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四周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 215226)
所用教材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苏教版),第1章“三角函数”第1节,是整个高中三角函数的起始课.任意角是对初中角概念的推广,也是二维角的最终推广,它是建立三角函数概念的基础.
若从知识教学的角度看,任意角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不是重点内容(因而极容易被学生轻视).但从现象教学的角度看,“任意角”在两个方面极为体现数学素养,一是知识推广的原则(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是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三角函数是用来描述周期现象的,而任意角在坐标系内的表示就已经清晰地体现为周期现象.说到底,正因为角本身的周期性,才有了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基于这样的分析,本节课有其特有的教育价值.
教学目标 (1)认识角推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理解任意角的概念,会把角表示在坐标系中;(2)给定任意的度数,会判断角终边的位置; (3)给定角终边的位置,能写出角度数的集合.
教学重点 角概念的推广和在坐标系内的表示.
教学难点 同终边的角的集合.
学生来自四星级高中普通班,数学基础较好.习惯于情境教学,能配合老师活动,但主动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稍嫌不足.
师:在观看体操和跳水比赛的时候,我们会听到一些解说词,比如“转体720°”“转体两周半”.
说明此时并不播放体操或跳水的画面,而是让学生自己想象画面.老师讲话慢一点,给学生留出想象的时间.多数学生会边想象边用手比划,老师鼓励他们“精确比划”.
师:“转体两周半”是多少度?
生:(借助于精确的比划,利用“周角等于360°”进行计算)900°.
师:你能在纸上画出900°角吗?
生:(有点不安)画不出.
师:画不出这个角,没关系,我们从能画出的角入手.现在,我们来画下面的几个角,请快一点:
60°,90°,135°,180°,210°.
说明画前面4个角时,学生很得意,情绪高涨,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而在遇上210°的瞬间,一切都变了.
生:什么?210°?啥意思?从来没听说过啊——
师:是的,是要你们画210°的角.
生:(经过一番纠结,他们有了这样的判断:210°自然是比180°大的)应当是这个样子(图1、图2).
图1 图2
师:完全正确,数学家们就是这样画的.我们从来没见过210°角,现在却画了出来,是怎么想到的?
生:说不出理由,凭感觉.
说明顺着60°—90°—135°—180°的惯性,有些学生没有纠结,直接就画出了210°角.画出来以后,就想对“自己的创造物”进行逻辑上的确认,“纠结”也是免不了的.
师:我们凭的是直觉,直觉是非常宝贵的,它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那么,你还能创造出270°吗?
生:(太容易,随手就画出来了)
师:350°呢?(也容易)——390°呢?(超出360°,再次陷入纠结)
(备注:此时还没有给出“任意角”的定义.在没有定义的情况下,学生能画出390°吗?事实是:在稍微的纠结以后他们还真画出来了,纠结的程度比画210°时小多了)
师:还能画更大的角吗?比如750°.
生:能(手在转圈,比划出750°,已经没有纠结).
师:可以画出多大度数的角?
生:几千度、几万度都可以.
师:角的度数可以是什么范围?
生:从零到无穷大.
说明至此,“角”在他们眼里已经没有了限制.“没有限制的角”和“任意角”,差的似乎仅仅是一个名词而已.但不可以认为学生的认知已经形成,他们目前还处在直觉阶段,还需要严格的定义.
师:确实如此,从零到无穷大任意度数的角都可以画出来.现在,我们可以画出最开头的那个900°角了.
说明此处留足时间,让学生把900°的角准确地画出来.一是回应他们感情上的需要,二是让神经松驰一下,以迎接新一轮的活动高潮.
师:回过头来看我们画的210°角,为什么你不说它是150°(即图1和图2中210°“旁边”的部分)?
生:因为那个箭头,要是没有那个箭头,可就不好说了.
师:有道理,不能丢掉箭头.可是,我们忙活了半天,究竟什么是角呢?角的定义是什么?
生:(只能回顾初中的定义)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构成的图形.
