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地实现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素养的重要机会.

当然,度量可能会有误差,教师还可以用更加精准的数学软件进行验证.如果能够借助“几何画板”来动态地展示对猜想的验证,似乎比量一量来得更有说服力.如图4,变化动点A的位置,则两边AB,AC的长度和两角∠B,∠C的度数会发生变化,若有AB与AC的长度相等时,则必有∠B=∠C;如图5,变化动点A的位置,观察两边AB,AC的长度关系与图中底边高线AF、中线AD、顶角平分线AE的分布情况之间的关系,若有AB与AC的长度相等时,则发现三条线段重合.这样的动态呈现带来满满的视觉冲击,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在学生心中埋下神奇的数学种子,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猜想的合理性.

图4 图5

2.2 推理性质,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片断4 推理与证明.

问题5你能用说理的方式来进一步证明你的猜想吗?

图6

如图6,学生会添加辅助线并用全等的知识来进行证明.

方法1 过点A作AD⊥BC,可以通过HL来证明△ABD≌△ACD,从而得到∠B=∠C.

方法2 也可以作AD平分∠BAC,可以通过SAS来证明△ABD≌△ACD,从而得到 ∠B=∠C.

方法3 还可以作中线AD,然后通过SSS来证明△ABD≌△ACD,从而得到∠B=∠C.

量一量、说一说、看一看,都只是一种浅层次的活动表达,是对性质的初步感知.要想让猜想从合理性走向严密性,将学生的数学思维由直观感知引向严密的逻辑说理,还需要进行推理与证明.

在问题5中,我们要及时追问:如何构造两个三角形全等?如何添作辅助线?还能怎么添?通过追问,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证明方法,并梳理方法之间的内在关联,让学生在交流中总结与提炼:三种证明方法中的辅助线图形一致,但意义不同.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知道底边高线或底边中线或顶角平分线所在直线是对称轴,从而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

几何的学习要处理好“三观”问题,这“三观”是图形观、推理观、表达观.图形观指向直观想象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画图的能力和水平;推理观指向逻辑推理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并且能够正确、规范地表达推理过程;表达观指向学习品质,这也是数学交流能力的显性化,是对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读、写、画、说、证等各个方面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如何规范地表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推理过程呢?从表象上看,这是通过符号语言将学生说理的过程记录下来;从深层次上看,这其实是在呈现性质的由来及其推理的依据,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何学习要重视符号语言的教学,因为符号是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工具.为了克服学生“会说不会写,想写写不对”的尴尬现状,我们既要解读清楚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的各自指向及相互转换,更要教会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性质的推理过程.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与交流的工具,三种数学语言的转换,既能培养学生符号意识,也有利于学生在解题中规范答题格式.

数学交流是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概念、定理、方法、问题、思想等,并以此来传递信息与情感,交流媒介是数学语言,对象包括数学知识、问题解决策略、数学情感等[4].上文中提到的“看、做、说、写”只是课内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用书面、口头形式进行合理推断、表达数学观点的最常用、最基础的交流方式,只是数学交流的部分外显特征.《课标2011》在阐述能力培养时指出:“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的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应该多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证一证,通过这样最基础的数学交流,学生从感知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应用,从应用到素养,为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提供根本的保证[5].这对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加深学生几何推理,培养学生交流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等腰三角交流素养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怎样构造等腰三角形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如何构造等腰三角形
这里常有等腰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