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云
(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福建 厦门 350007)
股骨下段骨折通常是由于高能量暴力导致的重度损伤,病发率较高,属于骨科常见类型,可与其他类型骨折合并发生,具有稳定性差、损伤复杂、预后差、病残率高等特点,如未及时治疗,可对患者生活质量、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手术是股骨下段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早期常运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虽可在直视下定位,恢复骨折端血运,但创伤性较大,且易在术后出现粘连、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情况[2]。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深入,定位联合有限切开逆行髓内钉内固定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其能尽早防止骨折旋转、成角、短缩等畸形发生,提高骨折愈合率,且更符合生物力学特点,稳定、固定效果显著,利于术后肢体功能恢复[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定位联合有限切开逆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下段骨折的效果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股骨下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两组,每组60 例。观察男38 例,女22 例;平均年龄(42.65±3.5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9.42±2.13)h;骨折部位:右侧33例,左侧27例;AO/ASIF分型:A型28例,B型23例,C型9 例;致伤原因:棍棒击伤5 例,重物砸伤12 例,车祸伤43例。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2.74±3.4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9.59±2.26)h;骨折部位:右侧32例,左侧28例;AO/ASIF分型:A型30例,B型22例,C型8例;致伤原因:棍棒击伤6例,重物砸伤13例,车祸伤41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②经MRI、CT、X线检查,确诊为股骨下段骨折;③无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迹象;④存在手术适应证。排除标准:①伴有血管损伤、重要神经损伤患者;②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患者;③开放性骨折患者;④术前存在神经血管疾病、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⑤受伤至手术时间>3周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加压钢板固定治疗,术前进行影像学检查,确定切口位置(股外侧肌腱和髂胫束间),向上牵拉股中间肌、股外侧肌,暴露骨折端,注意预防术后粘连和中间肌损伤,保护骨折端血供,在加压固定时,注意选择长度合适的钢板,并置于股骨外侧。
观察组采用定位联合有限切开逆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采取硬膜外麻醉或全麻,膝关节呈屈曲状,角度维持在40°~60°,垫高患侧臀部,在患者髌骨腱外侧缘1 cm 和外侧膝关节线1 cm 交界处作为关节镜置入点。根据患者骨折具体分型合理选择GSH 钉,并在膝关节髌骨内侧做一切口,注意保留髌骨外侧缘少许组织,便于后期缝合。随后外推髌骨,使膝关节呈现4°~50°屈曲状,充分暴露股骨髁间窝,将交叉韧带作为气垫,开髓,逆行扩髓。患者屈膝50°后在髌骨下开口处将弧形骨锥导入,给予关节镜视野行开口,刺入干骺端并将导针置入,若无畸形、旋转异常后,便可置入髓内钉,在关节镜引导下导入髓腔内,注意保护髌韧带,并在扩髓至合适程度后置入交锁髓内钉,钉尾注意沉入关节软骨面,最后将远近端髓内钉依次锁钉。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愈合时间、负重功能锻炼时间、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5]:患者患肢外形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骨折完全愈合;有效:虽然患肢功能恢复良好,但骨折复位效果不佳;无效:局部存在疼痛感,骨折愈合畸形或肢体功能出现障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③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指标评分[4]:包括稳定性、活动范围、活动能力、疼痛状况、自我评价等内容,各项最高分100 分,分数越高表明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④比较两组内固定物断裂、骨折畸形、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骨折愈合、负重功能锻炼、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住院时间(d)58.95±7.84 69.12±9.53 21.366<0.05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60 60手术时间(min)69.86±6.13 82.57±5.52 19.857<0.05骨愈合时间(周)9.48±1.52 12.29±2.43 10.245<0.05负重功能锻炼时间(周)6.17±1.33 9.58±1.25 11.749<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高于对照组的7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膝关节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疼痛、稳定性、活动范围、活动能力、自我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膝关节功能指标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膝关节功能指标评分比较(,分)
组别观察组(n=60)对照组(n=60)t值P值疼痛87.96±4.15 81.12±3.62 16.966<0.05稳定性90.65±2.44 84.32±1.29 18.740<0.05活动范围88.29±6.56 81.30±5.42 14.303<0.05活动能力92.45±7.98 82.36±5.22 22.040<0.05自我评价90.74±6.35 82.55±5.46 26.957<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骨折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人群,而股骨下段骨折主要是由直接、间接高能暴力所致的严重损伤,且大部分为不稳定性骨折或粉碎性骨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可因松质骨较多、骨髓腔较大,导致周围软组织和局部血肿粘连,极易发生膝关节功能障碍、畸形愈合障碍,为了降低病残率,需尽早实施手术治疗[6]。早期常运用加压钢板固定治疗,其可稳定关节功能性,帮助骨折愈合,减少骨折处移动,但因骨板压迫导致骨膜损伤,会影响骨折愈合时间,为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对骨膜破坏,稳定关节固定性,还需另选择微创手术治疗[7-8]。
定位联合有限切开逆行髓内钉内固定属于微创手术,可在有限接触和加压固定条件下,形成较好的成角对抗扭转力,可加快骨折端愈合,最大限度保护骨膜完整性,利于骨折端复位,且克服了普通钢板固定不足之处,稳定性较高[9],具有以下优势:①定位联合有限切开逆行固定术可在最大程度保护骨折端软组织血供,利于术后骨折愈合,且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更短,操作方便,可保护膝关节功能稳定性,降低术后膝关节僵硬发生率[10];②联合手术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其中逆行交锁髓内钉是髓内中心性固定,坚固效果显著,且接近下肢力线,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最大限度克服应力遮挡,均匀承受轴向压力,刺激骨痂生长,保证骨折端紧密连接,从而促进患肢功能恢复[11];③定位联合有限切开逆行固定实现了弹性固定目的,满足微创操作需求,有效保护骨折局部血运,且无需植骨操作,保障了骨膜的血运,减轻骨膜压力,加快骨膜的生长和恢复[12]。
综上所述,定位联合有限切开逆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下段骨折效果显著,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最大限度保留膝关节、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