师:这个定义能描述我们刚才所画的210°和390°吗?
生:不能,这个定义不能区分210°和150°,也不能区分390°和30°.
师:我们把角的范围推广到了任意正数,大大突破了原来角的范围,原来的定义也不再适用了,看样子应当改写.怎样改写呢?
生:(尝试……)
师生: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作角.起始位置的射线叫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终边(板书).
师:这个定义,能包容所有的角吗?比如很大的角,十万度的.
生:可以.因为终边可以无限制旋转下去,因此角的度数没有限制.
师:那么,新的定义还包含原来的角吗?推广必须把原来的概念保持住.
生:原来的锐角、直角、钝角都还在.也可以认为是旋转得到的,就是旋转不超过180°.
师:好的.一是继续描述原来的现象,二是描述更多的新现象,这是数学推广的两个原则.问题是,我们把角推广到任意大的度数,有意义吗?生活中有那么大的角吗?
生:有.直升机机翼的旋转,还有大风车、风力发电机……
师:早上骑自行车来上学的同学,说说你的自行车辐条转了多少度?
生:……
说明回归生活实际,回归对世界的认识,也为新知识增加一个“锚点”.
师:确实如此.下面请大家再来画一个角.听好:-30°.
生:“负30°”?什么叫“负30°”?
师:你感觉呢?什么叫-30米你是知道的.
生:嗯,负数是对相反意义的量的描述.一定是有两个相反的方向,规定一个方向为正,另一个就是负.(备注:老师耐心帮助,让学生动手、动脑)
师:如果对问题看不清楚,我们就应该回到角的定义.角是旋转而形成的图形,旋转的方向只有两个——
生师:一个是顺时针方向,一个是逆时针方向,正好是互为相反的两个方向.
师:那么,规定谁为正方向谁为负方向呢?
生:(好像没有标准可依)……
师:逆时针方向和顺时针方向,规定哪个为正哪个为负,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手里.
生:……
师:国际上通行的规定是:逆时针方向为正,顺时针方向为负.也就是说,这个(比划逆时针箭头)是——正;这个(比划顺时针箭头)是——负.(学生跟随比划正负角).
师:这样一来,-30°是不是就可以画出来了?
生:(画-30°)
师:再画一个-150°,-400°.
生:(画角)
师:负角的度数可以到多少度?
生:可以到-∞.
师:到目前为止,角的度数是什么范围?
生:从-∞到+∞.
(其实还缺少零角)
师:确定吗?
生:(思考……)
师:在上面的过程:角的度数可以取到所有正数,也可以取到所有负数.那么——
生:还少一个零度.
师:对,现在还没有零度角.你希望有吗?如果有,它该是什么样的?
生:(画图,思考……).
师:(提示)还是从定义开始吧.
说明回到定义,这是逻辑思维的一条重要法则,要有这样的素养.
师生:如果射线没有经过任何旋转,我们就把它看成零角(板书).这是人为规定.
师:如此说来,角的度数可以是任意实数,包括正数、零、负数.每一个角都有一个度数,每一个度数也都可以画出一个角.
(至此,“任意角”的概念已经建立)
师:简直太好了,我们可以有任意大小的角.现在,请你画一个100 000°(十万度)的角.
生:(开始兴致很高,以为胜券在握,可动起手来才知道很难:要转的圈数太多了……)
师:我们先来预估一下,画出来的结果应该是图3中的哪一个?
图3 图4
说明图3不是精确作图,只画了始边和终边,那是为了把学生注意力引导到“终边”上,而忽略中间转过的圈数.如果学生能体会到“可以扔掉360°”,那就抽象成功了;如果领会不到,这种图形也可以帮助老师讲解.图3中这些图形本身就是抽象的,图4中那个才是具体的.
师:画始边和终边,我们可以——(齐)忽略360°.不管多少个360°,都不影响终边位置.因此我们应该干什么呢?
生:(活动)……
师:100 000°=277×360°+280°,相当于——(齐):转过277圈以后继续转280°,于是100 000°的终边和280°的终边相同,因此应该是图3中的选项D.
