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颖
(辽宁奉天中医院医务科,辽宁 沈阳 110016)
带状疱疹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病,主要是由水痘和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儿童在无带状疱疹病毒免疫力情况下易被感染而发生水痘[1]。感染带状病毒后,病毒会在患者体内长期潜伏,一般情况下无相应症状,但当抵抗力低下或在劳累、病后体弱、存在恶性肿瘤等情况下,体内潜伏的病毒则会被激活,在相应的皮肤区域发生增殖,从而引发带状疱疹[2]。临床主要症状为背部、胸部、头部、面部及下肢与臀部疼痛,受带状病毒侵犯的神经区域会产生疼痛感。带状疱疹有一定自愈性,但如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神经痛,甚至有些患者皮疹已愈合,但疼痛仍持续较长时间,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0 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28~74 岁,平均(54.1±2.3)岁。观察组男 22 例,女 18 例;年龄 29~75 岁,平均(53.1±2.1)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3]:①符合带状疱疹相关诊断标准;②未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止痛药物自行治疗;③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4]:①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存在内脏、眼睛、耳朵等带状疱疹;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存在严重脏器疾病者;④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乳膏局部外用治疗,取适量此药涂抹于患处,每2小时使用1次,每天涂抹4~6次,连续治疗7 d 为1 个疗程。观察组采用针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具体方法为:根据患者疱疹的具体位置,选择合适的体位,消毒对应部位,准备5 cm毫针,根据患者局部皮损走行,从龙尾向龙头实施针刺,针尖和皮肤角度为15°夹角,平刺,斜向中心位置,3 针为1 组,呈龙状,每组针间隔1.7~3.3 cm,针进入皮肤的深度为1.7~5 cm,针灸刺入的每个穴位均行捻转泻法,留针30 min。针灸每隔1~2天进行1次,每周2~3次。每次针灸起针后,用碘伏对疱疹位置的阿是穴做消毒处理,然后用三棱针刺络放血,再拔火罐,留罐5~10 min,期间对患侧的耳背穴进行消毒,并用三棱针刺络放血,每次放40~50滴,然后取罐,用干净的纱布擦掉血迹,再次使用碘伏进行消毒。刺络拔罐每1~2天进行1次,每周2~3次。针灸和刺络拔罐均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按病情状况治疗1~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治愈,临床体征及皮疹均消失,无疼痛感。好转,30%的皮疹已消退,疼痛有显著缓解。未愈,皮疹消退面积<30%,存在明显疼痛感。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本组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后遗神经痛、局部细菌感染、内耳功能障碍、病毒性脑炎;③比较两组疼痛评分。采用VAS 疼痛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总分为10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疼痛度越轻[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pai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表3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pai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治疗后VAS评分2.3±1.0 4.3±2.3 5.044 0.000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0 40治疗前VAS评分5.3±1.2 5.2±1.1 0.389 0.349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在秋冬季节频发,尤其老年人身体抵抗力弱,天气转凉后,不注意保暖,引发感冒,易患带状疱疹[6]。此病发病急,主要由病毒引起,在出诊阶段具有一定传染性,此阶段,水泡未结痂,疱液易在接触皮肤的情况下造成传染,另外也会经由呼吸道传染,如与疱疹患者近距离说话,或无意识触碰到水泡,均易被传染[7]。带状疱疹一旦结痂脱落,则不再具有传染性,在疱疹后期,出现神经疼痛,此阶段无传染性。因此,在带状疱疹患者处于出诊期时,一般建议室内保持通风,确保空气新鲜且流通,防止呼吸道感染,其次,尽量不要和患者近距离接触,防止接触性传染。鼓励疱疹患者适当参与锻炼,强身健体,增加身体免疫力,另外加强营养,保持良好心态,积极接受治疗[8]。
临床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较多,在出疹期,治疗原则主要有3个方面,首先是缩短患者病程,使疱疹尽快结痂脱落;第二是控制疱疹的严重程度,使疱疹的病发面积逐渐缩小[9];第三是预防后遗神经痛,一般使用中药和抗病毒等药物治疗。在神经痛阶段,由于疱疹的病毒对神经会产生一定影响,为避免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此阶段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止痛,一般用中药外敷配合修复神经类药物治疗,治疗时需根据医嘱谨慎用药[10-11]。本研究采用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此方法属于中医疗法,对患者施以针灸的同时配合刺络拔罐,能疏通病灶部位的血液及经络,改善神经末梢营养。刺络放血是针灸治疗中较传统的方法,不仅能疏通局部经络,也能调整阴阳,使患者的局部气血得到调和。另外,也能强化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非特异细胞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局部机体的抗病毒能力。通过放血治疗,可消除或减轻患者病灶部位的无菌性炎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刺配合刺络拔罐,不仅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且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度,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采用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显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