师:为了便于研究和交流,以后我们常以角的顶点为坐标原点,角的始边为x轴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这样,角的终边(除顶点外)在第几象限,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说明教这种人为规定的知识,采用告知的方法,不安排探究.
练习(口答):下面的角分别是第几象限角?是否有终边相同的角?
-300°,-150°,-60°,60°,210°,300°,420°.
思考:锐角是第一象限角.反之,第一象限角是锐角,对吗?(答案:不对)
师:一般地,角的度数增加或减少若干个360°,角的终边——不变.因此,知道一个角α的终边与β的终边相同,这个角的度数并不能确定,而是可以有无数多个值,这些值构成的集合是{β|β=k·360°+α,k∈Z},这其实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角终边位置的方法.
例1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角终边相同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1)650°;(2)-150°;(3)-990°15′.
说明例题主要由学生完成,老师强调解题规范,比如k∈Z等.
这节课,定位不是让学生学会“任意角的知识”而是让他们“对任意角进行刻画”.把学生不认识的角(实例)给他们,将其当做现象去观察、分析,最后生成了新知识、新模式,这就是基于现象的教学.如果是基于知识教学,则有相反的顺序,它会把新知识给学生,再让学生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直至(希望)综合、创新.
对知识进行探究,收获的是知识;对现象进行探究,收获的是对世界的认识.现象教学也收获知识,但那仅是副产品,“主产品”是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知识容易忘记,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很难忘记,后者才构成人的内在素养,才是教育应该给予学生的.爱因斯坦、米山国藏和怀特海分别说过几乎相同的一句话:“教育就是当你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记以后还剩下的部分”,现象教学比知识教学能“剩下”更多的东西.
(1)知识生成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头脑里有了0°—180°角,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大角”——周角(360°).从知识上看,周角是最接近于“任意角”的,它似乎处于知识的最前沿.而实际上学生还没有180°—360°之间角的概念,这段空白决定着学生对“周角”的认识不是实在的,360°的意义只停留在“把圆周分成360等份,每一份叫1°角”.因此不能从周角出发引出任意角,我选择用210°和390°作为切入点,来突破180°和360°.
(2)知识表达
在“同终边角的表示”里,我没有按照类似“390°—860°—4 000°—100 000°”这样的顺序“循序渐进”,而是直接让学生面对100 000°(十万度)的角.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学生在除法运算上不是问题,除法也不是教学的关键,关键是让学生“想到去做除法”,这个“念头”才是核心.好念头应该让学生自己产生,而不是告诉他们让他们“学会”.100 000°,手工操作不现实,便只能去“想”(你可以说学生是“被老师设计”了,也可以说老师发挥了主导作用).结果是他们“想”了,还从“想”中尝到了甜头,这种学习是快乐的.
十万度虽然是具体的角度数,但这个角不能被直接感知,它几乎等同于抽象角α.不同的是,α不能运算(被360除),十万度却是可以运算的,这就是选择十万度的理由.当然,如果选择其他诸如5万度、4万度等数字,效果也一样.在学生眼里这些“度”(数)是具体的,但“角”(图形)则不在可感知的范围内,它们具有半具体半抽象的特点.这类对象既便于实际操作又便于意义抽象和创立新模式,是设计现象教学的一项重要资源(因为到这里寻找最近发展区,一找一个准).可资对比的是,400°就不具备这种特征,因为它太具体,用手转一圈就到了,并不必然导致数学抽象.
(3)核心素养
记住知识,算不得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应对真实世界的能力.“三个会”[3]: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宾语都是“世界”.但是我们只能看到“现象”,世界隐藏在现象的背后,于是现象就是我们可以研究的最实在的东西,现象教学的立足点就在这里.
现象的数学化,触及数学本质,有利于提升人的数学素养,选择适合学生的“现象”就是老师必备的业务素养.本节课的后半段,100 000°被看成了现象,这在课的开始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基于发展的观点,也是以学生为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